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程弹塑性力学题库及答案

工程弹塑性力学题库及答案


,而应变
,试证明当体积不变
证毕!
5.3 对于线性弹塑性随动强化模型,若 (1)、已知给定应力路径为 (2)、已知给定应变路径为
,试求 ,求对应的应变值。 ,求对应的应力值。
(1)解:①、 , ;②、

③、 ,
;④、

⑤、 ,
(2)解:①、 , ;②、

③、 ,

④、

⑤、 ,
5.4 在拉伸试验中,伸长率为
Mises 屈服条件:
故有
6.5 试用 Lode 应力参数 表达 Mises 屈服条件。 解:由定义:
即 Mises 屈服条件为 将上式代入,得:
即:
6.6 物体中某点的应力状态为
,该物体在单向拉伸

,试用 Mises 和 Tresca 屈服条件分别判断该点是处于弹性
状态还是塑性状态,如主应力方向均作相反的改变(即同值异号),则对被 研究点所处状态的判断有无变化? 解:(1)Mises 屈服条件判断
6.8证明下列等式: (1)、 证明:(1)、右边
(2)、
=左边
证毕!
(2)、
证毕!
6.9 设 、 、 为应力偏量,试证明用应力偏量表示 Mises 屈服条件时,其形式为
,提示:
证明:Mises 屈服条件:


又 又
证毕!
第七章 塑性本构关系
7.1 塑性全量理论的成立条件: 解:(1)应力主方向与应变主方向是重合的,即应力 Mohr 圆与应变 Mohr 圆相 似,应力 Load 参数 和应变 Load 参数 相等,而且在整个加载过程中主方向
力为多大,并求此时塑性应变增量的比。
解:设扭转剪应力 入 Mises 屈服条件,得
,主应力为: 。

,代
7.7 证明等式:
证明:
将 对 求偏导,可得
,同理可得


,所以
;用同样的方法求得

7.8 一泊松比为 ,满足 Mises 屈服条件的单元体,已知其受力状态为

, ,x,y,z 是主方向。求: (1)当 从零增加到 时屈服,求 ;
解:刚塑性模型不考虑弹性阶段应变,因此刚塑性应力应变曲线即为

线,这不难由原式推得
而在强化阶段,
,因为这时
将 都移到等式左边,整理之即得答案。
其中
5.7 已知简单拉伸时的 变的比值
曲线由(5.1)式给出,考虑横向应变与轴向应
在弹性阶段,
为材料弹性时的泊松比,但进入塑性阶段后 值开
始增大最后趋向于 。试给出 解:按题设在简单拉伸时总有
,再求应力偏张量,,来自,,,

由此求得:
然后求得:

,解出
然后按大小次序排列得到


1.9 已知应力分量中
,求三个主应力
,以及每个
主应力所对应的方向余弦

解:特征方程为

,则其解为


。对应于 的方向余弦 , , 应满足下列关系
由(a),(b)式,·11得
(a) (b) (c)
, ,由此求得
,代入(c)式,得
7.5 已知一长封闭圆筒半径为 r,壁厚为 t,受内压 p 的作用,从而产生塑性变形, 材料是各向同性的。如果忽略弹性应变,试求轴向、周向和径向应变增量的比。
解:在
方向的主应力分别为:
,则
,从而求得应力偏量 ,得最终结果为(-1):1:0
,再根据增量理论
7.6 已知薄壁圆筒受拉应力
的作用,若使用 Mises 屈服条件,试求屈服时扭转应
(2)当 = 时,继续加载,使 解:1)开始屈服时
,求此时的 、 、 。 ,代入 Mises 屈服准则


2)屈服后对应的塑性应变增量为
由 及屈服条件的微分形式
, 式子得到答案结果。
7.9 在如下两种情况下,试求塑性应变增量的比。
(1)单向拉伸应力状态,

,联列可得 ,代入
(2)纯剪力状态,

解:(1)单向拉伸应力状态
解:1) OD 边:
GD 边:
沿
线,

2)
沿 OB 线,

8.7 Mises 线性等强化材料,在平面应变( 试导出用表示的强化规律和本构关系。
解:当 时,在弹性阶段有
)和泊松比 条件下,

平均应力 因此在弹性阶段有
,进入塑性后有
对平均应变
刚进入塑性时
。由上式导出
。因此进入塑性
后还满足
进入塑性阶段,当
时,两杆为无线变形,结构已成为机构。 故,
此结构

第六章 屈服条件和加载条件
6.1 简述屈服面、屈服函数的概念: 解:根据不同的应力路径进行实验,可以分别从弹性阶段进入塑性阶段的各个界 限,这些界限即是屈服点。在应力空间将这些屈服应力点连接起来,就形成一个 区分弹性和塑性的分界面,成为屈服面。描述这个屈服面的数学表达式成为屈服 函数或屈服条件。
对,
,代入得
对,
,代入得
对,
,代入得
1.10当
时,证明
成立。
解: 由
,移项之得
证得
第五章 简单应力状态的弹塑性问题
5.1 简述 Bauschinger 效应: 解:拉伸塑性变形后使压缩屈服极限降低的现象
5.2 在拉杆中,如果 和 为试件的原始截面积和原长,而 和 为拉伸后的截
面积和长度。则截面收缩率为 时,有这样的关系: 证明: 体积不变,则有
z
且 利用平衡方程

时, 为(e)式。
(3)塑性阶段 平衡方程和几何方程同上。
本构方程 与(2)弹塑性阶段同样步骤:可得
(e) (f) (g)
5.9 如图所示等截面直杆,截面积为 ,且 。在 处作用一个逐渐增加 的力 。该杆材料为理想弹塑性,拉伸和压缩时性能相同。按加载过程分析
结构所处不同状态,并求力 作用截面的位移 与 的关系。 解:基本方程为
故该点处于弹性状态 (2)Tresca 屈服条件判断
故该点处于塑性状态 如果各应力均作为变号,则以上各式不变,所作判断没有变化。
6.7 已知薄壁圆球,其半径为 ,厚度为 ,受内压 的作用,如采用 Tresca 屈服条件,试求内壁开始屈服时的内压 值。
解:研究半球的静力平衡
内球面:
,外球面:
由 Tresca 条件,内壁先开始屈服,此时
形式,试给出 的表达式。
(a)
由在
处连续,有
(a)、(b)两式相除,有
由(a)式,有
(2)取
形式时,




:应力相等,有
解出得,
(代入 值)
(b) (c) (d)
(代入 值) 5.6已知简单拉伸时的应力-应变曲线
如图5-1所示,并表示如下:
问当采用刚塑性模型是,应力-应变曲线应如何表 示?
图5-1
解:的定义、物理意义:

1) 表征 Sij 的形式;2) 相等,应力莫尔圆相似,Sij 形式相同;3) 由可确定 S1:S2:S3。
1.4设某点应力张量 的分量值已知,求作用在过此点平面
力矢量
,并求该应力矢量的法向分量 。
解:该平面的法线方向的方向余弦为
上的应
而应力矢量的三个分量满足关系
而法向分量 满足关系
式中:
是三个应力不变量,并有公式
代入已知量得
为了使方程变为 关系
形式,可令
代入,正好 项被抵消,并可得
代入数据得


1.7已知应力分量中
,求三个主应力
解:在
时容易求得三个应力不变量为

特征方程变为
。 ,
求出三个根,如记
,则三个主应力为

1.8已知应力分量
, 是材料的屈服极限,求 及主应力

解:先求平均应力
对于平面应变(在 xoy 平面内)有:
同时: 屈服应力。
,其中 k 为纯剪
整理得:
是其中一个主应力,故其余两个主应力可以由以下公式确定:
整理得:
证毕!
8.5图示的楔体,两面受压,已知 p
,分别对 q=0.5p,q=p 两中情况,求极限荷载
解:① q=p 时,见图(1),在
沿
线,

② q=0.5p 时, 情况一见图(2),在
曲线基本上和简单拉伸时的
曲线一样。
7.4 比较两种塑性本构理论的特点: 解:增量理论和全量理论。增量理论将整个加载历史看成是一系列的微小增量加 载过程所组成,研究每个微小增量加载过程中应变增量与应力增量之间的关系, 再沿加载路径依次积分应变增量得最终的应变。全量理论不去考虑应力路径的影 响,直接建立应变全量与应力全量直接的关系。
并从零开始增加,求三杆内力随 的变化规律.
解:基本方程为
几何方程: 协调关系:
本构方程:
(1)弹性阶段(

利用(a)、(b)及(c)第一式,联立求解得
(a) (b)

可看出 结构弹性极限:令

(2)弹塑性阶段(


,结构成为静定,由平衡方程
解得
若取
,即
此时 即当
时,内力为上列
值,当
时,杆1和杆2 已

中:
沿
线,
中: ,
中:
,


, 情况二见图(1),与①一样
所以
8.6 已知具有尖角为 的楔体,在外力 P 的作用下,插入具有相同角度的 V 形缺口 内,试分别按如下两中情况画出滑移线场并求出两种情况的极限荷载。 1)、楔体与 V 形缺口之间完全光滑;2)、楔体与 V 形缺口接触处因摩擦作用其剪应 力为 k。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