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一数学上期末试卷带答案

初一数学上期末试卷带答案

初一数学上期末试卷带答案一、选择题1.某商贩在一次买卖中,以每件135元的价格卖出两件衣服,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损25%,在这次买卖中,该商贩( ) A .不赔不赚 B .赚9元C .赔18元D .赚18元2.下列说法:(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两点确定一条直线;(3)同一个锐角的补角一定比它的余角大90°;(4)A 、B 两点间的距离是指A 、B 两点间的线段;其中正确的有( ) A .一个B .两个C .三个D .四个3.爷爷快到八十大寿了,小莉想在日历上把这一天圈起来,但不知道是哪一天,于是便去问爸爸,爸爸笑笑说:“在日历上,那一天的上下左右4个日期的和正好等于那天爷爷的年龄”.那么小莉的爷爷的生日是在( ) A .16号B .18号C .20号D .22号4.在数﹣(﹣3),0,(﹣3)2,|﹣9|,﹣14中,正数的有( )个. A .2 B .3 C .4 D .55.如图的正方体盒子的外表面上画有3条黑线,将这个正方体盒子的表面展开(外表面朝上),展开图可能是( )A .B .C .D .6.点C 是线段AB 上的三等分点,D 是线段AC 的中点,E 是线段BC 的中点,若6CE =,则AB 的长为( )A .18B .36C .16或24D .18或36 7.整式23x x -的值是4,则2398x x -+的值是( )A .20B .4C .16D .-48.一项工程甲单独做要40天完成,乙单独做需要50天完成,甲先单独做4天,然后两人合作x 天完成这项工程,则可列的方程是( ) A .B .C .D .9.下列去括号正确的是( )A .()2525x x -+=-+B .()142222x x --=-+ C .()122333m n m n -=+ D .222233m x m x ⎛⎫--=-+⎪⎝⎭10.两根木条,一根长20cm ,另一根长24cm ,将它们一端重合且放在同一条直线上,此时两根木条的中点之间的距离为( ) A .2cmB .4cmC .2cm 或22cmD .4cm 或44cm11.如图,表中给出的是某月的月历,任意选取“H ”型框中的7个数(如阴影部分所示).请你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研究,则这7个数的和不可能是( )A .63B .70C .96D .10512.若a =2,|b |=5,则a +b =( ) A .-3 B .7 C .-7 D .-3或7二、填空题13.若13a+与273a -互为相反数,则a=________.14.一个角的补角是这个角余角的3倍,则这个角是_____度.15.如图,两个正方形边长分别为a 、b ,且满足a+b =10,ab =12,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_____.16.6年前,甲的年龄是乙的3倍,现在甲的年龄是乙的2倍,甲现在_________岁,乙现在________岁.17.如图,数轴上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AB =24,有一根木棒MN ,MN 在数轴上移动,当N 移动到与A 、B 其中一个端点重合时,点M 所对应的数为9,当N 移动到线段AB 的中点时,点M 所对应的数为_____.18.如图所示是一组有规律的图案,第l 个图案由4个基础图形组成,第2个图案由7个基础图形组成,……,第n (n 是正整数)个图案中的基础图形个数为_______ (用含n 的式子表示).19.汽车以15米/秒的速度在一条笔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开向寂静的山谷,司机按一下喇叭,2秒后听到回响,问按喇叭时汽车离山谷多远?已知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为340米/秒,设按喇叭时,汽车离山谷x 米,根据题意列方程为_____. 20.若关于x 的方程(a ﹣3)x |a |﹣2+8=0是一元一次方程,则a =_____三、解答题21.先化简,再求值:2223()2()3x xy x y xy ---+,其中1x =-,3y =. 22.已知在数轴上A ,B 两点对应数分别为-3,20. (1)若P 点为线段AB 的中点,求P 点对应的数.(2)若点A 以每秒3个单位,点B 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同时出发向右运动多长时间后A ,B 两点相距2个单位长度?(3)若点A ,B 同时分别以2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相向运动,点M (M 点在原点)同时以4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右运动.①经过t 秒后A 与M 之间的距离AM (用含t 的式子表示) ②几秒后点M 到点A 、点B 的距离相等?求此时M 对应的数.23.如图,公共汽车行驶在笔直的公路上,这条路上有,,,A B C D 四个站点,每相邻两站之间的距离为5千米,从A 站开往D 站的车称为上行车,从D 站开往A 站的车称为下行车.第一班上行车、下行车分别从A 站、D 站同时发车,相向而行,且以后上行车、下行车每隔10分钟分别在,A D 站同时发一班车,乘客只能到站点上、下车(上、下车的时间忽略不计),上行车、 下行车的速度均为30千米/小时.()1第一班上行车到B 站、第一班下行车到C 站分别用时多少? ()2第一班上行车与第一班下行车发车后多少小时相距9千米?()3一乘客在,B C 两站之间的P 处,刚好遇到上行车,BP x =千米,他从P 处以5千米/小时的速度步行到B 站乘下行车前往A 站办事.①若0.5x =千米,乘客从P 处到达A 站的时间最少要几分钟? ②若1x =千米,乘客从P 处到达A 站的时间最少要几分钟?24.某班10名男同学参加100米达标测验,成绩小于或等于15秒的达标,这10名男同学成绩记录如下(其中超过15秒记为“+”,不足15秒记为“﹣”) 序号12345678910成绩+1.2﹣0.6﹣0.8+10﹣1.4﹣0.5﹣0.4﹣0.3+0.8(1)有名男同学成绩达标,跑得最快的同学序号是号;跑得最快的同学比跑得最慢的同学快了秒;(2)这10名男同学的平均成绩是多少?25.如图,C为线段AB上的一点,AC:CB=3:2,D、E两点分别为AC、AB的中点,若线段DE为2cm,则AB的长为多少?【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C解析:C【解析】【分析】设盈利上衣成本x元,亏本上衣成本y元,由题意得:135-x=25%x;y-135=25%y;求出成本可得.【详解】设盈利上衣成本x元,亏本上衣成本y元,由题意得135-x=25%xy-135=25%y解方程组,得x=108元,y=180元135+135-108-180=-18亏本18元故选:C【点睛】考核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的运用.理解题意,列出方程是关键.2.C解析:C【解析】【分析】(1)根据线段的性质即可求解;(2)根据直线的性质即可求解;(3)余角和补角一定指的是两个角之间的关系,同角的补角比余角大90°;(4)根据两点间的距离的定义即可求解.【详解】(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是正确的;(2)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是正确的;(3)同一个锐角的补角一定比它的余角大90°是正确的;(4)A、B两点间的距离是指A、B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原来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补角和余角、线段、直线和两点间的距离的定义及性质,是基础知识要熟练掌握.3.C解析:C【解析】【分析】要求小莉的爷爷的生日,就要明确日历上“上下左右4个日期”的排布方法.依此列方程求解.【详解】设那一天是x,则左日期=x﹣1,右日期=x+1,上日期=x﹣7,下日期=x+7,依题意得x﹣1+x+1+x﹣7+x+7=80解得:x=20故选:C.【点睛】此题关键是弄准日历的规律,知道左右上下的规律,然后依此列方程.4.B解析:B【解析】解:﹣(﹣3)=3是正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3)2=9是正数,|﹣9|=9是正数,﹣14=﹣1是负数,所以,正数有﹣(﹣3),(﹣3)2,|﹣9|共3个.故选B.5.D解析:D【解析】根据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可知,两条黑线在一行,且相邻两条成直角,故A、B选项错误;该正方体若按选项C展开,则第三行第一列处的黑线的位置应为小正方形的另一条对角线,所以C不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本题是一道关于几何体展开图的题目,主要考查了正方体展开图的相关知识.对于此类题目,一定要抓住图形的特殊性,从相对面,相邻的面入手,进行分析解答.本题中,抓住黑线之间位置关系是解题关键.6.D解析:D【解析】【分析】分两种情况分析:点C在AB的13处和点C在AB的23处,再根据中点和三等分点的定义得到线段之间的关系求解即可.【详解】①当点C在AB的13处时,如图所示:因为6CE=,E是线段BC的中点,所以BC=12,又因为点C是线段AB上的三等分点,所以AB=18;②当点C在AB的23处时,如图所示:因为6CE=,E是线段BC的中点,所以BC=12,又因为点C是线段AB上的三等分点,所以AB=36.综合上述可得AB=18或AB=36.故选:D.【点睛】考查了线段有关计算,解题关键根据题意分两种情况分析,并画出图形,从而得到线段之间的关系.7.A解析:A【解析】【分析】分析所给多项式与所求多项式二次项、一次项系数的关系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因为x2-3x=4,所以3x2-9x=12,所以3x2-9x+8=12+8=20.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代数式的求值,分析发现所求多项式与已知多项式之间的关系是解决此题的关键.8.D解析:D 【解析】 【分析】由题意一项工程甲单独做要40天完成,乙单独做需要50天完成,可以得出甲每天做整个工程的,乙每天做整个工程的,根据文字表述得到题目中的相等关系是:甲完成的部分+两人共同完成的部分=1. 【详解】设整个工程为1,根据关系式甲完成的部分+两人共同完成的部分=1列出方程式为:++=1.故答案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9.D解析:D 【解析】试题分析:去括号时括号前是正号,括号里的每一项都不变号;括号前是负号,括号里的每一项都变号.A 项()2525,x x -+=--故不正确;B 项()14221,2x x --=-+故不正确;C 项()1223,33m n m n -=-故不正确;D 项222233m x m x ⎛⎫--=-+ ⎪⎝⎭,故正确.故选D .考点:去括号法则.10.C解析:C 【解析】 分两种情况: ①如图所示,∵木条AB=20cm ,CD=24cm , E 、F 分别是AB 、BD 的中点, ∴BE=12AB=12×20=10cm ,CF=12CD=12×24=12cm ,∴EF=EB+CF=10+12=22cm.故两根木条中点间距离是22cm.②如图所示,∵木条AB=20cm,CD=24cm,E、F分别是AB、BD的中点,∴BE=12AB=12×20=10cm,CF=12CD=12×24=12cm,∴EF=CF-EB=12-10=2cm.故两根木条中点间距离是2cm.故选C.点睛:根据题意画出图形,由于将木条的一端重合,顺次放在同一条直线上,有两种情况,根据线段中点的定义分别求出两根木条中点间距离.11.C解析:C【解析】【分析】设“H”型框中的正中间的数为x,则其他6个数分别为x-8,x-6,x-1,x+1,x+6,x+8,表示出这7个数之和,然后分别列出方程解答即可.【详解】解:设“H”型框中的正中间的数为x,则其他6个数分别为x-8,x-6,x-1,x+1,x+6,x+8,这7个数之和为:x-8+x-6+x-1+x+1+x+x+6+x+8=7x.由题意得A、7x=63,解得:x=9,能求得这7个数;B、7x=70,解得:x=10,能求得这7个数;C、7x=96,解得:x=967,不能求得这7个数;D、7x=105,解得:x=15,能求得这7个数.故选:C.【点睛】此题考查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运用,掌握“H”型框中的7个数的数字的排列规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2.D解析:D【解析】【分析】根据|b|=5,求出b=±5,再把a与b的值代入进行计算,即可得出答案.【详解】 ∵|b|=5, ∴b=±5, ∴a+b=2+5=7或a+b=2-5=-3; 故选D . 【点睛】此题考查了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和绝对值的意义,解题的关键是根据绝对值的意义求出b 的值.二、填空题13.【解析】根据题意列出方程+=0直接解出a 的值即可解题解:根据相反数和为0得:+=0去分母得:a+3+2a ﹣7=0合并同类项得:3a ﹣4=0化系数为1得:a ﹣=0故答案为 解析:43【解析】 根据题意列出方程13a ++273a -=0,直接解出a 的值,即可解题. 解:根据相反数和为0得:13a ++273a -=0, 去分母得:a+3+2a ﹣7=0, 合并同类项得:3a ﹣4=0, 化系数为1得:a ﹣43=0, 故答案为43. 14.45【解析】【分析】设这个角为x 根据余角和补角的概念结合题意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详解】设这个角为x 由题意得180°﹣x =3(90°﹣x )解得x =45°则这个角是45°故答案为:45【点睛】本题考查的解析:45 【解析】 【分析】设这个角为x ,根据余角和补角的概念、结合题意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 【详解】 设这个角为x ,由题意得,180°﹣x =3(90°﹣x ), 解得x =45°, 则这个角是45°,故答案为:45.【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余角和补角的概念,若两个角的和为90°,则这两个角互余;若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则这两个角互补.15.32【解析】【分析】阴影部分面积=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两个直角三角形面积求出即可【详解】∵a+b=10ab=12∴S阴影=a2+b2-a2-b(a+b)=(a2+b2-ab)=(a+b)2-3ab解析:32【解析】【分析】阴影部分面积=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两个直角三角形面积,求出即可.【详解】∵a+b=10,ab=12,∴S阴影=a2+b2-12a2-12b(a+b)=12(a2+b2-ab)=12[(a+b)2-3ab]=32,故答案为:32.【点睛】此题考查了整式混合运算的应用,弄清图形中的关系是解本题的关键.16.12【解析】【分析】设乙现在的年龄是x岁则甲的现在的年龄是:2x岁根据6年前甲的年龄是乙的3倍可列方程求解【详解】解:设乙现在的年龄是x 岁则甲的现在的年龄是:2x岁依题意得:2x-6=3(x-6)解解析:12【解析】【分析】设乙现在的年龄是x岁,则甲的现在的年龄是:2x岁,根据6年前,甲的年龄是乙的3倍,可列方程求解.【详解】解:设乙现在的年龄是x岁,则甲的现在的年龄是:2x岁,依题意得:2x-6=3(x-6)解得:x=12∴2x=24故:甲现在24岁,乙现在12岁.故答案为:24,12【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重点考查理解题意的能力,甲、乙年龄无论怎么变,年龄差是不变的.17.21或﹣3【解析】【分析】设MN的长度为m当点N与点A重合时此时点M 对应的数为9则点N对应的数为m+9即可求解;当点N与点M重合时同理可得点M对应的数为﹣3即可求解【详解】设MN的长度为m当点N与点解析:21或﹣3.【解析】【分析】设MN的长度为m,当点N与点A重合时,此时点M对应的数为9,则点N对应的数为m+9,即可求解;当点N与点M重合时,同理可得,点M对应的数为﹣3,即可求解.【详解】设MN的长度为m,当点N与点A重合时,此时点M对应的数为9,则点N对应的数为m+9,当点N到AB中点时,点N此时对应的数为:m+9+12=m+21,则点M对应的数为:m+21﹣m=21;当点N与点M重合时,同理可得,点M对应的数为﹣3,故答案为:21或﹣3.【点睛】此题综合考查了数轴的有关内容,用几何方法借助数轴来求解,非常直观,且不容易遗漏,体现了数形结合的优点.18.3n+1【解析】试题分析:由图可知每个图案一次增加3个基本图形第一个图案有4个基本图形则第n个图案的基础图形有4+3(n-1)=3n+1个考点:规律型解析:3n+1【解析】试题分析:由图可知每个图案一次增加3个基本图形,第一个图案有4个基本图形,则第n个图案的基础图形有4+3(n-1)=3n+1个考点:规律型19.2x﹣2×15=340×2【解析】【分析】设这时汽车离山谷x米根据司机按喇叭时汽车离山谷的距离的2倍减去汽车行驶的路程等于声音传播的距离列出方程求解即可【详解】设按喇叭时汽车离山谷x米根据题意列方程解析:2x﹣2×15=340×2【解析】【分析】设这时汽车离山谷x米,根据司机按喇叭时,汽车离山谷的距离的2倍减去汽车行驶的路程等于声音传播的距离,列出方程,求解即可.【详解】设按喇叭时,汽车离山谷x米,根据题意列方程为 2x﹣2×15=340×2.故答案为:2x﹣2×15=340×2.【点睛】本题考查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关键是找出题目中的相等关系,列方程.20.-3【解析】【分析】根据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得出a ﹣3≠0且|a|﹣2=1求出即可【详解】∵关于x 的方程(a ﹣3)x|a|﹣2+8=0是一元一次方程∴a ﹣3≠0且|a|﹣2=1解得:a =﹣3故答案为:解析:-3【解析】【分析】根据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得出a ﹣3≠0且|a |﹣2=1,求出即可.【详解】∵关于x 的方程(a ﹣3)x |a |﹣2+8=0是一元一次方程,∴a ﹣3≠0且|a |﹣2=1,解得:a =﹣3,故答案为:﹣3.【点睛】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题关键是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一次项系数不是0.三、解答题21.222x y +,19【解析】试题分析:先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然后代入求值即可.试题解析:解:原式=22233223x xy x y xy --++=222x y + 当1x =-,3y =时,原式=22(1)23-+⨯=19.22.(1)8.5;(2)25秒;(3)①2t+3;②172或23. 【解析】【分析】(1)求出AB 中点表示的数即可; (2)设运动x 秒后A ,B 两点相距2个单位长度,根据题意列出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即可得到结果;(3)①表示出AM 即可;②根据AM=BM 求出t 的值即可.【详解】(1)根据题意得:3202-+=8.5, 则点P 对应的数为8.5;(2)设运动x 秒后A ,B 两点相距2个单位长度,根据题意得:|(-3+3x )-(20+2x )|=2,整理得:|x-23|=2,即x-23=2或x-23=-2,解得:x=25或x=-21(舍去),则运动25秒后A ,B 两点相距2个单位长度;(3)①根据题意得:AM=4t-(-3+2t )=2t+3;故答案为:2t+3;②根据题意得:BM=AM ,即|(20-2t )-4t|=2t+3,整理得:20-6t=2t+3或20-6t=-2t-3,解得:t=178或t=234, 此时M 对应的数为172或23. 【点睛】 此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以及列代数式,弄清题意是解本题的关键.23.(1)第一班上行车到B 站用时16小时,第一班下行车到C 站用时16小时;(2)第一班上行车与第一班下行车发车后110小时或25小时相距9千米;(3)①0.5x =千米,乘客从P 处到达A 站的时间最少要19分钟;②1x =千米,乘客从P 处到达A 站的时间最少要28分钟.【解析】【分析】(1)根据时间=路程÷速度计算即可;(2)设第一班上行车与第一班下行车发车t 小时相距9千米,然后根据相遇前和相遇后分类讨论,分别列出对应个方程即可求出t ;(3)由题意知:同时出发的一对上、下行车的位置关于BC 中点对称,乘客右侧第一辆下行车离C 站也是x 千米,这辆下行车离B 站是()5x -千米①先求出点P 到点B 的时间和乘客右侧第一辆下行车到达B 站的时间,比较即可判断乘客能否乘上右侧第一辆下行车,从而求出乘客从P 处到达A 站的最少时间;②先求出点P 到点B 的时间和乘客右侧第一辆下行车到达B 站的时间,比较即可判断乘客能否乘上右侧第一辆下行车,如不能乘上第一辆车,还需算出能否乘上右侧第二辆下行车,从而求出乘客从P 处到达A 站的最少时间.【详解】解:()1第一班上行车到B 站用时51306=小时, 第一班下行车到C 站用时51306=小时; ()2设第一班上行车与第一班下行车发车t 小时相距9千米.①相遇前:3030915t t ++= .解得110t =②相遇后: 3030915t t +-= 解得25t = 答:第一班上行车与第一班下行车发车后110小时或25小时相距9千米; (3)由题意知:同时出发的一对上、下行车的位置关于BC 中点对称,乘客右侧第一辆下行车离C 站也是x 千米,这辆下行车离B 站是()5x -千米.①若0.5x =千米,乘客从P 处走到B 站的时间0.51510=(小时), 乘客右侧第一辆下行车到达B 站的时间50.533020-=(小时), 011032< ∴乘客能乘上右侧第一辆下行车.311960601920660⎛⎫+⨯=⨯= ⎪⎝⎭(分钟) 答:若0.5x =千米,乘客从P 处到达A 站的时间最少要19分钟.②若1x =千米,乘客从P 处走到B 站的时间15(小时), 乘客右侧第一辆下行车到达B 站的时间5123015-=(小时), 51521> ∴乘客不能乘上右侧第一辆下行车, 2111556<+ ∴乘客能乘上右侧第二辆下行车.2117606028156615⎛⎫++⨯=⨯= ⎪⎝⎭(分钟) 答:若1x =千米,乘客从P 处到达A 站的时间最少要28分钟.【点睛】此题考查是用代数式表示实际问题:行程问题,掌握行程问题中各个量的关系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是解决此题的关键.24.(1) 7,6,2.6;(2) 这10名男同学的平均成绩是14.9秒【解析】【分析】(1)成绩小于或等于15秒的达标,不足15秒记为“﹣”,15秒的记为0,共有7人达标,跑得最快的同学所用时间最少,是序号为6的同学;跑得最快的同学所用时间为:(15﹣1.4)秒,跑得最慢的同学所用时间为:(15+1.2)秒,相减即可;(2)先计算10个记录的平均数,再加15即可.【详解】(1)有7名男同学成绩达标,跑得最快的同学序号是6号;跑得最快的同学比跑得最慢的同学快了(15+1.2)﹣(15﹣1.4)=2.6秒.故答案为7,6,2.6;(2)(+1.2﹣0.6﹣0.8+1+0﹣1.4﹣0.5﹣0.4﹣0.3+0.8)÷10=﹣0.1,15﹣0.1=14.9(秒).答:这10名男同学的平均成绩是14.9秒.【点睛】此题考查了正数和负数,有理数的计算,解题关键是要明确用时越短速度越快.25.10cm【解析】【分析】根据比值,可得 AC、BC,根据线段中点的性质,可得AD,AE,根据线段的和差,可得关于x的方程,根据解方程,可得x的值,可得答案.【详解】解:设AB=x,由已知得:AC=35x,BC=25x,∵D、E两点分别为AC、AB的中点,∴DC=310x,BE=12x,DE=DC﹣EC=DC﹣(BE﹣BC),即:310x﹣(12x﹣25x)=2,解得:x=10,则AB的长为10cm.【点睛】本题考查两点间的距离、线段中点定义,解题关键是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