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全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全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4分*10个=40分)1、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调控途径和策略的科学。

2、系统即是指:在一定的时空围(边界),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组分构成的,具有某种特定的结构与功能,朝着特定目标运动发展的有机整3、系统功能的整合性即是指系统整体功能大于各组分功能之总和的特性。

它靠系统有序为基础。

系统功能的整合性又称整合效应4、生态系统的准确定义,经历了坦斯利(1935)、林德曼(40年代)、奥德姆(1983)、骆世明(1987)。

骆世明(1987)认为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群落生物种群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简而言之:在一定的时空围,生物群落与其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称生态系统。

5、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组分在时空中的分布(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以及组分间相互联系的有序状态(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6、分解者---指异养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等。

由于它们的功能是把有机物还原成无机物,因此,又称还原者。

由于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生产过程都依赖初级生产,所以它们的生产过程又称次级生产;同理它们又次级生产者。

7、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组分间建立起来的营养(包括物质和能量)供求关系。

根据建立方式不同,可分为食物链结构和食物网结构。

8、食物链结构---以食物链方式建立起来的营养结构。

食物链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员间通过吃与被吃方式而彼此联系起来的食物营养供求序列。

如捕食食物链,腐食食物链,混合食物链和寄生食物链。

9、食物网结构—以食物网方式建立起来的营养结构。

食物网是指生态系统是由多条食物链相互联结而成的食物供求网络关系。

10、农业生物,即是指农业生产过程必不可少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总称。

11、农田生物是由多种农作物、稻田人工放养的鱼、蛙、红萍以及农田杂草、自然界昆虫、病原菌、土壤微生物等组成,其中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及肥料作物)是农田生物的主体。

12、种群(population)是指在一定时间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或有机体)的集合体。

13、年龄结构(age structure)是指某一种群中,具有不同年龄级的个体生物数目与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常用年龄金字塔来表示。

(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14、种群的禀增长率(intrinsic growth rate)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记作rm。

也叫作生物潜能(biotic potential)或生殖潜能(reproductive potential)。

15、环境容纳量(carrying capacity)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达到的稳定的最大数量(或最大密度),常用K表示。

16、【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生态入侵17、原始协作是指两种群相互作用,双方获利,但协作是松散的,分离后,双方仍能独立生存。

例如:1)寄居蟹和某些腔肠动物的共生关系2)某些鸟类啄食有蹄类动物身上体外寄生虫,而当食肉动物来临之际,又能为其报警;鸵鸟与马的协作也很默契,前者视觉敏锐,后者嗅觉出众,对共同防御天敌十分有利。

18、互利共生是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并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流的,彼此不能离开独立生存的一种相互关系。

常见于需求极不相同的生物之间。

如豆科作物和根瘤菌共生形成的根瘤是典型的互利共生的例子。

19、偏利共生指种间相互作用仅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影响。

如:附生植物与被附生植物之间是一种典型的偏利共生关系,如地衣、苔藓、某些蕨类等附生在树皮上。

在热带森林中还有很多高等的附生植物,这些附生植物借助于被附生植物支撑自己,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如光、空间),但对被附生种群则无多大影响。

20、生物群落(biotic community)是指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也可以用来指各种不同大小及自然特征的有生命物体的集合。

如一块农田、一片草地、一片森林等,这种集合虽然结构松散,但却因其组成的种类及其某些结构特征而出现一些与种群不同的特征。

21、群落的水平结构生物群落由于环境因素在不同地点上的不均匀性和生物本身特性的差异,而在水平方向上分化形成不同的生物小型组合,称为群落的水平结构(horizontal structure)。

22、由于自然环境因素的时间节律所引起的群落各物种在时间结构上相应的周期变化称为群落的时间结构(temporal structure)。

随着环境条件日、月、年周期的变化,群落结构显示出相应的时间序列及不同的外貌表现。

因此,也常常把群落的时间结构称为时相或季相。

23、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了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过程,称为生物群落演替24、原生演替指的是从未有过任何生物的裸地上开始的演替。

在裸露的岩石表面开始的原生演替称旱生演替;从湖底或河底开始的原生演替称水生演替。

25、趋同适应----不同种生物长期生长在相同生态环境中,使其在形态生理或生长发育上对生态环境表现出一致或相似反应的现象。

26、趋异适应---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长期生长在不同在家生态环境下,使其在形态生理或生长发育上对生态环境表现出不同反应的现象。

27、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即是指农业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的组成及其在特定时空上的配置,以及各要素间能量转移,物质循环,价值转化和信息传递途径。

28、种群嵌合时间结构即是指根据农业资源的节律变化,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农业生物种群在同一时间按其机能节律进行科学嵌合而成的时间结构。

29、能值---指某一流动或贮存能量所含另一种类别能量的数量。

在实践中常以太阳能值为准。

太阳能值是指某一流动或贮存能量所含太阳能的量。

二、简答题(6分*5=30分)1、当代农业生态问题------人口爆炸,粮食短缺,资源巨减,能源枯竭,污染加剧(五大生态危机)----生产力降,生产成本巨增和效益巨减。

2、系统的要素主要包括:1:有一定的边界 2:有多个组分 3:组分间关联 4:有特定功能 5:有运动目标3、系统的特性,是指系统相对于非系统而言所具有的若干属性。

主要包括:(1)结构的有序性(2)结构的整体性(3)功能的整合性(4)功能的离散性4、系统结构的整体性--即是系统对各组成要素的总体要求。

它主要要求各组分间存在量比关系,各组分间存在空间关系和相互作用,其中:量比关系——指组分间在数量上的比例。

它控制着系统的结构。

空间关系——指构成系统的多个组分在空间上有一定的位置排列关系相互作用——指组分间相互关联的方式。

它控制系统功能。

5、生态系统是一般系统的特殊类型,它与一般系统比较具有以下特点:1:以生物为核心组分2:具有明显的时空性3:具有动态平衡特征4:具有代机能特征5:具有自我调节特征6、一般按生产特性不同,常将农业生物分为:1)种植业生物 2)林果业生物 3)畜牧业生物 4)水产业生物 5)虫菌业生物7、虫菌类是农业生态系统腐食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大多数虫菌类如真菌、蚯蚓、蜗牛等都是以死有机体或生物排泄物为食物,通过腐烂、分解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养分,供其自身生长需要,成为系统的清洁工。

2、农业生产上利用虫菌生物种群,可以多层次利用有机废弃物,转废为宝,减少环境污染,增加农副产品的产出。

(如利用畜粪、沼渣、秸杆等有机废弃物养殖蚯蚓、蜗牛,可产出动物蛋白质饲料等)。

8、化感作用指由植物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

是植物界种间竞争的一种表现形式。

1、异种抑制作用2、相互促进生长作用3、吸引作用(气味和花色对动物的吸引)4、威慑作用(生物碱、除虫菊、单宁使食草动物厌食)植物的这种分泌物叫做化感作用物质。

美国加州有一种具有芳香味的灌木群落,能分泌出挥发性萜,使灌丛边缘数米形成无草带。

9、在农业生产中,合理利用生物种群间的相互作用,不仅可提高产量增加效益,还有利于控制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有害生物的危害,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抗逆性和稳定性。

目前,农业生产中对种间关系的利用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①建立人工混交林,林粮间作,农作物间套种。

②稻田养鱼、养萍、养鸭,稻鱼、稻萍混作。

③蜜蜂与虫媒授粉作物的互利作用。

④生物防治病虫害及杂草。

10、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①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②具有一定的外貌。

群落中的生物个体,分别处于不同高度和密度,从而决定了群落的外部形态。

③具有一定的结构。

④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⑤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⑥形成一定群落环境⑦具有一定的分布围。

⑧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

11、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不足或过多,即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耐受性定律的补充:1)一种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的耐受围不同;不同种生物对同种生态因子的耐受围也不同。

2)同种生物在不同生育阶段对多个生态因子的耐受围不同。

3)当某个生态因子不是处于最适状态时,则生物对其它因子的耐受围将会缩小。

4)对主要生态因子耐受围广的生物种,其地理分布也广。

5)同种生物的不同品种,对多个生态因子会形成不同的耐受围。

生态因子对农业生物的综合作用:1:生态因子的交互作用不着2:生态因子的同等重要和不可替代作用3:生态因子的主导和辅助作用4:生态因子的直接和间作用5:生态因子的阶段性作用。

12、农业生态系统基本结构即是指构成农业生态系统整体结构的相对独立的结构单元。

根据构成方式不同,农业生态系统基本结构可分为:1、环境结构和物种结构,2、空间结构,3、时间结构,4、营养结构。

13、增益环设计,主要根据现存系统中不能或很难直接被利用来生产经济产品的废弃物种类和数量,选择一个或多个新的生物种群,先把废弃物进行转化利用,然后再输入给生产环生物种群利用,从而间接地使废弃物转化为各种经济产品。

食物链增益环主要是针对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来进行的。

因为这些废弃物中仍然含有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和能量,实际上它们本身就是一种资源。

根据这些资源的性质和特征,选定合适的生物种群来进行物质和能量的富集,这种富集的产品又可以提供给生产环,从而增加生产环的效益。

14、生态平衡(ecological equilibrium)指在一定时间,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通过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维持着某种协调状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