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韩非子与法家
二、韩非子及其思想渊源
韩非子,生于韩 国贵族之家,曾 与李斯同学于荀 子,为人口吃, 不善言谈,而善 著书。著有《韩 非子》五十五篇。
秦始皇看到他的文章,曾说:“嗟乎!寡人得见此 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后秦攻韩国,韩王遣韩 非子出使秦国。秦留而不用,李斯建议说:“非终 为韩不为秦,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 也”。秦王遂下令治非,李斯使人送药,非遂自杀 于公元前233年。(《史记》卷六十三《老庄申韩 列传》)
——荀子“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语,表达了人 待规矩始成方圆的看法,故重礼制法度。韩非同样认 为,道德不足以治国,依靠人之为善,不若防止其为 非。如《显学篇》曰: 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吾以此知威势之可以 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也。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 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 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 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夫必恃自直之箭,百世 无矢;恃自圜之木,千世无轮矣。自直之箭,自圜之 木,百世无有一;然而世皆乘车射禽者保也?隐栝之 道用也。虽有不恃隐栝而有自直之箭,自圆之木,良 工弗贵也。何则,乘者非一人,射者非一发也。不恃 赏罚,而恃自善之民,明主弗贵也。何则?国法不可 失,而所治非一人也。故有术之君,不随适然之善, 而行必然之道。
2、慎到
慎到,赵国人,于齐稷下学国讲学,为稷下先生 之一,撰有《慎子》,现存七篇。慎子重势, 《韩非子· 难势篇》引慎子语曰: 慎子曰: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 蛇与螾(同蚓)螘(同蚁)同矣,则失其所乘也。 贤人而诎于不肖者,则权轻位卑也。不肖而能服 于贤者,则权重位尊也。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 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吾以此知势位之足恃, 而贤智之不足慕也。夫驽弱而矢高者,激于风也。 身不肖而令行者,得助于众也。尧教于隶属,而 民不听,至于南面,而王天下,令则行,禁则止。 由此观之,贤智未足以服众,而势位足以缶(疑 为诎)贤者也。
《明法解》还论法及法治的意义: 明主者,一度量,立表仪,而坚守之,故令下而 民从。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吏 者,民之所悬命也。故明主之治也,当于法者赏 之,违于法者诛之。故以法诛罪,则民就死而不 怨;以法量功,则民受赏而无德也。此以法举错 之功也。故《明法》曰:以法治国,则举错而已。 明主者,有法度之制,故群臣皆出于方正之治, 而不敢为奸。百姓知主之从事于法也,故吏之所 使者有法,则民从之;无法则止。民以法与吏相 距,下以法与上从事。故诈伪之人不得欺其主, 嫉妒之人不得用其贼心,谗谀之人不得施其巧, 千里之外,不敢擅为非。故《明法》曰:有法度 之制者,不可巧以诈伪。
——申不害重术,而商鞅重法,《韩非子· 定法篇》 曰: 问者曰:“申不害、公孙鞅,此二家之言,孰急 于国?”应之曰:“是不可程也。人不食十日则 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谓之衣食孰急于人, 则是不可一无也,皆养生之具也。今申不害言术, 而公孙鞅为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 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 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弄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 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君无术 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 王之具也。”
——荀子主性恶,韩非更以性恶为法治的人性根 基,认为人皆有自私自利、趋利避害的本性。韩 非子则同样持性恶之论,认为人之本性皆只知计 较利害,无善恶之意识。 《六反篇》:“且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 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 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故父母之 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而况无父子之 泽乎?” 《五蠹篇》:“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 疏客必食。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 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则多也。今之争夺,非 鄙也,则寡也。”
《韩非子· 显学篇》谓:“世之显学,儒墨 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 也。……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分为 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孔 墨不可复生,将谁使定点世之学乎?孔子 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同谓真尧 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 由此观之,韩非实有在孔墨之外别开一系 学说的思想倾向。就韩非之思想内容来看, 其受荀子及《老子》之影响,甚为明显。
劳斯光(《中国哲 学史》第七章)认 为: 现存《管子》、 《商君书》、《申 子》、《慎子》等 书,疑为后人伪托, 不堪为法家之代表。 因此,“可以信为 法家学说之代表者, 仍唯有韩非子”。
管子,名夷吾,或曰字敬仲, 其君尊为仲父,后世称之为 管仲,齐之颖上人,家世不 详,《史记》载其事,尤详 其与鲍叔之交。现存《管子》 一书八十六篇,多为后人 (战国中后期)托名之作, 其中《心术》上、下、《白 心》、《内业》四篇传达了 有关“精气”、“静因之道” 的形上之思。 其中,《明法》第46篇及 《明法解》第67篇,明确提 出“尊君卑臣”及“以法治 国”的主张。《明法篇》提 出,“主道明”则为“治 国”,“臣术胜”则为乱国。
其一,“易财”、“争夺”不以“仁”而 以“财”,可见韩非主张人性本恶。 其二,仁义行于古而不能行于今,当今之 势,当行法术为求治之本。
韩非认为,“夫古今异俗,新故异备,如欲以宽 缓之政,治急世之民,犹无辔策而御駻马。” 因此他反对有些学者的做法:“今之学者之说人 主也,不乘必胜之势,而务行仁义,则可以王, 是求人主之必及仲尼,而以世之凡民皆如列徒, 此必不得之数也。”在此基础上,韩非认为“儒 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遂将学者(儒、工文 学)、言古者、带剑者、患御(应作串,串习即 近习)者、商工之民,视作邦之五蠹。 古今异俗,故后王治国,应随俗而变,今之急务 即在法,而不在仁义。
1、法为治国之本
韩非认为,时势常变,社会政治制度亦须常变。 如《五蠹篇》谓: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 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 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 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 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 为之备。……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 民,皆守株之类也。……故事因于世,而 备适于事。”
——荀子思想中,价值根源内不归于心, 外不归于天,终归诸权威主义。韩非子一 面将性恶论推至极致,另一面则承权威主 义之思想,否定一切价值,而只肯定一君 权。(劳思光,页2多认为法家思想受黄老影响。 若《史记》云:“申子之学,本于黄老, 而主刑名”(申不害列传);韩非“喜刑 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韩非列 传);“慎到,赵人;田骈接子,齐人; 环渊,楚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孟子 荀卿列传)。如《韩非子》有《解老》、 《喻老》二篇。 但学者认为,道、法二家在价值取向上截 然相反,若说法家与道家有关系,应当在 于法家吸收了道家所谓的“静观之智”, 并将此智应用于明主御下之术,即帝王之 术。
法家学说,盛行于齐及三晋(韩、赵、魏)。代 表人物有齐之管仲、魏之李悝、卫之吴起与商鞅, 慎到,申不害等。 冯友兰析法家有三派,(1)重势派,以慎到为代 表;(2)重术派,以申不害为代表;(3)重法 派,以商鞅为代表,韩非子总其成。 胡适认为,先秦并无所谓“法家”,只有“法理 学”,只有关于法治的学说。而论法治、即通常 所谓法家的人物有管仲(著有《管子》)、申不 害(著有《申子》)、商鞅(著有《商君书》、 慎到(著有《慎子》)、尸佼(著有《尸子》) 和韩非子。
第八章 韩非子与法家
2009年4月
提
纲
一、法家概况 ——商鞅、慎到 ——法、术、势 二、韩非子及其思想渊源 ——韩非子对荀子思想的继承 三、韩非思想述要 1、法为治国之本 2、人主之权 3、论势与明 4、二柄与虚静
一、法家概况
《韩非子· 孤愤篇》中,论及智术之士与法术之士, 谓:“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 烛私。能法之士(即下文所谓法术之士),必强 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倡导以法矫奸 而专言治国者,汉人称之为法家。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概括评价法家思想云: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 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 故曰严而少恩。虽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 虽百家弗能改也。”(司马迁《史记》卷130。)
1、管子
明主在上位,有必治之势,则群臣不敢为 非。是故群臣之不敢欺主者,非爱主也, 以畏主之威势也。百姓之争用,非以爱主 也,以畏主之法令也。故明主操必胜之教, 以治必用之民;处必尊之势,以制必服之 臣。故令行禁止,主尊而臣卑。故《明法》 曰:尊君卑臣,非计亲也,以势胜也。 (《明法解》)
——尊君卑臣之论,强调以君主为尊,主 张以威势、法令治理臣民。认为“主无术 数,则群臣易欺之;国无明法,则百姓轻 为非是,”“明主操术任臣下,使群臣效 其智能,进其长技”。(《明法解》)势 即为威势、权势,术则指管理臣下的权谋、 权术。
管子明法,旨在加强君权,但同时也认为,君亦 当依法行事:“群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之谓大 治”,“法不一则有国者不祥”(任法篇)。 管子还论及法理基础,“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 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皆均有焉而未 尝变也,谓之则,不明于则而欲出号令,犹立朝 夕于运均之十,檐(即举)竿而欲定其末。”则 即天地万法之则,即为道,故则、道即为法之根 本。 《心术篇》上谓:“事督(意察)乎法,法出乎 权,权出乎道。” 《心术篇》下谓:“凡物载名而来,圣人因而财 (同裁)之,而天下治实不伤”。 《九守篇》云:“修名而督实,按实而定点名, 名实相生,反相为情,名实当则治,不当则乱。 名生于实,实生于德,德生于理,理生于智,智 生于当。”
——势谓威势,术谓上御下的技艺,法为臣下所 遵之宪令,慎到、申不害与商鞅各重其一,韩非 子则集三家之大成,法、术、势并举。《韩非 子· 八经篇》: 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 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君执柄 以处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制也。势者, 胜众之资也。废置无度,则权渎赏罚下共则威分。 是以明主不怀爱而听,不留说而计。故听言不参 则权分乎奸,智力不用则君穷乎臣。故明主之行 制也天,其用人也鬼。天则不非,鬼则不困。势 行教严逆而不违,毁誉一行而不议。故赏贤罚暴, 兴善之至者也。善暴罚贤,举恶之至者也。是谓 赏同罚异,赏莫如厚,使民利之,誉莫如美,使 民荣之,诛莫如重,使民畏之。毁莫如恶,使民 耻之。然后一行其法,禁诛于私家,不害功罪赏 罚必知之。知之道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