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生活文化差异 (1)
语言习惯差异 在中国,谦虚被奉行为一种美德。 所以,在得到别人的赞扬时,中国人常以 “哪里”、“不好”、“不行”、 “还不够”等来回应。这不符合西方 传统,尤其是美国。西方人会对别人夸 奖做积极的回应,常说“Thank you”。 另外,中国人讲究贬己尊人,把自己的家 叫“寒舍”,自己的作品叫“拙作”,称 对方为“您”,对方的意见为“高见”、 “宝贵意见”。而英语中的敬语和谦 词则非常少见,在英语环境里,不管谈话 的对方年龄多大、辈份多长、地位多 高,you就是you, I就是I,用不着像汉语 那样用许多诸如“您、您老、鄙人” 等敬谦语。所以,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中 国人的谦虚与贬己常常让西方人感到 不礼貌。
中外生活文化 差异
一日三餐
人际关系
我们中国人最讲究的,就是“关系”。
生活方式
中国人非常非常非常喜欢热闹,生活方式在老外眼中看来,就是如图 所示,永远喜欢有人陪,永远不喜欢独处。而且,认为一个人总是独 处,那这个人太可怜了。老外却正好相反,他们总喜欢独来独往。假 如有人总是没有任何目的地,只为陪而陪地过去陪他们的话,那会让 他们感到自己的个人空间受到了侵害。此外关键是,他们在独来独往 的过程中,得到了中国人人山人海地相处时得到的同样的快乐,甚至 更多
“女士优先、尊重妇女”是人们宴会排座位的标准。宴席中,男女 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 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此外, 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 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 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 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饮食观差异
在中国,饮食已经上升到一种几乎超越其他一切物 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举足轻重的东西,“民以食为天” 是其最好的表达。中国的菜肴讲究“五味调和”和 “色、香、味、形、器俱佳”,追求美味,而忽略营养 均衡;西方人饮食追求科学搭配,营养均衡,菜肴的 “色、香、味”是次等要求。他们喜欢清淡少油、 原料新鲜的食物,只是将饮食当做一种摄取营养的手 段,吃得比较简单,不会过分地追求口味。因此,在商 务活动中,中方喜欢安排圆桌筵席,美味佳肴臵于中心, 与客人相互敬酒让菜、热闹非凡,在形式上形成一种 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然而,西方的宴会则讲究 优雅温馨,富有情趣和礼仪,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 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在宴请礼仪方面,中国从古至今 大多都以“左”为尊,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 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西方则以“右”为贵,
孩子
美丽的标准
终于…………终于……终于...有了交叉点。中外终于有了交 叉点了!完全一样。应该说,是中外男人的审美有了交叉点 ,似乎更准确些。
胃痛时的饮品
我们中国人最讲究的不一定是科学,而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话。那就是胃痛时 要至少喝点热的。至于为什么?那得问我们的中医去。他们的学问,那真是 “话到嘴边留半句”,深奥着呢。
聚会
点评:老外永远不会明白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喜欢过春节了,也永远闹不明白为什 么中国话里的“团圆”代表着多么深厚的文化意涵。
餐厅分贝
我们中国人聚在一起图个什么?不就是图个热闹吗?那还怕什么?我们是“ 礼义之邦”不假,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不大声地在餐馆,在任何公开场合里大 声说话。试想,如果每个人都这么高分贝地说话,那谁还会看谁不顺眼呢? 而且,我们可以高兴地告诉老外,我们中国人做到了这一点:每个人都这样 大声地、高分贝地在餐馆里,在任何可能的公开场合里说着话,谁也不妨碍 谁,这不是奇迹吗?告诉老外吧,因为我们没做什么亏心事,凭什么不把平 常里有些压抑的情绪在某些场合释放出来呢。
行为语言差异也是语言习惯差 异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手势语、 身势语、目光语、体距等。在国 际商务活动中,举手投足之间往往 都能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性。比 如,商务礼仪中最常见的非语言习 惯首推握手。在西方国家,两人握 手后马上松开,两人的距离也随即 拉开;而中国人为了表示热情和尊 重对方,常常握住对方的手久久不 放,还十分满足的闲谈消磨时光, 有时还往往拍打对方的肩和背,对 此西方国家的人会觉得就窘迫不 堪,他们认为体距太近会显得过于 亲密。
理想中的对方
左图是老外心中中国人的形象,右图是中国人想象中的老外的生活。
意见
中国人在表达个人观点时,总喜欢拐弯抹角。“是”时不说“是”,却说“不 是”。“不是”时不说“不是”,却总说“是”。看官不如仔细想想自己生活 中发生的实际状况。并且,最有趣的是,一个中国人如果像那老外那样直来直 去地说出自己的观点的话(如上图所示),则会被认为“没有城府”,属于 “直肠子”,是要吃亏的。事实上,中国人的处事哲学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 “话到嘴边留半句”。因此,在老外眼中来看,中国人表达意思时,总令他们 费解。而中国人的这种文化传承,对所谓一些所谓的“知识分子”来说,很有 好处:可能自己没什么水平,却可以整天装深沉,话说一半就停,结果很大程 度上,让人感到此人水平真是了得!
领导
这是一幅最抓住中国文化特征的图。强力推荐一下。老外管那白色人称作“ 领导”,在西方可以是“领导”,或玩个洋的,叫“leader”。在我们中国 ,那叫“官”,那叫“父母官”,那叫“我们的中流抵柱”。
In Conclusion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值观差异
在中国的文化观念中,人生的价值往 往体现在其社会价值之中,总是把个人 或者自我放在社会关系中去考察,否定 个体的自我主体性,人生意义常常与 “忘我”或者“牺牲”相联系。它追 求的是这一种群体和谐的、稳定的伦 理道德社会,个人可以弘扬个性,但不能 将自我臵于国家、集体之上;西方则不 然,其主张以自我为核心的个人主义价 值观念。个人是社会的核心,追求个人 利益的主观能动创造性是社会进步的 内在动力。因此,应将个人利益臵于高 于一切的位臵,实行利己主义和自由主 义,个人有满足自己物质利益和精神享 受的权利,有自己生活上的隐私。
对待愤怒
这两种方式是典型的中外不同方式。老外是我行我素,有怒就发,有 话就讲。从这一点来看,老外至少在心理健康方面,比中国人略胜一 筹。而中国人从小就被告知,要有涵养,要戒急用忍。什么叫有“涵 养”?什么叫“戒急用忍”呢?就是内心愤怒到了极点,脸上最好不 要表现出来。要乐呵呵地,最好不动声色,那才叫高人。
处理问题
点评:老外则显得非常没有中国人聪明了,在这一点上。我们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圆 滑的人了吧。见硬就躲,见困难就颠,见便宜就上,见免费的就疯狂。其实,中国 的国粹——麻将,最能说明中国人见硬就躲,见困难就颠,见便宜就上,见免费的 就疯狂的特点。麻将的最大玄机,就在于如何让自己逃避困难,如何跟人跑,并在 最恰当时候,抓住机会,使自己当上最牛比的机会主义分子!我另外想到的是,老 祖宗留给我们的几句训话:一切要“和为贵”(形容遇困难尽量把困难化小,小事 化了的心态)、不要“不撞南墙不回头”(形容左边那种在中国人看来有些缺心眼 的老外们吧
Thank You!
自我
无语半晌。唉。集体高于一切啊。另外,“我”是谁啊?加一句成语: 人怕出名猪怕壮!记得80年代还有一首热唱的歌叫《小小的我》。靠。 中国人的“自我”,能大吗?另外,大到老外那个地步,在中国还有生 存空间吗?
周末街景
我们中国人这么多人,平日里也没有什么乐趣,还不兴趁着周日到外面 去凑凑什么热闹吗?要知道,我们这个民族是害怕寂寞的民族,是不喜 欢单独行动的民族,是最讲究团结的民族啊。此外,有没有看过“黄金 周”的盛况呢?右边的图中显示出来的稠密程度,显然不够。
旅游
这有些冤枉我们中国人。毕竟我们中国人才富裕起来几年啊,终于可以 像小日本儿那样了,走到哪里都拍照了。另外,中国人喜欢的不是思考 生命的意义,而是“到此一游”的意义。
排队
这是一个非常非常表面化的现象吧。其实,我们中国人就喜欢热闹啊,对不对? 大家挤作一团,才对么。并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活在一起,不是一件乐事吗 ?老外啊,怎么那么自私,一个一个地,都像个幽灵似的,谁都远离彼此。没劲 !排队?排什么队?几千年来也没有排队习惯,用文皱皱的话说,根本就没有那 基因,让我们突然之间在21世纪排队,这分明是要我们中国人的命么!另外,不 排队也有好处,可以混水摸鱼地提前把想要的东西弄到手。晚了,就没有了啊。
准时
老外(主要是欧美西方人?)对于时间观念十分强。而汉语里关于时间方 面的词句,最发达的就是:差不多,还行,基本上那时间吧,等等。如果 与人相约的话,很多中国人最习惯的说法就是:上午吧,下午吧,晚上吧 ,等等。至于具体几时,则要根据两人对时间的感觉而定。如果与老外相 约,则老外必定会加上一句,上午几点?下午几点?晚上几点?等等。“ 不准时”以及“没有时间观念”,几乎可以成为“中国人”的代名词了。
交通工具
(图释文字,上:1970年。下:2006年) 老外这就有点不厚道了。你坐够了汽车了,你现在却跟我们谈什么 骑自行车的好处?我们70年代骑自行车是别无选择,是没钱,是没 折啊。
老人的生活
事实上,今天我们很多老年人也开始的养狗的生活。当然,如果有 孙子辈的孩子在身边,还是一件让中国老年人乐呵的事情。毕竟, 人间一切皆美好啊。而不像老外那么喜欢独来独往,到了老年,一 个人跟个狗相伴,多孤独啊(我们中国人对老年老外的理解)。至 于谁得到了更大的心理满足,就看每个人的标准了。
时间观差异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领域中,人们推崇一 种环形的时间观念。因此,中国人利用时间 比较随意,比较灵活;西方人奉行的则是线 形的时间观念,认为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 因此,他们的时间观念非常强烈,做任何事 都有严格的日程安排,时刻保持“紧张”的 时间观念。这种差异表现在国际商务礼仪 中,主要导致例如以下两个方面的中西差别: 首先,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中国人不重视预 约,有时候即使预约,也不严格遵守预约时 间,而西方人则注重预约,且严格按照预约 时间安排活动。其次,在商务谈判中,西方 人喜欢开门见山,且在谈判中不喜欢停下或 者保持沉默,而是习惯于速战速决。然而, 中国人则喜好感情投资,喜欢宴请或者送礼 物,在交杯换盏中达成一致,商务活动进程 一般比较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