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质量检验管理制度

质量检验管理制度

第7条 工序质量控制要点如下。
1.加强对工序在制品质量的管理。
2.设置工序质量控制点。
3.做好生产现场的质量检测工作。
第8条 设置工序质量控制点。
为了正确把握工序中的重点并对其加以控制,达成对工序质量的有效管理,提高工序质量的水平,保证产品质量稳定,质量管理部需设置工序质量控制点,具体操作如下。
1.工序质量控制点的设定应考虑员工行为、物料状态、材料质量和性能、关键操作、生产顺序、技术参数和生产环境等。
6.使用经确认合格的模具、工装、设备和计量器具,并积极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和控制手段,对影响质量特性的主要因素进行快速、准确地检测和调整,力争实现自动控制,以减少人为因素引起的质量波动。
7.对工作环境(尘埃、温度、湿度等)进行控制,使其满足工艺文件的要求,必要时应加以验证。
第5条 工序质量控制的内容如下。
第16条 公司相关人员应对后续工序(包括产品使用中)发现的特殊工序质量问题及时反馈、汇总和处理,并认真执行。
第17条 质量控制专员应按规定的程序对各种工序质量控制点的活动资料进行及时的分析和汇总,针对主要缺陷项目制订质量改进计划,并组织实施,必要时应进行工艺试验,取得成果后纳入工艺规程。
第5章 工序质量改善
5.统计结论需要用简单易懂的日常用语进行表达。
第6章 附则
第21条 本规范由质量管理部制定,解释权和修订权归质量管理部所有。
第22条 本规范经总经理审批后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修改标记
修改处数
修改日期
7.4 质量成本管理制度
7.4.3 质量成本控制制度
下面是某企业制定的质量成本控制制度,供读者参考。
3.生产作业人员
生产作业人员按照既有的工序质量标准进行生产活动,并及时反馈生产过程中的工序质量问题。
第4条 工序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如下。
1.工序质量控制的严格程度应视产品的类型、用途、用户的要求、生产条件等情况而有所区别,允许结合本公司的具体情况使用不同的控制方法。
2.工序的质量控制以加强过程控制为主,辅以必要的多频次的工序检验,质检专员与质量控制人员对现场操作负有监督的责任和权限。
工序质量控制是生产技术质量职能的重要内容,也是现场质量控制的重点,进行工序质量控制时,应着重做好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
1.严格遵守工艺规程。
2.主动控制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
3.及时检验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
4.设置工序质量控制点。
第2章 工序质量控制规划
第6条 建立完善的工序质量控制指标体系。
为进行工序质量控制,质量管理部应建立完善的工序质量控制体系。该体系应包含产品技术经济指标、质量岗位责任制、质量统计方法、质量控制考核的内容等,并体现“质量第一”的思想。
质量成本控制专员应当协调各部门做好质量成本控制的准备工作,具体如下所示。
1.建立质量成本控制组织体系,明确体系内各部门各人员的责、权、利,并制定各类考核标准和责、权、利相结合的奖惩制度。
2.对与质量成本相关的所有人员实施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质量管理知识和业务操作技能。
3.制定各类定额,包括材料消耗定额,水、电、汽、能等的消耗定额、工资标准、人工小时费用、设备小时费用标准等。
1.技术交底
生产前,技术工程师对生产作业人员进行技术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同时把设计要求、技术标准、工艺操作规程等转换成具体而明确的质量要求。
2.技术监督
技术工程师做到边生产边指导,应加强对重要工序的技术监督,并针对重要环节做重点技术监督和管理。
3.技术复核
技术工程师在工序完工后运用检测工具对产品进行校核,并应用多级检查及交叉检查制度,尽可能减少对质量隐患的漏查。
第3条 管理职责如下。
1.质量控制主管
(1)根据公司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制定具体的工序质量标准。
(2)根据工序质量标准进行工序质量控制,并督促质量控制专员反馈工序质量控制状况。
(3)根据工序不稳定产生的原因对工序质量异样原因进行控制。
2.质量控制专员
(1)根据调查、收集的数据进行工序质量分析。
(2)根据生产执行情况和工序质量控制现状提出工序质量改进措施,并为质量控制主管制定工序标准提供依据。
3.质量控制专员应从工序流程分析着手,找出各环节影响质量特性的主要因素,研究适当的控制方法,对工序过程进行系统控制。
4.质量控制专员应根据产品的工艺特点,制定明确的技术和管理文件,严格控制工艺参数及影响参数波动的各种因素,使工序处于受控状态。
5.对于特殊工序所用工艺材料、被加工物资,应实行严格控制,必要时应进行复检;对于使用中的各种工作介质,应定期分析、调整和更换,保证其成分在规定的范围内。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修改标记
修改处数
修改日期
质量控制管理制度
工序质量控制规范
制度名称
工序控制规范
编 号
受控状态
执行部门
监督部门
考证部门
第1章 总则
第1条 为有效地对工序质量进行控制,逐步提高工序质量,保证各道工序稳定地生产出合格产品,特制定本规范。
第2条 本规范适用于工序质量控制过程中各项工作的处理。
6.若检验结果显示产品合格,则质检专员填写《出厂检验传票》交仓储部,由仓储部据其办理出货手续,运输部准备货物装运。
第14条 质检专员应定期对在库存储的成品进行抽检,以确保产品质量,避免将质量变异的产品送交客户。发现质量变异,应立即着手调查原因,同时做好防范措施,并通知生产部门进行检修。
第15条 对不合格货批及不合格品处置的相关规定如下。
第6条 质检主管应在进行成品检验前,对使用何种检验仪器量规或是以感官检查的方式检验作出选择。如果本公司不具备对某些项目的检验能力,而必须委托其他机构代为检验,则应在成品检验前进行申请说明。
第7条 制订抽样计划的相关规定如下。
1.质检专员应根据所检验产品的特性,在成品检验前确定采用何种抽样计划表,以保证抽样的均匀有效。
1.若检验时必须按特定的检验顺序来检验,则必须将检验顺序列明。
2.必要时可将制品的蓝图或者略图附于检验标准中。
3.质检专员应详细记录检验情况,在成品检验规划中应明确记录的事项和保存时间等。
第3章 成品检验规范
第10条 质量管理部质检主管组织专人进行检验规范的制定工作。
第11条 成品检验具体规范如下。
第3章 工序质量控制的实施
第10条 工序质量由生产车间负责,按人、设备、材料、方法和环境五要素的内容展开,进行严格管理。
第11条 在质量管理部的监控下,工序质量的检验必须做到“三自三检”,即自检、自记、自分、首检、中检、终检。
第12条 工序现场质量控制点的生产人员必须按照质量文件规定的内容保证进行正确的操作、自检和自控,并按照要求做好原始记录,及时分析、及时解决、及时上报反馈。
1.对于不合格货批及抽样检查所抽验出来的不合格品,应明确加以识别。
2.对于不合格货批,原则上应由质量管理重新检查与选择,剔除不合格品。
3.对于已剔除不合格品的货批,原则上必须再次进行抽样检查。
4.对于经返工仍不合格的产品,不允许其出厂。
第16条 对抽样检验的判定存在异议时,相关处理规定如下。
当生产部与质量管理部对检查的判定存在异议时,质量管理部经理应设法进行协调,经双方沟通作出最后的判定。
成品检验管理制度
制度名称
成品检验管理制度
编号
受控状态
执行部门
监督部门
考证部门
第1章 总则
第1条 为了使质检专员在成品检验工作中有所依据,严格进行成品检验工作,以确保产品质量,满足客户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第2条 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的成品检验以及出货检查等。
第3条 成品检验工作目标如下。
1.明确成品检验作业的各项内容与要求,使繁杂的检验工作不易产生疏漏。
第18条 工序质量改善的对象如下。
1.偶发性的质量缺陷。
2.经常性的质量缺陷。
第19条 工序质量改善的程序如下图所示。
工序质量改善程序说明
第20条 工序质量改善的注意事项如下。
1.及时检查作为基础数据的真实性。
2.尽量运用简单的方法。
3.质量控制专员应充分理解各种分析方法。
4.必须运用和专业技术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第13条 对于工序现场质量管理点上的设备、工装、检具,应建立、健全日常质量检验制度,并按照规定进行定期检查,同时工序现场质量管理点应配备相应的设备操作规程。
第4章 工序质量控制反馈
第14条 工序质量控制程序中的各种质量检验记录、分析报告、控制图表等都必须按归档制度整理保管,随时处于受检状态。
第15条 公司应编制和填写现场加工缺陷分类统计日报表及其他各种质量问题反馈单,对突发性质量信息应及时处理,填写相应表格。
2.技术部设计并绘制相关工艺图纸,并在装配系统图、工艺流程图上标出关键质量控制点的位置。
3.质量控制专员根据产品质量特性、工艺流程规范和潜在质量问题确定工序质量控制点,并编制相关文件。
第9条 工序技术管理规范如下。
在生产阶段,技术管理工作是生产质量得以保证的重要方面,技术管理工作应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技术管理工作具体包括以下3个方面,由技术部派出技术工程师进行负责。
第12条 免检处理规范如下。
1.质量管理部经过多次检验确定某类物品的质量可由生产部提供保证时,可免实施抽样检查。
2.对于列为“免检”的产品,需在该产品出货单的质检结果一栏中注明“免检”字样。
第4章 检验实施及结果处理
第13条 检验实施流程如下。
1.为保证成品质量信誉,质量管理部须派质检专员在产品下线后抽取样品进行检验,判定产成品是否符合质量要求。
制度名称
质量成本控制制度
编 号
受控状态
执行部门
监督部门
考证部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