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界顶级人物对话-曾文雄教授对话仲伟合教授从《疯狂英语教师版》上看到由广东商学院的教授曾文雄教授采访广外仲伟合教授的文章,真的很精彩,两位翻译学领域的顶尖级人物对话,感觉就是不一样。
作者曾文雄教授简介:曾文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教授,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第四批培养对象,文学硕士,翻译学在职博士生和国内高级访问学者,为中文核心期刊《英语辅导教师版》特约编辑,广州市涉外应用外语学会会员,广东省翻译协会、中国翻译协会与中国语用学研究会会员,研究领域为翻译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旁涉跨文化语言学与语言哲学。
出版第一部从综观和微观探索翻译研究的语用学途径的著作《语用学翻译研究》,主持或参与省、厅级和校级科研项目5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外语学刊》、《外语教学》、《外语研究》、《中国科技翻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外语电化教学》、《社会科学家》、《安徽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90篇,多篇文章被《高等学校学报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华翻译文摘》、《中国翻译教学研究五十年回眸》等转摘,在《英语周报》、《英语辅导》大学版发表文章50篇,有多篇论文获全国性研讨会、省厅级科研教学成果奖。
以下文章来自《疯狂英语教师版》:人物简介:仲伟合,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教授、翻译学硕士生导师。
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人事部)、全国外语翻译等级证书考试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国际英语教师协会会员、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委员、中国英汉语对比研究会会员、广州翻译协会、广州科技翻译协会副理事长、广州外事翻译协会副会长;广东省青年科学家协会会员、广州市青年联合会常委、副主席、广东省留学回国青年创业促进会常务理事;英国西敏斯特大学语言学院、广东省人文社科基地“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客座教授。
2004 年获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 年获第七届“广东青年…五四‟奖章”等。
发挥学科优势,造就特色人才带着翻译学科建设与发展、翻译人才培养等问题,我们采访了全国同声传译专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仲伟合。
仲院长幽默自信、随和从容,语言极度流畅,讲话耐人寻味。
问:广外高级翻译学院的学科建设与翻译人才培养有何优势与特色?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是全国最早培养翻译与口译人才的外国语学院之一,继北外、上外之后,于2005年5月正式成立了高级翻译学院,肩负着全国翻译与口译人才培养的重任。
仲院长介绍说,中国翻译人才培训有上百年的历史,但翻译作为一门专业化或职业化的外语教育是近代才出现的,而中国专业化翻译人才培养的院校只有三个院校,此外,大约有二十多个院校成立翻译系或开设了翻译方向专业,从事研究生、本科层次的教育。
外语教学在中国经历了从一门选修课到核心课程转化的过程,英语加上专业方向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外语教育的其中一个终端就是外语翻译人才的培养。
广外建校40多年来,为翻译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97年成立了中国大陆第一个翻译系,与英国语言文化委员会合作开展高级口笔译人员培训项目,成为全国第一所在本科层次上从专业化方向开展口译应用型人才培训的高校。
经过8年的发展,翻译系在翻译教学、翻译理论、翻译学与翻译研究以及翻译学科建设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学校考虑到学科的发展,把翻译学科作为学校新的增长点,把翻译系改为高级翻译学院。
翻译学院是建立在广外40多年口笔译教学的基础上的,集中英文学院、商务英语学院、基础英语学院的翻译教师力量,主要从事研究生层次的口笔译人才的培养,开设国际会议、同传、口笔译研究、翻译学研究、商务翻译研究、法律翻译研究和传媒翻译研究等6个研究生方向。
2005年广外的“外国语言文学”被评为一级学科,为翻译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仲院长打算今年年底在一级学科下开设翻译学博士点、硕士点,以及“国际会议传译”硕士点。
这样,广外将继上外之后成为全国第二所院校拥有翻译学博士、硕士授予权的高级翻译学院,全国第一个院校开设“国际会议传译”硕士点的高级翻译学院。
“国际会议传译”专业硕士点是翻译学院的特色和精品,该专业培养的目的是打造口译人才的“精英中的精英”,每年只招12名精英人才,这些学生都经过严密的挑选,例如2005年从高考560名同学中挑选出12位同学,通过运用国际惯用的培训方法,使这些人才能胜任华南地区的国际会议传译。
翻译学院学科优势明显,它基于1986年就开设的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博士点,以一级学科为依托,拥有一批高级职称的翻译教师(其中70%以上的翻译教师拥有高级职称)。
在全国翻译学院中,广外高级翻译学院的师资是最强的,其办学规模最大,研究方向最多。
问:专业方向与课程设置如何体现和贯彻翻译特色人才的培养?仲院长认为,翻译专业的方向应落实在“专业化”上。
他认为,传统的研究生层次的翻译专业主要为口笔译,更多的用“翻译”来涵盖。
这是不科学的,也不符合翻译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那么,广外翻译学院把翻译专业分为口译和笔译,认为翻译专业中有“强项中的强项”,也就是国际会议传译、同传,培养的是翻译人才“精英中的精英”。
同时专业方向要照顾大多数同学,相应开设了口笔译研究方向,让学生学习口笔译课程,让他们能够承担一般规模会议的翻译。
但是翻译学科的发展不仅要注重实践,还要注意理论研究,翻译学研究方向是让毕业生将来可以从事理论研究,做教授、博导。
商务翻译、法律翻译和传媒翻译研究方向主要是针对某一专门化的人才培养。
翻译专业的细化,改变过去传统的专业设置,有利于使译员精通某一专业或方向。
关于口译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课程设置,仲院长曾于2003年《中国翻译》第四期发表《译员的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论文,提出译员的知识结构由三个板块组成,即双语知识、百科知识、技能知识三个板块。
口译“专业化”训练的过程中坚持贯彻这一知识结构,也为口译培训提供一个课程设置框架。
相应地口译的课程设置可分为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课、百科知识课和口译技能课。
问:口译教学是技能教学,请您谈谈对这一理念的认识?仲院长介绍,广外的口译教学、口译实践、口译教学理论研究等方面都走在全国的前列,整个口译教学强调这几方面并行发展,并创出了自己的特色。
尤其是1997年翻译系成立以来,派出一些教师到国外学习,取得翻译研究方向的学位,更强化了这三方面的发展,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例如广外英语口译几次获得省优秀和精品课程,2004年仲院长自己主持的“专业口译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获得了广东省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他认为,这是在过去口译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获得的。
但口译教学仍坚持以技能为主,注重让学生把握口译过程中的技能,但这些都是有口译理论研究作支撑的,并应把理论研究应用到口译教学中,在实践中证实理论的可行性;同时应运用浅简的手段让学生接受并在实践中应用这些技能,以达到教学的目的。
可以说口译专业化训练是以技能为核心,使译员能承担各种场合与题材的口译。
我们知道,在口译教学中,教学设备、师资、人才有其独特的具体要求。
仲院长认为,口译尤其是同传专业的开设要考虑到学校自身的教师与学生的状况,在本科教育阶段不提倡开设同传,一般说来本科阶段还不太具备开设同传的条件,应避免贸贸然开设同声传译课,但可以开设一些介绍性的课程,国际会议同传专业应该在研究生层次开设。
至于本科口译教学的设备,仲院长的回答是,口译必须在语言实验室授课,避免把口译当成精读课,并建议可以选用国内比较好的语言语音设备,例如蓝鸽科技公司开发的语言实验室设备,这些设备具有一般语言实验室的功能外,还具有口译教学的功能、口译考试系统与改卷系统,这些可以满足本科口译课的教学。
课堂教学之外,口译教学要强调学生做大量的课后练习与口译实践,并针对口译技能做课后强化练习,鼓励学生从事哪怕是一般接待性的口译实践,并要求学生到资料室找相关的影音资料,每天抽出约两个小时从事大量的练习。
仲院长认为,每位口译教师必须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这有利于做好教学的示范工作,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模仿,即monkeys see, monkeys do。
有实践的教师才能把口译技能讲透,透彻分析口译过程出现的问题,并可以充分利用实践中带回来的真实资料。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问:翻译学院的成立建设过程中,您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又是如何克服的?一听到这个问题,仲院长宛然一笑,随即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吐出了四个字:“经费问题”。
仲院长说,广外已拥有最好的学生、优秀的师资、良好的教学设备与场所,所以剩下的就是经费问题了。
当时学校只拨给两万元作为学院成立资金,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但仲院长能够积极地利用自身的优势,利用现成的优良师资开展社会专业化翻译培训,开展职业化的“社会精英”培训以及翻译研究生课程培训,仅用了几个月,很快就解决了经费问题。
问:口译人才被认为是“世纪短缺人才”,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仲院长认为,不仅仅口译人才是短缺人才,而且据报道,整个专业化翻译人才缺口达90%。
由于过去忽视这一问题,在人们的观念中,学外语的人就会翻译,过去的外语教学只注重教外语,没有很好地将外语人才转化为翻译人才。
同时由于国家的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与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面对“世纪短缺人才”问题,仲院长语出惊人,他说:“问题要解决,但翻译人才不能批量生产”。
这是因为翻译人才是高层次人才,由于历史的原因,师资不足、教学设备等硬件不完备决定了我们不能“大批量生产”,我们只能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翻译人才的培养。
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翻译人才的种子,不仅是专业化人才,而是为高校培养更多服务于专业化人才培养的教师,让这些种子(研究生、博士生)成为学科的带头人,培养更多的博士生、硕士生。
经过努力,这种人才短缺的局面会逐步得到改善与解决。
问:如何发挥全国翻译职业专业资格考试中心的功能,以更好地为我国的翻译事业服务?仲院长认为,翻译专业市场的确存在混乱,而全国翻译职业专业资格考试是国家人事部规范国家翻译人才资格标准、提高翻译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的举措,也是我们改变过去以单一评审的模式对翻译人才进行评价,推动翻译人才评价工作朝着社会化、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的一种新的尝试。
我们要做的是积极配合和支持开展这项工作,为社会翻译人才培养提供设备、培训、认证,使一批社会中感兴趣而又不能接受正规训练的翻译爱好者得到培训与认证,使一些够条件的翻译人才成为职业的翻译人才。
大学有雄厚的师资,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资源与优势去为社会服务。
仲院长同时强调,大学的任务主要是发挥其育人的功能和科研功能,培养合格的人才,追求更多的社会效益,其次才是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