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巍山彝族女性服饰的文化内涵

浅谈巍山彝族女性服饰的文化内涵

浅谈巍山彝族女性服饰的文化内涵巍山县牛街乡牛街小学卜瑜仙考号:292706100004指导教师:余玫论文定稿时间:浅谈巍山彝族女性服饰的文化内涵巍山县卜瑜仙[摘要]漫步在南诏发祥地巍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身着彝族服装的妇女穿梭与牛仔、西装人流的动人画面。

那服饰式样的繁多,色彩的绚丽,让人联想起道道多姿的晚霞。

原来,视野开阔的彝族女人,一直用心编织着生活,把对生活的热爱,一览无余地诠释在服饰文化中。

她们在吸纳其他民族衣装风格的同时,巧妙的将气候美丽的巍山本土文化设计在服饰中。

刺绣图案一类反映花鸟植被等自然资源,另一类图案:太阳、月亮、蜘蛛、火焰等图案则体现先民崇拜、感恩心志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整套服饰表现了巍山彝族女性对所居环境(高山、盆坝、河谷)多元地理气候相适应的特色设计。

无论是那一身身倾向与华丽风格、绿色诗意的东山女性服饰,还是那倾向于简朴审美主义设计的智慧类型、黑白相衬的西山女性服饰,都向人们表达着彝族女子对生活的热爱,以及独特的美学怪、观念。

关键词女性服饰;种类;内涵。

巍山位于云南省西部,地处哀牢山和无量山的北端,北部以漾濞江西洱河为界与大理苍山相望,东部为红河流域的上游,西部属澜沧江流域,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独特。

气候温暖,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这美丽的红河源孕育了一个独特的彝族文化。

巍山彝族,是一个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崇善龙虎的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

西汉时称为“昆明”(1)唐代称为“乌蛮”,元、明、清时称“罗罗”、(2)“密撒”等,自称“腊罗把”,汉意为“崇尚龙虎的人。

”,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彝族”。

彝族人民聪慧、勤劳、勇敢、善良、包容、上进,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开疆辟土,团结其他民族,为祖国西南边陲的稳定和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同时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彝族有许多历史文化遗产、民俗文化现象,如彝族打歌、毕摩经、十月太阳历、洞经、及独特的土主文化与服饰文化等,都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古老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呈上了一份多彩的文化特餐。

其中,服饰是人类历史文明进程中的产物,是民族文化中最为外在、直观和最具美学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巍山彝族女性服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种类众多、类型复杂的特点,在云南彝族服饰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作为一个彝族后代的我,在这里,主要想从巍山彝族女性服饰入手,力图揭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巍山彝族女性服饰的种类彝族是巍山最古老的土著民族,主要分布在巍山盆坝的四周和河谷、高山地区。

聪慧的女性为适应所居环境的地理气候,经历史沉淀,设计了混合南北民族衣装风格的特色服装。

从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和唐代樊绰《云南志》的记载来看,巍山是中国西南彝族的发源地,也是中国西南彝族服饰的起源地,可知服饰历史悠久。

当今巍山彝族女性服饰既有古老历史的遗迹和南诏宫廷服饰的特点,也有新时期的特征。

概括起来,种类有大襟衣、长衫、内衣、外衣、领挂、围裙、围腰、飘带、头帕、包头、花帽、裤子、绣花鞋等、裹背等。

鉴于巍山女性服饰的种类繁多,款式多样的特点,我按照区域划分,分别介绍东山彝族服饰区和西山彝族服饰区的风格特点。

(一)东山彝族女性服饰颇有南诏宫廷服饰遗风。

服饰讲究绚丽多彩,因头饰为椎形,人们习惯称这里的彝族为“尖头罗罗”。

东山主要指巍山盆坝的东部地区,这里气候较坝子寒冷,从北至南,有永建、大仓、庙街、南诏的部分山区。

这里的女性服饰价值昂贵,从头到脚,从选择布料到成衣,都要精心筹划,并配以金、银、玉器为佩饰,讲究冠冕堂皇。

一套服饰制作下来,少则一两千元,多则四五千元。

凡成年女子,在婚前都要缝制二三十套新衣,绣花鞋数十双,流传着“我们的家产就穿在身上”的说法。

1、东山彝族女性中,头饰的社会功能最强。

主要表现在年龄区别与等级区别。

A、儿童多戴鱼尾帽,寄托长辈亲人对儿童健康成长的祝福思想。

那是用黑布缝制,帽沿四周用彩色花辫或丝线装饰,帽尾上翘,形似鱼尾,故得名鱼尾帽。

上钉一行银制小鼓钉,帽子的前沿中部(额际)钉5至7枚银质彩釉福手寿半身佛像,彝语称之为“阿拔恩布”,保佑儿童健康成长之意。

在上有一对银质狮子,上挂响铃。

帽顶及两边缝制丝线组成的花朵若干,鱼尾翘上钉着一朵精美的丝线花朵,帽上还缝制着猫、狗等动物,两边绣着圆形彩色图案各一个,整顶帽子小巧秀美。

B、少女未婚者的头饰显得自然。

头戴黑布花帽,上缝满了以红色为主的各种花朵,都留有长长的发辫,拖在脑后,上扎红头绳。

身着前襟短后襟长的绿色花衣服,袖口和臂部绣花。

下身穿绿色或绿黄色相间的不镶边的花裤,上罩绣花领挂,前系围裙,身背圆形白毡裹背或绣花裹背。

脚穿绣花船头鞋。

胸前挂多穗银质针筒等银器一串,一般有五台,最下台为针筒;右领挂结纽扣的上方同时挂绣荷包银器饰物一串。

C、已婚少妇的头饰特有古典风味,王族皇家风采一览无余。

她们不再戴花,改用金绒黑缎将头发辫子网成一个锥形的圆柱体,古称“椎髻”。

髻用长羊毛擀制,用发辫系头顶,加扣银器别子固定;再用一块长1·5米,宽0·4至0·5米的金绒黑缎子或黑布小包头(彝族话叫味日阿),双迭包裹在发髻上,成斜塔形,以显高贵。

在小包头的额际部位钉上一个银制绿釉的小宝塔,(彝族称正凤),小宝塔由一大一小组成,上者大,为银制黄色,上嵌红宝石一颗;下者小,为银制绿色,嵌绿宝石一颗。

小宝塔也称帽花,是区别已婚女子和未婚女子的标志,红珠子象征太阳,代表父亲;绿珠子象征月亮,代表母亲。

表示可以生儿育女,繁衍后代,是人类尊贵的象征。

在发髻上缠绕绣花辫子一块,再在上面围挂用银子打制的银链、环、球、铃、灯笼等装饰的银器一串(彝族话称味子阿录别),最后在发条的顶端扎上一朵红色或玫瑰色的丝绸大红花,小花若干朵,上挂一串多穗银器。

耳坠银器多穗耳环或金质、玉器耳环。

其中有一种耳坠彝族称“三两合”,长10厘米,有两台,戴上它可坠到两肩。

沿袭古代头饰。

唐代樊绰《云南志。

蛮夷风俗》记载:“妇人两股辫其发为条,髻上及耳,多缀珍珠、金、贝、瑟瑟、琥珀。

”D、中老年妇女头饰很华贵庄重。

是在小包头上,再围上一块黑布或深色布料的包头,称大包头。

大包头上挂着银器饰物。

2、着装上,东山女性用绿色诗意的布料、配以红黄紫等艳丽色彩的刺绣的服饰,来表达自己的美学观念。

A、少女衣装简洁,飘逸动人。

上身着前襟短后襟长的绿色花衣服,袖口和臂部绣花。

下身穿绿色或绿黄色相间的不镶边的花裤,上罩绣花领挂,前系围裙,身背圆形白毡裹背或绣花裹背。

脚穿绣花船头鞋。

胸前挂多穗银质针筒等银器一串,一般有五台,最下台为针筒;右领挂结纽扣的上方同时挂绣荷包银器饰物一串。

B、已婚妇女的服饰倾向于多元华丽的享受风格。

她们上身穿圆领右开襟前短后长的绿色或漂白色的绸缎长衣服,前摆短齐脐,后摆下端横向镶嵌三条2至3厘米的黑色或兰色金绒边或绣花边。

袖长而窄,袖口和臂部中间镶嵌两道宽2厘米的红布或红金绒袖环,成“一袖四节”。

衣上外套一件红色、黑色、或天蓝色金绒或绸缎布料精制的滚边领挂。

背背一个直径20至30厘米用白色羊毛擀制的圆形裹背或绣花红蓝白相间的裹背(彝语称巴锦)上绣两个用黑线或红线绣的直径在2厘米左右的日、月图案,或蜘蛛图案。

这与彝族先民的动物崇拜有关,突出反映了彝族后代的感恩心志。

周围绣有狗牙、象牙,光芒四射,用两根绣花红带通过两肩在胸前十字交叉系于腰上。

胸前和右胸上悬挂两串价值昂贵的多穗器银,上有银针筒,、双筛、银链、银铃、银花、荷包等饰物。

腰束红、绿、针织带或布条2至3条,带子两头剪成长方形并梭边,上绣各种彩色图案,下坠缨须丝线花,垂衣裙后摆。

腹部围系一块长80厘米左右的长方形围裙,上面绣满各种花卉图案,绣工精细。

图案四边以金辫装饰,在凡有空余的地方都钉上不同形状的皮晶,光芒耀眼。

下身着绿色绸缎或棉布的宽裆、长腿、不镶边、不钉扣的系带裤子。

手戴银、玉镯和金银戒指。

其中,手镯式样繁多,有纽丝的、梭形的、扁平的、圆形的等银玉镯;戒指有梭形的和带小铃铛的银或金戒指。

脚穿绣花船头鞋或绣花小凉鞋。

C、中老年妇女的服饰从外观看,端庄、素雅、高贵。

造价同样很昂贵,只是衣服多选浅绿色或浅兰色的布料缝制,领挂用蓝布或紫色布料缝制,围裙多用深色布料缝制。

裤子、鞋子则大同小异。

饰物也基本相同。

3、配饰方面,有未见其人,先闻其身的苗女服装元素。

以银器为主,金、玉相掺。

整体上,巍山东山彝族女性服饰和配饰制作价值昂贵,讲究华丽,保留着唐代南诏王族的遗风。

(二)巍山西山彝族女性服饰类别众多,种类复杂,差异较大。

人们习惯称这里的彝族为“平头罗罗”。

总体上,西山彝族服饰属于倾向于简朴审美主义设计的智慧类型。

她们一般喜好用黑、白、青、蓝色的布料做服饰。

服饰式样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具有庄重、素雅、大方等特点。

巍山西山主要指巍山盆坝的西部地区,从北至南,有紫金、马鞍山、五印、牛街、青华、巍宝山乡和大仓、庙街南诏镇的部分山区。

在此,我分北部、中北部、中部、中南部、南部来阐述。

1、北部彝族女性服饰以紫金、永建村委会为一种类型。

已婚和未婚女子主要从头饰上区分。

未婚女子编一辫长发,拖于脑后,头戴镶满银鼓钉的鱼尾帽。

已婚妇女头戴黑布包头,盘成圆形,在周边绕上一块镶满银器、珠宝、珍珠和插满红、绿、黄等丝线花朵的绣花白手帕,绚丽多彩。

老年妇女则只缠黑金绒或黑布包头。

衣服从头至脚,黑、白、蓝、红、绿等颜色相间搭配,清秀,素雅。

2、西山中北部以青云、三鹤、河南等地的另一彝族女性服饰区。

此地女子崇尚黑、白色。

这里的未婚女子有一辫长发置于身后或胸前,头戴镶满银鼓钉的鱼尾黑帽。

已婚妇女则把头发辫缠绕在头顶,外缠1丈2尺长的黑布包头。

她们穿绣花白衣服,着绿色或黑色裤子,绿色裤子裤脚绣花。

脚穿圆口绣花鞋。

整套衣服给人明亮舒适、有如看蓝天白云的感觉。

给人素雅清秀的美感。

3、西山中部彝族女性服饰区,以巍山盆坝西部、阳瓜江西岸的彝区为主体,包括庙街的云鹤、碧清等历史上南诏国家政权和左氏土官的统治中心,此区彝族妇女服饰的主要特点是崇尚黑、白色,已婚妇女要身背一个四方形的小裹背,庄重、秀美,象征勤劳、勇敢。

小裹背既起装饰作用,又起保护腰的作用。

背上它就意味着已成为家庭主妇,今后可以成家立业。

未婚女子不背小裹背,也不打包头。

结婚时,女子穿长裳、系白腰带,表示婚姻幸福美满,婚后长长久久,白头偕老。

4、西山中南部以五印、牛街、青华为一个彝族女性服饰区。

此区妇女服饰讲究朴素华美,头饰一般都是白、黑两色,中青年妇女要么先打白布绕子,再用黑布包头为外层,黑布包头左右两头都有银器两串,悬挂到两肩,黑白分明,称“包白顶黑”;另一钟是“包黑顶白”。

老年妇女则“包黑顶黑”。

遇天下雨,可将包头披于肩上,作为雨具遮身。

5、西山南部青华的南山彝族女性服饰区又有独到之处,显出另一种风格,自成体系。

此区未婚女子头缠绕一块精美的蓝头巾,身穿一件浅绿色的姊妹装,前系一块兜肚绣花围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