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历代道医对六字气诀养生功法的贡献
历代道医对六字气诀养生功法的贡献
2. 3 丰富了调气法 孙思邈进一步把六字气诀衍化发展成为 12
刘氏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他据中医的五行理论,并
种调气法: “冷病者,用大呼三十遍,细呼十遍。呼法,鼻中引气 结合切身体会,提出了六字气诀新的应用原则。按五行生克之
入,口中吐气出,当令声相逐呼字而吐之。热病者,用大吹五十 理,肺之实证既可用“呬”字泻之,也可依据中医理论中“实则泄
阴阳,阴阳不交,则坐致壅淤之病。故幽闭怨旷,多病而不寿也。 [13] 李其忠.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M]. 上海: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任情肆意,又损年命。唯有得其节宣之和,可以不损。”[15] 综上所述,生命本于阴阳是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石,阴阳平衡
即为中医养生的终极目标,协调阴阳即为中医养生的最高准则。
的医药学家、道学家,为晋唐道医之典范。《养性延命录》全书分
六字功法虽着重于吐气的运用,但因在吐气前先有“微以引
上下两卷,共六部分内容,其中《服气疗病法》和《导引按摩法》是 之”的长息,故仍有“服气”的意义。古人对此很重视,《养性延命 论述气功诸法的专著。如《服气疗病法》中保存了许多古代的行 录》有“天恶风猛大寒大热,勿取气”[1]之文,是告诫不要在天气
体的“本然之真”,为后世留下 了《阳 常 有 余 阴 不 足 论》、《养 老 [2] 夏延章. 大学中庸今译[M].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 24.
论》、《饮食色欲箴序》、《茹淡论》等阐述养阴与健康长寿的中医 养生学的经典篇章。 7 房事养生,本于阴阳
性,是人类与身俱来的天性、本能。其与人们的生活质量、情 感活动及健康水平息息相关,即《孟 子 · 告 子》所 谓“食 色,性 也”。古人称“阴阳交则物生,阴阳隔则物杀”,强调男女不合则 违背阴阳之道。《素女经》也指出: “男女相成,犹天地相生也,天 地得交会之道,故 无 终 竟 之 限。”古 代 养 生 家 正 是 以 阴 阳 之 道 为
[3] 王 充. 论衡( 下) [M]. 上海: 大东书局,1933: 92. [4] 马济人. 素问·养生论[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7. [5] 费伯雄. 校注医醇賸义[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 73. [6] 管敏义. 吕氏春秋译注[M]. 银川: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8: 1,51. [7] 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M]. 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408. [8] 万密斋. 养生四要[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9] 华 佗. 华氏中藏经[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3: 1. [10] 颜德馨. 中国历代中医养生抗衰老秘要[M]. 上海: 文汇出版社,
气功家多纳此说,从而促使了六字气诀与导引术的结合,进而形 接论述。故书后述: “肺呬、心呵、肝嘘、肾吹、胆嘻。……但为除 成了许多新的气功种类。孙思邈也主张采用逐字吐气发声的方 疾,非胎息也。”[3]
法操练六字气诀,视之为与服气有关的方法,故定出从夜半后至 4 刘完素援“五行”之说,练功需应四季之变
关键词: 陶弘景; 孙思邈; 六字气诀; 道医 DOI 标识: doi: 10. 3969 / j. issn. 1008-0805. 2011. 12. 069 中图分类号: R2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0805( 2011) 12-2979-02
“六字气诀”功法是古代盛行的一种养生方法,古又云“孙真 呬以解极,凡人极者,则多嘘呬。道家行气,多不欲嘘呬,嘘呬者, 人六字真言”。据现有资料,其最早的出处为陶弘景的《养性延 长息之忌也。”[1]从现有可查考著作年代的文献来看,《后汉书·
LISHIZHEN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 2011 VOL . 22 NO. 12
时珍国医国药 2011 年第 22 卷第 12 期
阴不足”之说,提出“阴精亏虚,相火妄动”是导致衰老和变生疾 参考文献:
病的机理。主张从清心寡欲、节食茹淡、寒凉补肾等方面颐养个 [1] 管 仲. 管子[M].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3,139.
哲及术数等。其一生著述丰富,主要有《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
基金项目: 国家“973”计划课题( No. 2011CB505406)
翼方》各 30 卷。他终身不仕,隐居山林,相传他曾入峨眉山修炼
作者简介: 李德杏( 1976-) ,女( 汉族) ,山东无棣人,现任天津中医药大学 道家气功。史料记载孙思邈曾治疗麻风病人六百余例,痊愈者高
呼、肺嘘、脾唏、肝呵”四脏与六字气诀相配的基础上,又增加了 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重在阐述六气与脏腑的相配,及治疗作用,
“肾呬”,在方法上也具体了很多。并且主张在六字气诀进行前 丰富了六字功法的内容,多为后人沿用。胡愔一如陶弘景、孙思
先作导引锻炼。这一主张对六字气诀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 邈,论六字气法的重点是其在治疗上的应用,罕见养生方面的直
气方法,其中有关于“六字气诀”的最早的记述: “凡行气,以鼻纳 剧烈变化、气温过高或过低的情况下进行六字气诀功法的锻炼。
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曰长息。纳气有一,吐气有六。内气 另,书中所述,引录自前人著述,非陶弘景所创,故书中有“法出
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凡人之 于仙经”之说。
六字气诀功法发展成为中国现代健身气功的一种。
运用了脏腑辨证,也有八纲辨证。吹去热似汗法; 唏去烦为和法;
1 陶弘景首论六字气诀,释六气配五脏之法
呵降气为下法; 嘘散滞为消法; 呼去风为清法; 呬解极为补法。文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 今江苏句容) 人。南北朝时著名 中奠定了六气配五脏的基础,如心吹与呼、肺嘘、脾唏、肝呵等。
基础上,扩大了其治疗的范围,认为“病有四种: 一冷痹、二气疾、 功法相结合,同时结合五运六气之说,又提出了四季行气的禁忌,
三邪风、四热毒。若有患者,安心调气此法,无有不差( 瘥 ) 也。 对六字气诀功法的发展和应用有了创新。
凡百病不离五 脏,五 脏 各 有 八 十 一 种 疾。 冷 热 风 气 计 成 四 百 四
2002: 237. [14] 李学庸. 张景岳医学全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877. [15] 葛 洪. 抱朴子[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55.
历代道医对“六字气诀”养生功法的贡献
李德杏1 ,于铁成2
( 1.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天津 300193; 2.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
要方·卷二十七·养性》,其中《按摩法》《调气法》是孙思邈关于 六字配五脏的学说体系,并改逐字发声吐气法为按六字语音口型
气功医学的专论之作。
吐气而不发声的方法。改肺嘘为肺呬,改心呼为心呵,改肝呵为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养性》篇中在前书所载“心吹与 肝嘘,改脾唏为脾呼,改肾呬为肾吹,另立胆嘻。胡愔在前人论述
摘要: “六字气诀”功法是古代盛行的一种养生方法。历代养生者对此呼吸之法多有述说,而现代气功研究亦证明此项
功法之于修心养性,确有裨益。中国各时期的高道大医多熟谙此道,诸如陶弘景、孙思邈、胡愔、刘完素等人,他们将道教 养生修炼方术与传统中医理论结合,运用辨证学说、藏象学说、五行学说援医入道,对六字气诀功法的发展、演变、成熟起 到了推动的作用,不但丰富了中国道教医学气功练养之术,亦使六字气诀功法发展成为中国现代健身气功的一种。
日中前,气生得调”; “夜半后八十一,鸡鸣七十二,平旦六十三, 呵去心热则生寒。故曰: 春不呼,夏不呬,秋不吁,冬不呵。四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日出五十四,辰时四十五,巳时三十六。欲作此法,先左右导引三 常有唏,谓三焦无不足; 八节不得吹,谓肾状难得实。然以吹验
百六十遍。”[2]
之,吹去肾水寒气,则阳热暴甚,而目暝昏眩,虚为热证明矣。”[4]
息,一呼一吸,元有此数。欲为长息吐气之法,时寒可吹,温可呼, 2 孙思邈发挥六字功法,辨证论治依脏施功
委曲治病。吹以去热,呼以去风,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
孙思邈,京兆华原( 今陕西耀县) 人。唐代著名的医学家,道
门中人,博览群书,善谈老庄及百家之学,兼好释典,精通文、史、
收稿日期: 2011-01-23; 修订日期: 2011-07-22
巳时这一段所谓“生气之时”进行六字气诀功法的锻炼。由于日
金元医家对“六 字 功 法 ”的 论 述 着 重 与 五 运 六 气 的 结 合,强
中后为“死气之时”,故愈接近日中,次数愈益减少。如文中随夜 调练功时的季节性,其代表人物为刘完素。
半后、鸡鸣、平旦、日出、辰时、巳时的顺序,锻炼次数也由八十一、
二种调气法,若有病,依此法恭敬用心,无有不差,皆须左右导引 新。
三百六十遍,然后乃为之。”[2]
完素精研《内经》之学,在阐述五运六气之学的基础上,提出
2. 4 辨证论治,依脏施功 在气功治疗方面,孙思邈特别擅长应 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与四季气候息息相关,因此在养生方面又提
用六字气诀。他认为凡百病不离五脏,因而运用六字气诀以调五 出“把握万象,仰观日月,呼吸元气,运气流精,脱骨换形,执天机
命录》。历代养生者对此呼吸之法多有述说,而现代气功研究亦 艺文志·神仙类》虽然有《华佗老子五禽六气诀》的书目,但并无
证明此项功法用于修心养性,确有裨益。历史上有着道医背景的 具体内容的记载,所以我们看不到其记述的内容。故此,《养性
医家大多熟谙此道,诸如陶弘景、孙思邈、胡愔、刘完素等人,他们 延命录》是最早提出静功“六字气诀”的文献。文中的“吹、呼、
将道教养生修炼方术与传统中医理论结合,运用辨证学说、藏象 唏、呵、嘘、呬”六种呼气方法,即所谓“六字气诀”。六字功法既
学说、五行学说,援医入道,对六字气诀功法的发展、演变、成熟起 用以保健,又用以治病,书中称此为“愈病长生要旨”。各类气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