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0 宇宙生命之谜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0 宇宙生命之谜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0 宇宙生命之谜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一、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1.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我爱家乡的秋夜家乡的秋夜素雅、幽静。

我对家乡的秋夜有一种眷恋之情,我爱家乡的秋夜。

家乡的秋夜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

柔和的月光下,一望无际的田野是碧绿的翡翠,水稻的叶子挑起一粒粒的秋露,远远望去,好像珍珠撒在翡翠上,绿得逗你的眼,亮得闪你的目。

月光慢慢地从浓密的竹林里一丝一缕地透过来,撒在细密的竹叶上,撒在亭亭玉立的竹茎上,撒在浓黑的小草上。

叶的碎影、枝的碎影、茎的碎影,重叠错落,把竹的绿映照得深浅明暗,美丽极了。

柿子园里的景色更是迷人。

走进柿子园,枝繁叶茂的柿子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柿子。

黄澄澄的柿子,晶莹透明,令人垂涎欲滴。

家乡的秋夜像一首美妙的交响曲。

瑶寨的小伙子、大姑娘能歌善舞,每当夜幕降临,他们就会载歌载舞,用山歌来表达对生活的赞美,用舞蹈道出丰收的喜悦。

田野里的小艺术家们也不甘示弱:蝈蝈们欢快地哼着小夜曲;蛤蟆用粗大的喉咙在弹奏大提琴;青蛙似男高音唱着那粗犷嘹亮的歌儿;蟋蟀们更是尽情地伴奏,构成了一首绝伦无比的交响曲。

这声音在空旷的山野间回荡,如春蚕的咀嚼声,似清风拂过杨柳,又似草原上的野马在奔驰……夜深了,人们睡了,大山睡了,湖也睡了,只有风儿还在神采奕奕地守护着。

风儿把湖面吹醒,在月光的朗照下,湖面闪动着片片银光。

柳儿也不甘示弱地飞舞着,梳理着自己的秀发。

在这深夜里,偶尔传来几声汽车喇叭声,那是家乡的经济命脉在流动。

那响彻夜空的鸡鸣声,划破了黑夜的幕布,预示着黎明即将到来,美好的一天又开始了。

(1)填上恰当的修饰词语。

________的月光 ________的翡翠 ________的交响曲________的山野 ________的柿子 ________的水墨画(2)根据下列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词语。

不愿意显得比别人差。

________馋得口水都快要流下来。

形容非常馋或眼红。

________指边唱歌,边跳舞。

形容尽情欢乐。

________一眼望不到边。

形容十分辽阔。

________(3)按要求从文中摘抄句子。

比喻句:________拟人句:________排比句:________(4)作者说:“家乡的秋夜像一首美妙的交响曲”请简要说说这首交响曲是由哪些曲声构成的?(5)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答案】(1)柔和;碧绿;绝无伦比;空旷;沉甸甸;美丽(2)不甘示弱;垂涎欲滴;载歌载舞;一望无际(3)家乡的秋夜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

;蝈蝈们欢快地哼着小夜曲;蛤蟆用粗大的喉咙在弹奏大提琴;青蛙似男高音唱着那粗犷嘹亮的歌儿;蟋蟀们更是尽情地伴奏,构成了一首绝伦无比的交响曲。

;月光慢慢地从浓密的竹林里一丝一缕地透过来,撒在细密的竹叶上,撒在亭亭玉立的竹茎上,撒在浓黑的小草上。

(4)小伙子、大姑娘唱歌跳舞,蝈蝈们哼着小夜曲;蛤蟆在弹奏大提琴;青蛙唱着歌儿;蟋蟀们伴奏,(5)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秋夜的一种喜爱和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1)词语搭配就是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得当,能将意思表达得更好,更准确。

这道题从结构上看是“形容词(或限制性词语)+的+名词”,应按照语言习惯合理搭配即可。

(2)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词语和意思。

单就根据意思写词语来说会有很多近义词,但结合短文内容来分析,词语就锁定在短文中了。

(3)确定一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时,先要掌握修辞手法类型:比喻、拟人、反问、排比等。

再细读每句话,看符合哪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然后作出判断。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5)把握思想感情,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1)柔和、碧绿、绝无伦比、空旷、沉甸甸、美丽(2)不甘示弱、垂涎欲滴、载歌载舞、一望无际(3)比喻句:家乡的秋夜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

拟人句:蝈蝈们欢快地哼着小夜曲;蛤蟆用粗大的喉咙在弹奏大提琴;青蛙似男高音唱着那粗犷嘹亮的歌儿;蟋蟀们更是尽情地伴奏,构成了一首绝伦无比的交响曲。

排比句:月光慢慢地从浓密的竹林里一丝一缕地透过来,撒在细密的竹叶上,撒在亭亭玉立的竹茎上,撒在浓黑的小草上(4)小伙子、大姑娘唱歌跳舞,蝈蝈们哼着小夜曲;蛤蟆在弹奏大提琴;青蛙唱着歌儿;蟋蟀们伴奏,(5)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秋夜的一种喜爱和赞美之情。

【点评】(1)从给出的词语中找规律,掌握词语的结构,做题就容易了。

平时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积累好词好句。

增加词汇量。

(2)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考查学生对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5)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这一天在晚餐桌上,伯父跟我谈起《水浒传(chuàn zhuàn)》里的故事和人物。

不知道伯父怎么会知道我读了《水浒传》,大(慨概)是爸爸告诉他的吧。

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zǎo zhǎo)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

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

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āiái)打挨骂还难受。

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1)选择文中正确的读音和字。

水浒传________(chuàn zhuàn)大________(慨概)囫囵吞枣________(zǎo zhǎo)挨________(āi ái)(2)在文中在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简单——________ 认认真真——________(3)用浪线画出具体写“我”读书“囫囵吞枣”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我”读书“张冠李戴”的句子。

(4)“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中“这句话”指的是________。

(5)用小标题概括这一段话的内容:________。

这一段话表现了鲁迅先生________的品质。

【答案】(1)zhuàn;概;zhǎo;ái(2)复杂;马马虎虎(3)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

(4)“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5)谈《水浒传》;关爱孩子【解析】【分析】(1)多音字结合词义确定其读音,大概的概是木字旁。

(2)先理解词语的意思,根据意思找出和它意思相反的词语。

(3)仔细阅读文章,本题可以从“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

”这句话找到答案。

(4)本题可以从“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这句话中找到答案。

(5)解答本题首先要仔细阅读语段,抓住语段中关键性的语句进行概括。

故答案为:(1)zhuàn、概、zhǎo、ái(2)复杂、马马虎虎(3)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

(4)“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5)谈《水浒传》、关爱孩子【点评】(1)此题考查对字音字形的掌握。

要求学生首先要根据拼音的组合规则读准字音,然后根据汉字选择正确的音节即可。

(2)本题主要考查反义词的理解能力。

做题时要先理解所给词语的意思,然后再从文中选出和它意思相反的词语。

(3)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筛选能力。

做题时要根据题意并结合语段内容进行筛选。

(4)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做题时要先理解题意,再结合阅读语段进行解答。

(5)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

做题时要仔细阅读文章,抓住关键性的语句进行概括。

3.阅读《开国大典》选段,完成练习。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

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

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1)用横线画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2)这段文字在写法上运用了先________后________的方法,重点写了________、________,应该说他们是全场三十万人的“________”。

(3)用波浪线标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________,这个句子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把 ________比作________。

【答案】(1)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2)总;分;工人;农民;主力(3)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人群;海洋;翻动的红旗;波浪【解析】【分析】(1)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

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

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

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

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

这段话的中心句在段首。

(2)考查总分结构式。

总分结构式很简单的,也就是说先总的概括然后再详细逐点描写。

(3)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故答案为:(1)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2)总、分、工人、农民、主力(3)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人群;海洋;翻动的红旗;波浪【点评】(1)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2)此题考查学生对“总-分”方法的掌握。

(3)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课内阅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新鲜清鲜),天空是那么(晴朗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