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四年级语文教材解读及建议一、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特点:1、教材特点——双线并进语文课程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课程,这个教材非常彰显了这个语文课程的理念,所以是人文主线和语文要素并进的编写理念,人文主线就是人文性,语文要素就是工具性。
这个教材非常好的彰显了这样一个理念。
2、五个结合——文道统一、阅读表达并重、整体与部分统一、语文与生活结合、(生活当中)不变与变结合。
(1)双线并进每个单元开头都有都有一张封面是单元导语,由两个部分组成:一、左上角属于人文主线,这个单元都是聚焦这个主题内容(选文角度)。
二、右下角是语文要素(单元的教学重点),第一条是阅读,第二条是习作。
(双线并进)(2)五个结合文道统一——教材与教学的统整、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的辩证统一、人文性与工具性兼顾。
首先我们在操作的过程当中教材和教学的统整,作为人文学科,我觉得不需要做更多的阐释。
语文学科就应该高举人文的旗帜,所以说在教学当中教材中的道和教学中的道应该是一致的。
在说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的辨证统一,在学习语言文中的过程当中,语文课标提出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的综合型、实践性课程。
那么你学怎样的语言文字,学怎样的文章,标准是什么呢?跟培养什么人?举什么棋?走什么路?那是高度统一的。
统编版体现国家的意志,体现培养人的方向。
无论是科内课外,语言文字的学习和思想内容的辨证统一一定要聚焦到立德树人,走什么路上来。
接着就是人文性与工具性兼顾,教材一直以来都要求着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
提倡兼顾,在使用工具性学习过程当中渗透人文性。
教材的选文是经过无数的斟酌,审查的。
教材是“道”的载体真正的教材一定是道德载体,不同的文章呈现的价值观是不一样的,人生导向是不一样的,所以说教材是道德载体,读什么文章,读什么人写的文章,在统编版教材编写当中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是“文”的跑道学习语言文字,这个“文”指的是语言文字的学习,语言文字的学习皆有教学这个跑道达成目标,达到彼岸的。
她们之间的关系是,借助什么样的载体跑向什么样的彼岸,就看你选择的怎么样的文章,聚焦的是什么样的内容。
阅读与表达并重(1、阅读单元中安排的习作训练、2、三年级开始每册编排的一个习作单元)以往的教材里没有专门的习作单元,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都安排了习作单元,这应该体现了阅读与表达并重的思想。
最鲜明的观点就是指向写作的阅读,王琴玉很久在做为写作而读的课题。
追求的是阅读是为了更好的表达。
统编版编排更好的体现出了这个理念,并且用特别的习作单元进行彰显。
阅读单元都会安排习作训练。
跟原来的教材一样。
但很多阅读单元的习作训练跟阅读单元是紧密结合的。
(课文后面的小练笔、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栏目中的练写)课后的小练笔和阅读教学紧密联系结合,都是阅读课延申出来的转向训练。
语文园地的词语段的联系系统就会发现重视的是词语到句式到写法的训练,这就是讲的专项训练。
阅读与表达的运作在编写理论上。
阅读表达并重,同步推进。
阅读辅路,阅读就是为了更好的表达,由读到写。
就是为了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
统编版教材更好的体现出了由读思写,由写思读,相互参照,读写迁移。
很多教学理念,思想理念都来源于叶老先生。
叶老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
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
”——叶圣陶。
也就是说这套教材里阅读课上得好不好,学生吸收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后面得倾吐。
整体与部分的统一(阅读策略单元编排、习作单元编排)朱莉红老师上的单元叫阅读策略单元,整个单元都围绕着提问策略。
四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就是阅读策略单元。
体现了整体和部分的统一,包括习作单元彰显了编写理念。
阅读策略单元,从导语部分开始到后面的语文园地。
大家注意看看每一课的课后习题,每一课都跟提问有关系。
并且是层层递进,形成非常好的阶梯。
习作单元,学生学习怎么把事情写清楚。
《生活万花筒》帮学生运用,把事情写清楚。
写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
以语文要素为主线的阅读单元编排统一的部分就是以语文要素为红色的主线贯彻这个单元的所有的板块。
从精读课到教学到阅读课的教学到交流平台到习作例文到习作指导都是围绕写清楚来编写的。
以往我们教学时容易产生疑问,教什么很不清楚,现在就是教什么,清清楚楚。
如果你不指导怎么教,找两个地方就可以了——导语和课后习题。
抓住这两点就不会跑离方向。
以文学体裁为主线的阅读单元编排这套教材就很好的体现的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四年级教材里面与文学为主线的阅读单元的编排。
如:上册神话单元、下册现代诗歌单元还有历史故事单元题材为主线。
通过几篇文章达到读一类的文章要求。
语文与生活的结合、统一(语文教育即生活、语文内容上:教材贴近生活,反映生活、语文目标上:引导学生生活中运用语文、语文课程资源上:生活即课程)梳理一到六年级的教材,就会发现这套教材与生活的联系非常的紧密。
每一个单元都能够找到田园语文学习的点,说明了什么,田园其实就是生活,生活当中学校、身边熟悉的可以利用的资源。
这套教材每一个单元都能找到一个点,说明了这套教材注重语文和生活的联系。
小语的泰斗杨再于教授就说过语文与生活,生活就是语文学习的源泉,目标上,内容上、课程资源上都非常彰显了语文教育及生活。
教学中变与不变变(课文、板块、课型变了)核心没有变,因为相信叶圣陶老先生说的话,课文无非就是个例子,我们无非就是借助不同的课文,不同的板块,达成的目标都是一致的。
立德熟人的目标是不变的,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的目标是不变的。
关于课文编排,里面有苏教版课文,也有人教版课文,但是大多数的课文都是陌生面孔。
新的教材,新的挑战,新的研究点,伸展点。
板块变了,以往没有阅读策略单元课,也没有习作策略单元。
课型变了,教材改了很多。
教材编排意图变了,双线并进是以往教材没有的,关主任用三个更来概括:更中国(古诗文这一块具不完全统计,搜集到的古诗词一到六年级116首,古文14篇。
在整个小学阶段的比重是百分之三十以上,充分彰显了国家意志,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觉得非常有必要。
学习文字最原始,最完美,也是最激发人大脑潜能的文字,全世界就是两个民族是最优秀的,全世界公认的——犹太人、中国。
犹太人是爱上阅读。
中国文字是视觉文字,最能激发人的大脑的)。
还有很多革命文化,英雄领袖名人的事迹。
(叙述中国传统文化重要性)通过这些文章去彰显立什么德,做什么人都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
认清传统课文角色(重点)重点认清习作单元的阅读课和阅读策略单元的阅读课和常态的阅读课有什么不一样。
如:《望天都峰》、《麻雀》。
哪些传统的课文,原来有的现在在里面扮演什么角色?充当什么作用?与时俱进调整内容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在变。
教学内容也应该与时俱进。
作为人文学科,我们怎么利用好生活的源泉。
与时俱进。
不变语文课程观目前课程标准没有改,就按照原来的课程标准。
十年一改课标。
语文学科价值观学科价值观不改。
第一、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教化育人。
语文学科不可否认承载着教化育人的价值功能。
所以第一个结合就是文道统一。
语文学科评价观命题直接决定老师们在课堂上教学方向。
评价让新教材落到实处。
阅读策略单元的重点就不应该放在字词句的考察上面。
应该在学生如何提问,如何从多个角度的提问,如何提对理解内容帮助有价值的问题。
习作策略单元的阅读课也不能在字词句上面着力,也不应该在品读语言文字上着力。
应该在写法上下工夫。
所以学科的评价观没有变,评价的内容和方式要有创新。
语文学科的评价观是诊断功能,指导功能,激励功能,发展功能,功能没有变。
“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这套教材文道统一,五个结合。
重点放在高举人文性的旗帜上面。
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
文道是统一的,所以教什么没有变。
都没有变。
跑道没有变,变的是载体。
你是穿跑鞋跑还是赤脚跑。
二、统编义务教育四年级语文教材概览及板块编写特点(一)、教材概览关主任给我们做了两张思维导图,根据语文要素,做了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板块。
阅读和习作板块都是8个要求。
建议可把这个思维导图弄出来贴在教案的前面,一目了然。
教材要空读一遍,了解教材,再做思维导图,接着再做培训。
(二)板块编写特点新的教材在板块编写上没有多大的区别,就是多了一个快乐读书吧。
普通阅读单元:阅读板块部分:四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是普通阅读单元,不属于阅读策略单元,也不是习作单元。
普通单元有以下五大板块。
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苏教版没有,人教版和统编版分。
有些课文的后面附有资料袋,这些是学习资源。
有些课文后面有阅读链接。
还有些课文后面附有选做题和小练笔,这三个板块不是所有的课文都有,但是普通阅读单元才有的。
课后练习是只有略读课文没有。
那么如何教好略读课文,每篇略读课文的前面都有阅读提示语。
(精读——识字、写字、思考练习题;略读——识字、阅读提示)。
怎么用?资料袋和阅读链接读,一般都是以书为本,课内拓展,课外延伸,为课内学习做补充,扩展的作用。
为课外阅读做基点。
以读书为本,做到课内拓展,课内延伸。
那么在精读课和略读课还有课外阅读课,怎么样才能把握好一个度。
精读部分,精读细读,举一反三(如《麻雀》是习作单元的阅读课,精读细读,举一反三的是怎么用六要素把一件事情写清楚)。
普通单元的精读课应该是学习语言文字和体会思想情感。
);略读部分,粗略地读,迁移运用(如根据略读要求一个课时完成,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在略读课当中迁移运用;剩下的快乐读书吧等,课外阅读,课外延伸,读整本书,从三年级开始读整本书。
)普通单元有编写,怎么体现整体和部分的统一(对照第一单元课后习题跟都是聚焦落实语文要素)阅读策略单元从导语到课文到课后习题,少了资料袋和阅读链接。
导语就告诉我们学习目标和重点,精读课文是学方法,略读课文是用方法,交流平台就是梳理和总结。
(一句话需要大家细细琢磨:阅读教学是以课后的思考和练习题为轴心和目标的教学,再加导语和阅读链接的方向就不会走偏。
阅读策略单元里的,提问题首先要读懂文本,读懂作者(如朱丽红老是的《蝙蝠和雷达》。
提问的角度可以分为三种形式。
习作单元增加了初试身手、习作例文板块。
这两个板块究竟怎么上,习惯把习作例文上成普通阅读课,如果聚焦写什么方面的话,方向就错了。
是习作的例子,不是阅读的例子。
建议抓好两点:批注和思考练习题。
不要花太多时间研究人家写了什么,重点研究怎么写,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悟,老师的作用是穿针引线,点播指导,评价。
(初试身手)张锦老师的习作,第一幅图做了一个专项训练,是为后面的习作指导服务的习作单元的意图,关主任给我们做了个阶梯表。
(例四上第五单元)初试身手迁移写法就是马上学马上练。
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此时此刻马上就练。
又说又练才是真功夫。
先说后写。
《习作例文》聚焦了六要素。
这一板块,孩子们自己好好研读,做好批注,老师给分享的机会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