中国和赞比亚经贸合作情况介绍一、总体合作情况中赞两国是“全天候”的朋友,有着悠久的传统友好合作关系。
1964年10月24日,赞比亚共和国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宣布独立。
1964年10月29日,刚刚独立的赞比亚共和国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将近四十年来,双方领导人多次互访,两国在国际交往中彼此信任,相互理解,互相支持,密切配合;两国在经济贸易上互惠互利,相互合作。
赞比亚政府一贯支持一个中国的立场,不与台湾发生任何官方关系,对联合国的人权提案始终投票支持中国的立场。
中国在赞比亚独立初期,克服自身的经济困难,对赞比亚进行了多方面的经济援助,为赞比亚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特别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两国经济贸易合作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稳步发展。
中赞两国1967年签订贸易协定,1969年正式生效。
1986年两国又签订经济贸易混合委员会协定, 1993年在北京召开经贸混委会第一次会议,重新签订了两国政府贸易、经济和技术合作协定。
20世纪60年代,中赞两国的贸易额不大。
70年代,由于坦赞铁路等经济援助项目陆续上马,中国对赞比亚的出口剧增。
1974年,双方贸易额达到3680万美元。
1976年,坦赞铁路建成移交后,当地工程费用减少,中国对赞比亚的商品出口随即大幅下降。
进入80年代,由于赞比亚经济困难,外汇短缺,中国对赞比亚出口进一步下滑,从1980年的740万美元下降到1987年的31万美元。
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对赞比亚的出口不断增加。
1996年,双边贸易总额1546万美元。
1997 年双边贸易额3719万美元,比1996年翻了一番,创历史新高。
1999年,双边贸易总额2007万美元,其中,中国从赞比亚进口1762万美元,向赞比亚出口840万美元。
2000年,双边贸易总额10225万美元,其中,中国从赞比亚进口6939万美元,向赞比亚出口3286万美元。
2002年,双边贸易总额8325万美元,其中,中国从赞比亚进口4606万美元,向赞比亚出口3719万美元。
中国对赞比亚主要出口商品为纺织产品、药品、小型机械、服装、电器产品、鞋类、化工原料、轮胎、陶瓷、旅行用品等。
中国从赞比亚主要进口商品为铜、钴金属。
20世纪70年代,中国政府援助赞比亚修建了坦赞铁路,坦赞铁路成为中赞友谊的象征。
坦赞铁路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援外成套项目之一。
坦赞铁路东起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西至赞比亚中央省的新卡比里姆博希(New Kapri Mopshi),全长1860公里,由中国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考察、勘测、设计并帮助坦、赞两国政府组织施工。
全线共修建桥梁320座,总延长米为16520米;隧道22座,总延长米8898米;兴建车站93个;建设房屋总面积37.6万平方米。
该项目于1968年5月开始进行勘测设计,1970年10月正式开工,1976年7月全部建成移交。
为建设这条铁路,中国政府提供无息贷款9.88亿元人民币,共发运各种设备材料近100万吨,先后派遣工程技术人员近5万人次,高峰时期在现场施工的中国员工多达1.6万人。
坦赞铁路建成后,成为坦赞两国的一条主要交通干线,为赞比亚铜金属出口提供了一条新的可靠的出海通道,打破了当时南非种族主义政权的封锁。
20多年来,坦赞铁路促进了坦赞两国经济发展和城乡物资交流,铁路沿线涌现了不少新兴城镇,成为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002年,中国政府又捐赠5000万元援助赞比亚政府完成政府办公大楼的建设工程。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为了鼓励和保护两国之间的相互投资,1996年6月,中赞两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赞比亚共和国政府关于鼓励和互相保护投资的协定》。
为了帮助和支持中国企业在赞比亚投资,中国政府在赞比亚建立了相应的中资机构。
1997年5月,李鹏总理访问赞比亚时,与赞方商定在赞比亚建立中国投资开发贸易促进中心。
1998年4月,中赞两国签署《关于在赞比亚建立中国投资开发贸易促进中心的议定书》。
2001年6月,中心建成开业。
目前,中心可以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提供保税仓库,经贸洽谈及商品展示场所;提供办公用房,食宿接待和安全保障;为国内企业代理报关、商检、保险、运输、结汇、结算等业务;为国内企业代办旅行签证,办理赴赞邀请函;为国内企业提供经贸合作信息及贸易、劳务承包和投资合作机会;为国内企业提供法律、会计、咨询等服务。
中国银行于1997年在赞比亚设立了全资附属机构-赞比亚中国银行。
开业以来,赞比亚中国银行为来赞投资的国内工商界人士提供了良好的金融服务。
赞比亚中国银行目前设营业部、信贷及国际结算部两个业务部门。
营业部经营本币和外币的各项业务,信贷及国际结算部经营各项本币和外币信贷业务及与之有关的担保融资业务;向客户提供国际银行业中与贸易相关的服务,包括开立各种信用证、跟单托收、为进出口企业提供各种贸易担保和融资,并负责国际贸易结算和代理行事宜。
另外,据赞比亚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透露,在赞中资企业正在积极筹建赞比亚中资企业商会。
在赞比亚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的领导下,在驻赞各中资机构的帮助支持下,经过各中资企业员工的共同努力,我国在赞投资的规模逐步增加,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截止2003年9月,中国在赞比亚投资注册的企业已有140多家,涉及采矿、纺织、金融、农业、运输、汽修、加工制造、贸易、工程承包、医疗、餐饮等行业,协议金额2.67亿美元,为7600多位赞比亚人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
目前,在赞比亚投资的中国国有大型企业主要有:中国有色矿业建设集团公司、中国农垦总公司、江苏农垦有限公司、中国广播电视总公司、北京矿冶研究总院、青岛纺织总公司、深圳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在赞注册的中资企业主要有:新世纪钢铁有限公司、赞钦投资公司、天衡矿业有限公司、新纪元药业有限公司,主要经营铜矿采选、农业、畜牧业、养殖业、纺织业、炸药和民用爆破器材生产、钢铁冶炼、钢铁加工及制药等行业。
另外,国内人士在赞比亚投资兴办了不少企业或商务机构,主要经营钢铁冶炼、木材加工、制砖、制水、贸易、医疗服务及餐饮服务业。
在赞施工的大型企业主要有:中国华北冶金建设公司、北京金诚信矿山建设有限公司、北京有色设计研究总院、中国地质工程公司、中国成套设备进出口公司、中国海外工程总公司、河南国际合作集团有限公司、江西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甘肃地质工程公司、中川国际公司、华港企业有限公司、四川泸州建筑工程公司、承包工程项目主要有矿山基建工程、矿山生产、路桥工程、土木建筑、打井供水等工程。
2001年,承包工程合同额3726万美元,完成施工产值2365万美元。
2002年承包工程合同额1718万美元,完成施工产值2274万美元。
穆隆古希纺织有限公司是1997年由青岛纺织总公司控股,与赞比亚国防部合资成立的纺织企业。
经过6年的艰苦努力,目前该公司雇有员工2000多人,形成了从棉花种植、收购、加工、纺纱、织布、印染、服装的一条龙生产能力。
拥有纺织纱锭24480枚,织布机633台,圆网印花机3台,年产棉花8000吨,棉纱1800吨,花色布1700万米,服装10万件套,成为赞比亚最大的综合性纺织加工企业,产品直销非洲十几个国家和欧美市场。
新世纪钢铁有限公司是沈阳民营企业家李明先生在卢萨卡投资1000多万元兴建的。
工厂2002年开始筹建,2003年建成投产。
主要产品是建筑用钢材。
投产后,产品供不应求,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中赞两国经济贸易合作互补性强,赞比亚丰富的铜钴矿产资源是我国紧缺的战略物资,而我国物美价廉的轻工纺织品、服装鞋帽、日用百货、机电产品和工业原料都是赞比亚非常短缺的产品,发展双边贸易还有很大潜力。
赞比亚有着得天独厚的农牧业资源和农牧业生产条件,这为我国企业在赞比亚从事农牧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赞比亚是东非和南非共同市场自由贸易区的成员国,在赞比亚出口贸易加工区创业也会有广阔的前景。
二、农业合作情况过去赞比亚经济结构单一,国民经济主要依赖铜钴矿的开采、选别、加工和出口。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国际市场铜价的不断下迭,铜钴产业再也不能满足政府发展国民经济的要求。
政府开始提倡经济多样化,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尽管赞比亚在发展农业方面有许多优势,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下决心优先发展农业,但收效甚微。
农业的发展速度非常缓慢,农业劳动生产率非常低,农业人口缺钱少粮,苦苦挣扎,农副产品供不应求,遇有自然灾害,粮食会严重歉收,经常会发生大面积的饥荒,发展农业成了当务之急。
90年代初,中国的一些农业企业尤其是中国农垦总公司和江苏农垦有限公司开始在赞比亚投资从事农牧业生产。
目前,在赞比亚7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分布着大大小小的中资农场,其中国有的12家,规模比较大的有中垦农场、中赞友谊农场、中华农场、喜洋洋农场及中垦友谊农场,民营农场也不在少数。
在赞比亚众多的中资农场中,中垦农场是其中的佼佼者。
中垦农场位于卢萨卡东北50公里,有200多位中赞员工,占地3000公顷,是赞比亚占地面积最大的农场,由中国农垦总公司于1993年投资22万美元购置的。
经过农场全体员工的艰辛劳动,目前已开垦出500公顷耕地,打了水井,架设了输电线路,修建了现代化的养鸡场,进口了不少农机设备。
目前,农场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养有100多头奶牛、800多头肉牛、9万只蛋鸡、4万只肉鸡以及700多头猪。
每天销售牛奶1200多升,每周销售肉鸡4000只,鸡蛋1600多盘(每盘30个鸡蛋),农场生产的鸡蛋占首都卢萨卡市场一半以上的份额。
中赞友谊农场位于卢萨卡西部17公里,是由中国农垦总公司和江苏农垦有限公司于1990年11月共同投资31万美元创建的国有海外中资企业。
目前,农场占地总面积667公顷,拥有净资产120多万美元,拥有不少农机设备。
农场共有9位中国工作人员,雇用124名赞籍员工。
农场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经营黄豆、玉米和小麦,还养了几百头猪和100多头奶牛,长年种有20公顷蔬菜。
在中方管理人员和赞方工人多年的共同努力下,农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从1991年到1999年,农场累计获利200万美元。
2002年,中赞友谊农场实现利润40万美元。
赞比亚农业部、中央统计局每年都对农场的作物布局、粮豆总产、水肥运筹、管理措施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并推荐农场成功的经验。
中赞友谊农场的场长认为,在赞比亚发展种植业有利可图。
从南非等国家进口粮食,运费为每吨40至60美元,而在当地生产粮食,运输费用只有每吨4至10美元,在赞比亚从事农业开发的投入产出比约为205%到30%,比一些发达国家要高得多。
江苏农垦有限公司 1990年开始涉足赞比亚的农业资源开发,同年底,与中国农垦总公司兴办了中赞友谊农场。
1998年6月和1999年9月,相继独资购买并经营喜洋洋农场和中华农场,在赞比亚拥有了2000公顷土地的使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