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范例精选【导语】课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体现中央有关精神和要求,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创新价值。
应用对策类选题要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基础理论类选题要立足学术前沿,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跨学科类选题要体现学科交叉渗透的属性和特点。
选题文字表述科学、严谨、规范。
以下是课题优秀成果,是各类教师进行课题申报、开展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的参考模板和范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课题名称: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关键词: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申报级别:省级课题课题类别:专项课题学科分类:信息技术研究类型:信息技术预期研究成果:立项号:课题设计论证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新世纪科学与社会生产、与公民生活的联系将更加紧密,个体的健康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精神的弘扬和科学技能的提高。
因此,新世纪的小学科学教育也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必须开放教育空间、拓宽教育渠道,才能满足未来社会对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渴望,学校在进行开放式的科学教育活动中,只有寻求更多的资源,由课堂延伸到课外,才能引导学生参与自主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发展创造性思维和实践的机会。
而信息时代的产物——网络则凭借其快捷、先进、大量的优势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动态的海量知识信息以超文本链接的非线性方式组织在一起,无论从信息的组织方式、交流的便捷高速,还是信息检索功能,都对当代教育产生着重大的影响,这同样也为我校科学教育提供了崭新的改革前景和机遇。
把信息技术引入学校科学教育,必将对传统的科学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产生巨大的影响。
信息技术能为学生提供活动的交互式环境,为学生获取最新知识、进行模拟实验、信息咨询、专题探索和合作学习等提供诸多便利条件:信息资源永远开放,传播媒介多向交流,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知识是跨越时空限制的。
由此可见,利用信息技术,可将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漫长的科学发展史、社会生活中的现代科学新成果等内容,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直接感受,激发兴趣,拓宽视野,获取更多的科学信息,满足学生对探究科学奥秘的渴望与追求,必将促进我校科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一)研究目标:1、通过研究努力探索和构建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资源框架下,小学科学教育的活动模式和操作方法,为大面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科学的理智和科学的伦理),提供鲜活的实践经验。
2、通过研究努力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资源与学校科学教育、学生的创造性学力之间的互动关系,其中创造性学力是核心,科学教育是内容,现代教育技术是手段,网络资源是载体。
(二)研究内容:一是探索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内容的整合,研究如何将各种课外信息通过信息技术融合到科学教学中。
整合学校网络信息资源,以提高学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水平为前提,充分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探索新的更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
二是探索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方式、方法的整合,构建高度交互的课堂教学模式(如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等),即研究如何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
引导学生学习信息采集、加工、传输、表达的基本方法,开展多种专题项目的科学实践活动。
三是探索信息技术与科学研究性学习的整合,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和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
(三)主要观点:把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资源引入学校科学教育,必将对传统的科学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产生巨大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能为学生提供活动的交互式环境,为学生获取最新知识、进行模拟实验、信息咨询、专题探索和合作学习等提供诸多便利条件:信息资源永远开放,传播媒介多向交流,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知识是跨越时空限制的。
由此可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资源,可将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漫长的科学发展史、社会生活中的现代科学新成果等内容,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直接感受,激发兴趣,拓宽视野,获取更多的科学信息,满足学生对探究科学奥秘的渴望与追求。
(四)创新之处网络平台为跨地区校际合作提供了可能,也是展示学校科学教育成果的重要场所。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一)课题开展的基本思路:1、确定研究对象:3——5年级学生。
2、确立研究内容。
3、采用的研究方法:开发学校、社区资源,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第一阶段:采用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提高学生提出问题,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第二阶段:采用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开拓思路,有针对性地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第三阶段:采用经验总结法,以论文和研究报告的形式呈现。
4、明确研究的目标。
(二)技术路线在先进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情感的激励工具、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综合地应用到课程实施过程中,使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境整体化产生聚集效应,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层次和效率。
(三)课题研究实施步骤: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4月)制定详细的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确定课题研究人员;确定课题题目并对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具体实施的可行性进行论证;申报立项,调查研究;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听取有关专家对课题研究的指导;课题组成员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
此阶段中,课题组成员注意收集整理有关理论资料及学习体会。
第二阶段:探索研究阶段(2012年5月—2014年5月)课题开题;请专家进行实施课题研究工作的指导;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组成员制定符合学科特点的方案,按计划实施研究;课题组成员认真开设好研究课,并形成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的文字稿;组织对外教学展示活动;研讨、总结信息技术与科学课整合的方法,构建初步的交互教学模式;形成阶段性报告,迎接中期评估。
此阶段中,注意收集实验素材,积累有关研究材料。
第三阶段:结题鉴定阶段(2014年6月—2014年11月)召开课题组总结会,全面检查课题研究过程;分类整理、汇总研究资料,撰写研究结题报告和经验论文;邀请专家结题鉴定。
课题可行性分析(一)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2007年在省教育学院的论文征集中,我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与实践》获省级贰等奖;同年在鸡西市教科研所的科研成果征集中,我论文《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获市级贰等奖。
参考文献:1、教育信息化应被看作是一个过程《中国教育报》2、抓信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3、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北京何克抗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章剑卫姚灶(二)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1、课题负责人马华,小学信息技术一级教师,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实践经验,其执教的课多次被评为省级、市级、区级、校级优质课;论文获国家、省科研论文评比一等奖,多次在省、市进行学术交流。
成员王越明,小学高级教师,现担任了十二五市级课题《培养潜能生自信心的研究》的负责人;撰写的论文、教学设计多次在国家级、省级、市级教育部门获奖;有较强的教研、科研能力和规划、指导能力。
成员郭玉玲,小学一级教师,城子河区小学科学课的教学骨干。
课题组其它成员系精选全校优秀教师,均有敬业精神,热心教科研、热心教改,有老、中、青梯度,学科涵盖面大。
2、组成结构:(1)课题指导小组:市、区信息技术教研员及科学教研员(2)课题领导小组:教学校长及年组主任。
(3)课题研究小组:课题负责人:马华成员:郭玉玲、刘世慧、王越明、寇瑛(三)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我校承担此项课题现有优势:1、科技活动优势。
我校领导重视科技活动的开展,将其作为兴校之本来抓,学校建立了一支科技教师队伍。
我校有多名学生在全国、省、市青少年科技竞赛中获奖。
学校坚持每年举办一次校内科技节,科技教育活动做到了三个面向:即面向全体教师、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家长,让这三个群体同时在以“三小”(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二模”(建模、海模)活动中,增强教师的科学素养,学生的科技兴趣,家长对科技活动的理解程度,努力营造校园科技教育的参与氛围。
学校即将实现科技教育网络化,通过互联网,方便学生更好地利用社会资源作为支撑,支援学生完成活动目标。
2、教科研优势。
(1)本课题组人员结构合理、优化:课题负责人马华,小学信息技术一级教师,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实践经验,其执教的课多次被评为省级、市级、区级、校级优质课;论文获国家、省科研论文评比一等奖,多次在省、市进行学术交流。
成员王越明,小学高级教师,现担任了十二五市级课题《培养潜能生自信心的研究》的负责人;撰写的论文、教学设计多次在国家级、省级、市级教育部门获奖;有较强的教研、科研能力和规划、指导能力。
成员郭玉玲,小学一级教师,城子河区小学科学课的教学骨干。
课题组其它成员系精选全校优秀教师,均有敬业精神,热心教科研、热心教改,有老、中、青梯度,学科涵盖面大。
(2)学校对教科研很重视,肯投入,热情高,科研氛围浓厚,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十一五”期间,我校承担了市级规划课题二十多项,省级课题近十项,被称为鸡西市的“科研大户”。
目前学校承担了省、市“十二五”课题的实验研究等多项教科研任务,可以说本校教师基本具备承担课题的经历,教科研经验较丰富。
3、专家指导。
市、区信息技术教研员对我们研究的课题给予了深入而细致的指导,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在我校调研时多次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重要性,并承诺区里在现代教育技术上给予我校全力支持和指导,从精神上给予鼓励,减轻了我们的许多顾虑。
4、研究时间充裕:本课题计划完成时间为三年: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4月)第二阶段:探索研究阶段(2012年5月—2014年5月)第三阶段:结题鉴定阶段(2014年6月—2014年11月)5、初步具备课题研究所需要的软件和硬件。
(1)硬件条件:我校现已有备课室一间,内有连接国际互联网的20台多媒体电脑供教师用;教学微机室(学生用)一间,内设教师一台,学生机48台;拥有多媒体教室一间,各种设备齐全、到位。
(2)软件条件:我校拥有多款完整的多媒体教学软件,电子备课系统、素材库以及各种制作工具软件、系统软件等。
预期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