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情景创设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已的学习方式。
”
这里提到创设情境,那么什么是情境呢?我觉得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通过调动“情商”来增强教学效果,而有目的创设的教学环境。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
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
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
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境创设呢?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从中学生的现实状况来看,大部分学生的这种能力还不完善,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
例如对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理解中“,绿”字起到传神的作用,全诗因“绿”而活。
如果教师只强调字面意义,不引导学生感受春风轻抚烟雨江南之感,则很难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绿”字之重要,很
难体会这一千古名句的真正意蕴。
教师、学生和教材组成教学活动的框架,支撑着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效地运筹这些因素是成功实施语文教学活动的关键。
从以上的分析可见,语文教学中引入情景教学是语文课程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
因为,根据中学生的成长规律,他们所具有的理性思维能力较弱,只有借助于阅读和情境才能帮助他们体会与把握甚至重构目标情境,完成教学要求。
所以说好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知识内容中的情感,使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
明白了这个道理,下面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语文教学过程中怎样创设情境。
我在这方面做了如下几种尝试,现在讲出了,供大家品评。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愉悦情境
多媒体场景设计是利用电子算机技术,通过声、光、电等形式,再现目标情境的设计方式。
多媒体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引进,使得课堂教学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情境是今后教学的发展趋势。
利用多媒体进行场景设计需要很高的专业技术,和精巧的情境构思。
如果应用得当,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语文以文字的形式记录知识,如果把枯燥的文字叙述制成课件,配以画面和语音,这样的情境教学可以调动了学生
的多种感官,让他们精力集中,情感专注,从而获得更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组织方式以及质量效益等都和教学活动中使用的工具密切相关。
多媒体教学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和科学性,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其独特作用,它可以将教学中无法展现出来的东西呈现在学生面前,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把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拨动学生“趣”的心弦、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语文学习,这是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所无法比拟的。
二、创设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
语文教材的语言本身就包含着一种形象性和直观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进入课堂。
我们在教学中可创设出许许多多的直观的教学情境,运用挂图、简笔画、自创画、漫画、视频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三、有效利用课本插图
语文课本有大量的插图:有说明文的实物示意图,有散文或诗歌的意境图,有小说戏剧的生活原形图,有记录历史风云变幻的珍贵照片。
充分利用插图创设情境,调动情绪,渲染气氛,不仅可以让他们深刻领悟课文,还能够培养其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欣赏能力。
四、溶入情感
情感性指教学情境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功效。
第斯多惠说得好:“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赞科夫也强调指出:“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一次,一位语文教师教《祝福》一文时,文中有祥林嫂在祝福之夜孤独的凄凉的死去,讲到这儿,这位教师再也控制不了自己了,眼泪涌了出来,甚至无法讲下去,全班学生竟然在寂静中伴坐了很久,连平时管不住自己的学生,也在这无意创设的情境中被无声的语言“管住了”。
教师入境入情,带来了学生的心动情发,起到了见作者之所见,思作者之所思,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心灵共鸣的作用。
五、利用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把让学生面临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最佳状态,称为“问题情境”。
朱熹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引发他们积极思考,锻炼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一方面要精心设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设疑,以疑导思,可以诱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
设疑要课前预先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面、生活经验和道德情感,问教学的重难点,问教学的关键之处,问学生的薄弱环节。
六、借助教学情境与教材情境在意向上的相似性,在相似中把课文的此情此景变为我情我景
课本剧表演可以逼真地再现作品中的情景,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性格鲜明。
例如,讲小说《项链》时,抓住马蒂尔德“借、失、赔、识”项链的四个情节,让学生演示,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和悲剧命运。
有表情地朗读。
在朗读中使“我情我景”与文章的“彼情彼景”逐步合而为一。
唯有情,才能进入角色,理解文章的语脉和精神实质;唯有情,才能沿作者的感情脉络读下去,体会其中的韵味;唯有情,才能入境,才能与文章亲近,才能最终呈现学生情与文章情“两情相许”。
语文教材是美的天地,情感的海洋。
只要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把作者寄予作品中的情感因素化为情思,因时制宜,因文制宜,让学生对作品产生共鸣,情境教学之花定会在语文教苑绽放出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