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名校作文审题立意及解析(三)(作文学案)姓名:班级: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西晋•陈寿《三国志•蜀书九》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
宋•苏轼《代侯公说项羽辞》学如弓弩,才如箭镞。
清•袁枚《续诗品•尚识》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明•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北宋•潘阆《酒泉子•长忆观潮》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唐•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以上六句是近期热播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中点评到的经典名句,读过后,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的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作文材料释义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释义:功绩是凭借才能而成就的,事业是由于才能而扩展开来的。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
释义:在眼前不可白白流失掉的是时间,遇上了就不可错失的是机会。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
释义:学问的根基如弓,人的才能如箭。
学识的箭头领头射出,才能命中目标。
比喻没有学问,才能不能发挥,没有学识指导人生,就没有正确的方向。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释义:人生没有志向,就做不成事情。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释义:游泳健儿迎着惊涛而上,屹立于骇浪尖头,手中高举红旗同汹涌波涛搏斗,旗子上面始终不沾一点水。
比喻勇敢的人不避艰险,在惊涛骇浪中巍然屹立。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释义:春天里,茂盛的树林新长出的叶子,催换着老叶、旧叶;江河中,奔腾的流水前面的退让给后起的波浪。
2.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 60 分)有人认为,压力是负面、有害的,它损害健康和活力,影响表现和效率,阻碍学习和成长,所以我们应该避免给自己压力。
另一些人认为恰恰相反,压力是正面、积极的,它有助于健康和活力,提升表现和效率,推动学习和成长,所以我们应该给自己压力。
调查显示,85%的美国人认为压力对健康、家庭生活和工作有消极影响; 75%的中国内地上班族认为自己承受的压力比去年更高(该比例位列全球第一);超过 50%的中国学生认为自己承受的压力很大。
我们究竟应该有意识地给自己压力还是选择尽可能地远离压力?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注意】角度自选,立意自定。
标题自拟。
不少于 800 字。
不得抄袭,套作。
审题建议:对文体,虽无显性规定,却有隐形指向,题干中“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一句话,就是在引导学生写成“论述类”文体,因此作文应该要有明确的观点出现并进行相关阐述。
第一句话提供的方向是要求我们选择远离压力。
第二句提供的方向是要我们应该承受压力。
第三句从中外两个角度切入,谈压力的消极作用和压力巨大的自我感受。
第四句话则是对于以上内容的总结性说法,并且让“我们”做选择题,三选一:要有意识给自己压力,选择远离压力,或两者兼顾。
审题的关键语句落实在第四句上,关键语句为:有意识给自己压力和尽可能选择远离压力。
立意和写作主要出发点和落实点均在这个句子说明的范围。
无论是承受压力还是远离压力,各种方式的采取,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成长和突破。
压力就是动力,转换得法,成功自来。
这个压力的取舍,成功的获得,可以是个人微观层面,也可以是个人角度出发对集体、社会、国家等宏观层面的观感和关照。
这个成功的获取,也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进行阐释。
写作过程中不能只是围绕压力泛泛而谈,不能局限于压力是什么,通篇去解释压力的定义或表现,也不能就写我们有压力,仅通过事例的列举来证明。
写作时候应该分析压力的来源,分析有意识给自己压力的方式、远离压力的方式,并且通过分析怎么做来达到实现既定的实现成长和突破的目标。
最终把远离压力或者承受压力归结为良性的人生的燃料,催进人的成长和成功,从而形成一定的逻辑链条。
参考立意方向1、选择压力,促进成长(加法)2、远离压力,更好生活(减法)3、压力增减之间赢得丰富人生(增减有法)4、压力调节有度,人生成就赢家(转换)压力来自于来自于两个方面:外部具体事情和内部自身状态。
外部无法预料的、无法控制、能力无法达到的等,内部的心态、性格、个性等。
远离压力或者选择压力,有多种方式,比如吸收外界优秀习惯,消化前辈经验,取长补短,塑造个人魅力,获取集体助力,重视思想深度,落实具体言行。
成长和成功的定义有外在和内在的标准,其获得有社会和内心的衡量点,作为选择,是在社会正能量的关注下进行并落实。
自由公正地选择,无可厚非。
写作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语文素养、体验情况、思考表达能力。
要联系自身压力进行独特感受并能够积极表现出来,无论面对压力还是逃避压力,都要认识这一点:获取正能量,都是为了更好的成长和突破。
第一档作文(55-60)能写到立意参考3、4,并能充分做好“加法和减法”,有具体实例,有文采,能丰富多彩地展示写作的经历和水平,表现压力增减和美好结果的强烈逻辑关系,充分表现出与学生思考过程和成果的作文。
第二档作文(48-54)参考立意3、4能够写到,能表现压力增减和没好结果的关系,较好体现了考生的体验和思考的过程与结果。
第三档作文(41-47)参考立意1、2能写到一个方面,并且能够比较深入地写出前因后果,实现过程和结果的有机联系,充满正能量。
第四档作文(36-40)参考立意1、2能写到,但是基本没有体验思考,展开不深。
第五档作文(21-35),偏题作文。
只提到并解释压力,泛泛而谈,不阐释题目中对你的看法的要求。
第六档作文(20分以下)属于套作、抄袭(背诵现成作文),或者是自说自话,完全脱离作文提供的语境,不涉及题目所给的材料内容,或者字数严重不足。
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白云,因为没有根基,只能浪迹天涯。
波涛,如果没有乱石的阻挡,就难有千堆雪的壮观。
车轮,一旦离开坚实的地面,转得再快,也寸步难行。
瀑布,因为心中有大海,即使粉身碎骨,也要勇往直前。
圆规,站稳脚跟迈出坚定一步,有始有终才有完满结局。
竹子,最终能长成参天巨竹,其秘诀是每前进一步便及时小结。
以上句子内涵丰富,读后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套作,不抄袭,不少于800字。
【解析】这是一道哲理性的语句的归纳性的材料作文,答题的关键是找到这几种事物的契合点,如从白云、车轮、圆规的角度可以强调基础的重要性,要脚踏实地;从波涛、瀑布、竹子的角度可以立意为要不畏艰难、善于总结。
点睛:这类作文要求的关键是在六个诗句中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所以考生在写作时应明确每个诗句的立意,然后选出两三个在立意上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句子确定出一个立意,并在写作时引用这些句子。
考生需准确审题、明确立意、体现思考,准确理解诗句含义,言之成理即可。
【例文】脚踏实地,经营人生高尔基说:“一切美丽的都是朴素的。
”脚踏实地地生活便是一种朴素,如此经营人生便是一种美丽。
专注于自己的存在,自己就是一切的上帝。
懒惰并非缺少目标,而是缺乏踏实。
古时,陈蕃独居,屋舍庭院杂乱不堪。
父亲的朋友来访,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答:“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他有鸿鹄之志,但最后却无法实现。
这不印证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语吗?一个高中没毕业的姑娘在做保姆的同时,自学英文,苦练普通话,凭自考文凭当了老师。
陈蕃不乏远志,却没有踏实的行动;姑娘志不在高,却用踏实的脚步经营了她美好的人生。
梦想者并非没有行动,而是行动不切实际。
法国思想家傅立叶对当时社会的黑暗不满,幻想通过宣传与教育来建立以“法郎吉”为基层组织的社会主义社会,与大同社会相似。
在这个组织里,人们衣食无忧,无需艰辛生活,社员的劳动报酬都由组织支付,而它却没有其他收入来源,最后由于资金不足,倒闭了。
傅立叶的梦想成了空想。
王猛,晋朝人,先后担任中书侍、司徒等要职。
他根据当时朝廷尸素不理,征税繁重等现状,采取流放、拔幽滞等措施使国家兵强马壮,垂及升平。
傅立叶的“法郎吉”固然美好,但他忽略了实际,使得美梦成空;而王猛则因地制宜,最终成功地让国家繁荣昌盛。
走向理想要步步为营。
平庸者并非缺乏追求的脚步,而是脚步虚浮。
有一些人无常志却常立志。
今天一个志愿明天一个理想,干了一行换一行,无常心。
香港把默默无闻、常年做配角的演员叫甘草演员,曾拿过两届TVB视帝的黎耀祥就做了二十年的甘草演员。
在这样漫长的二十年间,他从不抱怨,踏实演好小角色,终等来了那个成就他的“柴九”。
假如他拒绝演小角色,那是否还有他今天的大紫大红呢?人生总有不如意的事,要学会不嫌弃,要踏实走好每一步。
你是否还在幻想丑小鸭变白天鹅的华丽变身?人不能总生活在梦境中,人生正如打地基,不一块一块砖打上去,何来不动摇的避风港?走过荆棘,爬过高山,渡过河流,脚踏实地,人生终将迎来曙光。
不要在乎周遭对你做了什么,重要的是你对周遭做了什么,踏踏实实地经营好自己的人生。
漫漫长路,踏实走好每一步。
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似乎是一夜之间,一辆辆颜色鲜艳的“共享单车”出现在了城市各地。
只需扫二维码,交上押金,就可以骑上单车,解决公交站与目的地之间的“最后一公里”,多么方便。
城市人很快都爱上了这价廉物美的“共享单车”。
随之而来的负面消息也不少。
北京频发单车被损毁事件:有的单车零件缺失,有的被人额外加了锁,有的车身被贴上“刻章办证”,等等。
南京仅某个街口就有近600辆单车因违章乱放被管理部门拖走。
山东一男子因十几辆单车影响自己路边摆摊,而将车杂乱叠放成“一座小山”。
有人说共享单车让我们看到了民间蕴藏的巨大创造力;有人说共享单车是面照妖镜,照出了中国人“丑陋”的一面;有人说共享单车会被随意停放、破坏,反映了企业运营的不成熟、政府监管的不利。
对以上事件,你怎么看?请从上述观点中选择角度,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
要求自拟标题,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立意参考:①从赞美民间创造力的角度:共享单车是用共享经济的理念在解决生活难题,它带来的是出行方式的变革,促进了创新创业的氛围,最终也能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②从批判国民素质的角度:共享单车的出现满足了公众的需求,同时也是对公德的检验。
随意损毁单车,实则是从“共享”中谋“私利”,要实现真正的“社会资源大共享”,国民狭隘短视的利己观念必须要改变。
③从企业运营的角度:企业有管理责任,共享单车企业可以利用大数据,确定乱停乱放多发的路段地区,派出专人归置车辆,使其有序停放。
企业产品设计应尽可能规避被轻易破坏的可能。
④从政府监管的角度:公共管理与执法要跟上,对盗窃、故意损毁、强行占用公私财物早有相关的处罚条例,要执行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