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学考试重点

生态学考试重点

Shelford耐性定律:生物的生存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 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出了某种生物 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应作几点补充:生物能 够对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广,而对另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窄;对所有因 子耐受范围很宽的生物一般分布较广;在一个因子处于不适状态时,对

内分布型。 三种类型①均匀型②随机型③成群型 成因:(1)均匀分布 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另一原因是分泌有毒物质于土 壤中以阻止同种植物籽苗的生长(2)随机分布比较少见,因为只有在 环境的资源分布均匀一致的情况下或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 时才易产生随机分布(3)成群分布是最长见的内分布型a.环境资源分布 不均匀,富饶与贫乏相嵌。b.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使其以母株为扩散中 心。c.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合成群。 17.简述生物繁殖方式的生态学意义。1包括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 方式。2生态学意义:①在现有环境压力下的扩展性;②对多变环境的 适应;③繁殖速度;④繁殖潜力;⑤在自然选择条件下的进化速度。3 比较而言,无性繁殖在现有环境扩展性、繁殖速度、繁殖潜力方面优于 有性繁殖,但对多变环境的适应性却较差。 18.简述动植物扩散的生物学及生态学意义。 答:扩散是指生物体 或繁殖体从一个生境转移到另一个生境的过程。动物扩散的生物学和生 态学意义如下:①可以使种群内和种群间的个体得以交换,防止长期近 亲繁殖而产生的不良后果;②可以补充或维持在正常分布区以外的暂时 性分布区域的种群数量;③扩大种群的颁布区。对于动物来说,扩散可 能带来遭到天敌侵袭、存活和繁殖成功率降低等诸多风险,但也可能降 低暴露给捕食者了染上疾病的机会,增加遇到资源和配偶的机会。并由 于杂种优势而产生更多的合适后代的机会。 19.理解繁殖价值、亲本投资、繁殖成本的含义。繁殖价值:是指在相 同时间内特定年龄个体相对于新生个体的潜在繁殖贡献。亲本投资:有 机体在生产子代以及抚育和管护时所消耗的能量、时间和资源量。繁殖 成本:有机体在繁殖后代时对能量或资源的所有消费。 20.种间关系有哪些基本类型? 答: 存在于各个生物种群内部的 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称为种内关系,而将生活于同一环境中的所有不 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称为种间关系。 生物的种间关系多种多样,但最主要的有9种相互作用类型:偏利作 用、原始作用、互利共生、中性作用、竞争(直接干涉型)、竞争(资 源利用型)、偏害作用、寄生作用、捕食作用。可概括分为两大类,即 正相互作用和负相互作用。 21.生物密度效应的基本规律有哪两个?其主要特征是什么?答:生物 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 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 (1)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特征:在一定范围 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 样的。(2) --3/2自疏法则 :特征:如果播种密度进一步提高和随着高 密度播种下植株的继续生长,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
另一个因子耐受性会受影响;生物不同生长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 不同,繁殖往往是敏感期;生物实际并不是在某一特定环境因子最适范 围内生活,可能有其它更重要的因子在起作用。 10.土壤的生态作用?生态作用:a 是许多生物的栖息场所;b 是生物进 化的过渡环境;c 是植物生长的基质和营养库;d 是污染物转化的重要 场地。 11、种群具有哪些不同于个体的基本特征?
绪论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
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 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
育的速度,进而影响到植株的存活率。在高密度的样方中,有些植株死 亡,于是种群开始出现“自疏现象”。 22.什么是他感作用?研究他感作用有什么重要意义?他感作用:一种 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 接的影响。研究意义:①他感作用与歇地现象;②他感作用与植物群落 中的种类组成;③他感作用与植物群落的演替。 23.什么是高斯假说与竞争排斥原理?高斯假说:当两个物种对同一种 资源和空间的利用越相似,其生态重叠越多,竞争就越激烈。竞争排斥 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 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 24.什么是生物群落?它的主要特征有哪些?答:生物群落是指在特定 空间或特定环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 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 具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基本特征:①具有一定的外貌;②具有一 定的种类组成;③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④形成群落环境;⑤不同物种 之间的相互影响;⑥一定的动态特征;⑦一定的分布范围;⑧群落的边 界特征。 25 .群落种类组成及其研究意义。答:以发展比较成熟的植物群落为 例,群落组成主要有:①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 制作用的植物种)和建群种(优势层的优势种);②亚优势种(个体数 量和作用仅次于优势种的物种);③伴生种(与优势种相伴存,但不起 主要作用);④偶见种或稀见种(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种类)。群 落种类组成的研究意义:①群落种类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 素,也是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②群落学研究一般都从分析种 类组成开始。 26.群落结构的时空格局及其生态意义。答:群落结构的时间格局:主 要是指群落波动(如群落季相变化)和群落演替。群落结构的空间格 局:包括水平格局和垂直格局。生态意义:对群落结构的时空格局的研 究是研究群落性质与功能、群落变化或演替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27.简述群落交错区的生态意义。答: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 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群落交错区是一个特殊的区域,具 有相邻群落的特征又有自己独特的特征;群落交错区种的数量及一些种 的密度有增大的趋势,也即边缘效应。 生态意义:目前,人类 活动正在大范围地改变着自然环境,形成许多交错带,如城市的民展, 工矿的建设,土地的开发等。这些新的交错带,可以控制不同系统之间 能量、物质与信息的流通。对生态系统交错区生物多样性、能流、物流 及信息流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生态交错区对全球气候变化、土地利用、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由 于生物是呈等级组织存在的,因此,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 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直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 对象和范围。 3.何谓波动,原因? 波动是短期的可逆的变化,其逐年的变化方向常常不同,一般不发生新
种的定向替代。 原因:①时滞或称为延缓的密度制约,存在于密度变
入侵。 种群间的协同进化:指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 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
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优 势种。 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 或适应的部分,称作生态元的生态位。 排序:把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各样地的位序,
因子和人为因子。 8.地球环境由1)大气圈中的对流圈,2)水圈,3)土壤圈,4)岩石圈, 5)生物圈组成。 9. 关于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有哪些定律?
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主 要有以下两个定律:
Leibig最小因子定律:生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食物的量; 不少学者对此作了两补充:这一定律只适用于稳定状态;要考虑各生态 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备的各种群体特征,大体分3类: (1)种群密度和空间格局。 (2)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natality)、死亡率(mortality)、 迁入和迁出率。出生和迁入是使种群增加的因素,死亡和迁出是使 种群减少的因素。 (3)次级种群参数,包括性比、年龄分布和种群增长率等。 12.什么是种群?与个体特征相比较,种群有哪些重要的群体特征?种 群: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群体特征:a 空间特征 具有一定的 分布区域及分布方式;b 数量特征 密度随时间而发生变化;c 遗传特 征 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以区别与其它物种。 13.内禀增长率及其在控制人口方面的意义。内禀增长率是指当环境不 受限制时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增长率。计算公式 rm=lnR/T 控制人口途径:降低Ro值:降低世代增值率,限制每对夫妇 的子女数;T值增大:推迟首次生殖时间或晚婚来达到。 14.比较种群指数增长模型(Z)和逻辑斯谛增长模型(L)。 A 前者适用 于资源无限的条件下,后者适用于资源有限的条件下。 B 种群指数增 长模型是与密度无关的增长模型,逻辑斯谛增长模型是与密度有关的增 长模型。 C Z的增长曲线呈“J”型;L的增长曲线呈“S”型。 15.描述并分析逻辑斯谛模型,该模型有何重要的意义。 描述与分 析:呈“S”型。“S”型曲线有两个特点: (1)曲线渐近于K值,即平衡密度; (2)曲线上升是平滑的。 具体可分为5个时期:①开始期,由于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增长缓 慢;②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③转折期,当个体 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K/2)时密度增长最快;④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2 以后,密度增长逐渐变慢;⑤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而饱和。 重 要的意义:它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它是农、林、 渔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模型中r、K两个参 数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16.什么是种群空间格局,主要有哪些类型? 种群空间格局定义: 组 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格局或
化及其对种群大小的影响之间。 ②过度补偿性密度制约;③环境的随
机变化 4、高斯假说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种资源和空间时产生的种间竞争现象。两个物 种越相似,它们的生态位重叠就越多,竞争就越激烈。 5、简述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 有效积温法则的含意是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环境中摄取一 定的热量才能完成其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生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 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生产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全年的农作物茬口必 须根据当地的平均温度和每一作物所需的总有效积温进行安排,否则, 农业生产将是十分盲目的。在植物保护、防治病虫害中,也要根据当地 的平均温度以及某害虫的有效总积温进行预测预报。 6、顶极群落有哪些主要特征? 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极群落的主要特征有: (1)生物量高; (2)总生产量/群落呼吸小; (3)净生产量低; (4)群落结构和食物链(网)复杂; (5)物种多样性和生化多样性高; (6)群落稳定性高。 7、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生态因子分为哪几类? 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其可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