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东历史作业

中东历史作业

读《中东——自基督教兴起至二十世纪末》有感法政学院 08历史四班张汉天 2008084433
在比较匆忙的时间里读历史是一种过错,历史需要以一颗专注的心去感受和理解,一本认真的历史著作同样也需要受到一颗诚挚的心去对待,坐在图书馆里让自己心平静下来,摒弃杂念,翻开在伯纳德笔下那段悠长而纯粹的岁月,不由得被中东这个年代所吸引了。

伯纳德.路易斯的这部专著,在占有大量详实史料的基础上,从政治,文化,经济,历史人物,军事,宗教等各方面入手,以他浑厚的历史研究功力和新颖的开阔历史视野,为我们客观地展现了一部中东地区两千年来的兴衰,荣辱和发展的史诗。

郑之书先生准确,生动的翻译,使这一部历史著作,文字流畅,叙来生动,实为一部研究,了解中东研究,了解中东历史的经典之作。

在这本专著中,作者将重点放在两千年来中东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变迁之殇。

他用最平常的表面现象(阿拉伯咖啡馆里人们衣着和习俗转变),到最震撼的历史事件(蒙古入侵),来描绘这一丰富,多元和充满吸引力的地区…….不管是学者还是一般的读者,只要是对中东有兴趣,都会发现这是一部令人愉悦的,受益的作品。

伯纳德先生的《中东》是想要达到两个目的,头一个,是为了拯救通常被赋予无足轻重地位的波斯和拜占庭两大帝国,还有前伊斯兰教时期的阿拉伯历史,这是先知默罕默德传道事业的部分背幕,也是创建伊斯兰国建的部分背景。

第二个目的,是希望把我们今日所知的中东,和我们自缘故文献及遗迹中所理解到的中东远古文明联系起来。

伯纳德先生在文中频频引用各个时代的史料史料原文——这些史料包括有编年记录,游历记录,文件和碑铭,有时候甚至于诗歌和秩事。

伯纳德笔下的《中东》精彩绝伦,在西方人视野里的中东能否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中东呢,当萨义德提出对伯纳德的学术批评之时,伯纳德心里是否也会有着这么一个阴影:没有向以色列占领军投掷过石块,是不是便没有资格理解什么是中东历史?
看完整部《中东》,总的印象:古代部分比近现代部分写得好。

看来伯纳德是非常神往伊斯兰教最纯粹的时代,而写近现代部分时则看得出他自己立场和价值观的矛盾。

而是否真的曾经有过纯粹的时代呢?本人觉得纯粹只存在童话里,没有亲身投进去感受一个历史时期,是很难做出论断的,可惜这世间根本没有时光机,不然我倒是建议伯纳德坐上时光机去感受一番,再回来写下去。

中东离不开宗教,几乎所有的中东研究都围绕着宗教而展开的,伯纳德笔下的《中东》也同样是宗教气息袅然。

我们不得不提出一个疑问,伊斯兰教到底拥有着怎么样的魔力,能够让整个中东地区着迷,为什么宗教在东方的中国行不通,在西方国家也达不到中东地区对宗教的狂热和追捧,也记得于卫青老师在讲述中东宗教的课堂上认真的说过,中东宗教,远非我们能够设想和解释,中东宗教也不是东方宗教可以相比的,其中的内涵太深厚了。

而在我还没有学习中东历史的时候,我也一度藐视于中东宗教和中东人民的智商,可深入探讨的话,却会认清自己学识的浅薄和对中东这个地区历史深深的敬仰。

伯纳德先生在本书绪论里以写实的笔触展现了中东现今的生活方式和以往的对比,鲜明的表达了在西方的冲击下产生变化的当代中东,很大程度上都是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而伯纳德也归纳出在西方文明冲击下中东社会共存
的两种观念的碰撞,一种是认为西方文明是洪水猛兽,也好像一个性感妖烧的美少女,西方的生活方式充满着让人恐惧的诱惑力,正在一步一步同化着古老的中东文明:而另外一种,便是认为西方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新生的力量和新的进步,是文化和文明的交流中持续有效的因素。

这两派的斗争,迄今还没停止。

在基督教时代以前,希腊文化,犹太宗教与罗马政权欢迎接触的作风,为基督教之兴起与传播铺下了道路。

基督教是一个富有使命感的宗教,信徒相信自己拥有上帝最后的启示,而把这个启示带给全人类测试他们神圣职责。

再过几个世纪,伊斯兰教也降临了,在同一个地区诞生的两个世界性大宗教依附于同一个地区,在其后的日子里,必然会发生冲突。

可最终伊斯兰教却被中东所接纳,也从初生慢慢的走向巅峰。

有一种说法,曰:伊斯兰教因征服而传播。

而伯纳德却因为这个说法是一个误导。

在伯纳德看来,阿拉伯帝国真正傲视群伦之处,与其说是实际的军事征服本身,不如说是被征服地区的民众之阿拉伯化与伊斯兰化。

在伯纳德笔下哈利发国的盛衰和蒙古征服无疑是精彩的也错综复杂的,而经历了这一场浩荡的中东伊斯兰世界兴起了三个主要的权利中心:伊朗,土耳其,和埃及。

在伯纳德笔下,我们似乎感受到蒙古军的威力和对中东伊斯兰教的震撼力,也油然的萌生对成吉思汗的一种崇拜,暴力不可推崇,却往往充满着难言的诱惑力和征服力。

同时也产生一个疑问,在真神庇护之下的伊斯兰世界,为什么却敌不过草原上愚昧的铁骑?是否会由此怀疑真神的可信性和价值性,而伊斯兰教徒又如何证明真神对子民的庇护呢?
是啊,在我们这些东方人看来的中东伊斯兰世界总是难以接受的,他们对宗教的狂热和崇拜无法不引起我们这些无神论者的质疑。

而伯纳德是客观的,或许每一个历史
学者在看待历史问题的时候都应该客观,这一点很值得我去学习,而我想唯有客观的去看待历史,方才能够领悟历史的真相。

可有时候,主观的历史学者往往显得更为可爱。

在伯纳德笔下的现代中东伊斯兰世界,无疑是一副西化了的景象,也隐隐约约的感觉到伯纳德对这种西化的认可和赞赏,而中东世界也存活在这样的一种矛盾之中去,去接纳还是抗拒?而走到最后,竟然无意识间已经让西化成为了一个习惯,比如衣着,生活习惯,甚至乎包括政治层面的西化。

比如西式的宪政机制与西式的立法集会,我想中东人肯定是矛盾并痛苦着的,或者正因为伊斯兰文明的鲜明性才会显得外来文明的排斥性,在近代的中国看来,运用了“取其精华,去除糟粕”来得到一种自我安慰,而伊斯兰世界试图努力的去排斥却在潜移默化之间被西方文明同化了,这到底是一种庆幸还是悲哀呢?
中东历史的原本面貌如何,不仅仅是中东人的困惑,也是西方人的困惑。

漫步贝鲁特街头,随处可见的可爱和美国爵士服饰,将这里打扮成新的伊甸园。

而伊斯兰知识分子讨论的话题,也开始进入人权,普世民主等西方话语空间的关键词。

因此贝鲁特大学中东语言文学硕士Sam在面对提问时反驳,东方主义理论基本逻辑就是。

你是西方人,你来研究阿拉伯文化,那你肯定是一个,或者将会成为一个东方主义者。

Sam的问题其实也是伯纳德的问题,是否在东方主义的语境下的中东历史,实际上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中东历史呢?而我们需要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中东历史?东方人笔下的?西方人笔下的?或者以政治挂钩的中东历史?而中东的历史原貌到底是怎样的呢?或者,每一个中东历史原貌都是我们所需要的,因为需要,他便诞生了。

读完伯纳德的《中东——自基督教兴起至二十世纪末》,油然的感觉中东就像一潭深水,浩浩荡荡而深不可
测,以自己如此低微的认知去写下这段书评实是觉得吃力和辛苦,也同时对中东历史产生了更大的兴趣,有一种论调说中东历史应该还给中东,伯纳德笔下的这本《中东》自然是精彩绝伦的,也固然并非太过完美,我们总是期望历史学者能够与政治分离开来,坚守阵地,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批判者,在客观的看待历史问题的时候,也必然要坚决的提出自己的历史史观,不受政治因素的阻挠和为其服务,用一种真实的笔触以此来引导处于蒙昧的世人,或者伯纳德是矛盾的。

读史以明智,错综复杂的伊斯兰世界就好像一潭绿幽幽的深水充满着神秘和未知,而倾其一生投注进去研究的学者无疑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是最靠近真理的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