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麻雀教学反思(共8篇)

小麻雀教学反思(共8篇)

篇一:小麻雀教学反思《小麻雀》教学反思对于同一件事情——独立生活,文中的三个“人物”——小麻雀、麻雀妈妈、麻雀爸爸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心态,然而就在这不同的心态变化中,最终三个人物达成了共同看法:应该勇敢的面对生活的中的重重困难,使自己学会独立生活。

在教学本课时,我抓住了这条情感线索:小麻雀心情是从伤心、舍不得的离开,到后来的欢快得回来见父母。

麻雀爸爸妈妈的心情从开始的心软、坚定,到后来的高兴的迎接孩子的归来。

围绕着这个线索通过朗读,比较,想象、并结合板书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品味小麻雀离开家的心情时,让学生在朗读中,找到伤心之处“离开了爸爸妈妈,我会饿死的。

”特别是饿死,一个学生在读书的时候,以重音突出,我马上追问为什么要这样读?学生不佳思索的回答,这个事实多么可怕呀!对于从没有离开过家的小麻雀是想都不敢想的,然而现在他马上就要面对了,这正是他伤心之处呀!没有过多的分析,只是一读已经超越了千言万语的理解。

有一句话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文中的麻雀妈妈又如何忍心面对自己的孩子这样伤心至极呀,我通过教师的范读把麻雀把妈妈那对孩子的那一份不忍,那一份同情,并希望得到麻雀爸爸的认可读给学生听。

学生在听中体会,在读中明白。

分角色朗读中,学生以不同人物,用不同的口吻朗读,并在这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将自身的感情融合到文章中去,真正体验到以读促理解,以读代替繁重的分析,在读中完成阅读能力的培养,加深了读文章的记忆与理解。

在体会麻雀爸爸的那坚定的心态时,我用了比较的方法,先出示“从小就娇生惯养,什么时候才能独立生活呢?”再出示“从小就娇生惯养,永远也不能独立生活”这两句话。

让学生比较两句话有什么相同之处,什么不同之处?哪句话更能体会爸爸的坚定的态度?学生通过比较,明白爸爸的这一问,让人不由得在内心中就肯定了这个看法,让问者和答者在反问中达成共识。

从而父亲的那种不容反驳的坚定的心态,从比较中学生体会的淋漓尽致。

篇二:麻雀教学反思《麻雀》教学反思《麻雀》是一百多年前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写的一篇文学作品的片段,记叙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

这是一篇老课文,本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为拯救小麻雀,老麻雀的所作所为,感受老麻雀的爱子之情、以及“我”唤回老麻雀的原因。

能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老麻雀的爱子之情。

本节课的教学,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的地方,下面简单小结一下:一、能够结合本学期抓重点词语谈体会的训练重点,对学生进行训练。

根据本学期训练重点和本班学生特点,我在这节课上继续从引导学生抓住主要句子,结合重点词语谈体会来理解课文入手,逐步培养学生抓重点词体会感悟句意的能力。

比如:教学伊始,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你觉得小麻雀是一只怎样的麻雀?从哪儿看出来的?让学生从书上找出相应的词语谈体会。

通过读书,有学生认识到:小麻雀是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是一只从树上摔下来的小麻雀;是一只无可奈何的小麻雀??这些内容都能从书本上找到相应的词语,而后我在进行归纳整理,进行总结。

以此来训练学生抓关键理解词句的能力。

在此之后,我又引导学生结合书上句子,理解猎狗的形象,老麻雀保护小麻雀的做法。

虽然,学生用找重点词句谈自己的理解体会还很生疏,但是,从这节课我能感受到学生进步的迹象,我相信,在进行一点时间的训练,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会逐步提高上来的。

二、能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适当的思想升华。

本课老麻雀全力保护小麻雀的爱子之情是令人震撼的。

动物界能有如此令人敬佩的情感,我们人类则更应该拥有。

为了让还不太懂得关爱别人的学生受到爱的触动,能体会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爱,也能学会去关爱别人,我在教学的最后,(在学生知道体会到老麻雀对小麻雀的爱之后),引导学生找自己身边家人对自己的关爱,从而触动他们,让他们从文本中受到熏陶,思想得到升华、,感受爱的伟大,从而教育他们要学会用爱去关爱别人。

三、不足: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放手不够,学生的主体地位没能很好地体现出来,课堂气氛显得沉闷。

在让学生体会老麻雀拯救小麻雀的做法这一教学环节时,由于学生自学体会时间不充裕,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所以学生在谈理解时,不够深入,气氛没有烘托起来,教师又过于急功近利,将学生应该自己体会的内容强硬的说出来,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被老师剥夺了,掩盖了学生的想法,代替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氛围很沉闷。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大胆放手,体现教师主体作用,还学生主体地位。

总之,以上是自己对这一课教学的简单小结,还有许多问题存在,今后会不断改进的。

白盆窑小学:刘亚军2007年10月篇三:《麻雀》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麻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掩护小麻雀、勇敢地与庞然大物猎狗搏斗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巨大力量,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同情、爱护弱小者,藐视、不畏惧庞然大物的思想感情。

2、掌握本课12个生字;理解“摇撼、无可奈何、拯救、嘶哑、搏斗、庞大”等词语;会用“无可奈何”“搏斗”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理解、欣赏老麻雀是如何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

教学难点: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即母爱的力量,使弱小战胜强大。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出示麻雀图,解说可爱、调皮、小麻雀对老麻雀的依恋,老麻雀对小麻雀的关爱。

今天我们学习课文《麻雀》。

一、初读课文,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二、学习第3段。

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麻雀?老麻雀是怎样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1、出示第3段: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麻雀?你从哪里体会到的?2、引导学生抓住“无可奈何、刚出生不久、掉”等词体会小麻雀的可怜。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麻雀才出生不久,是从巢里掉下来的?(它拍打着小翅膀,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4、指导朗读:“猛烈”写出了风很大,要重读;“呆呆地”和“无可奈何”写出了小麻雀毫无办法,要突出它没办法,不知怎么办好,声音要拖长一些。

“嫩黄”与“绒毛”要读得稍重一些。

三、学习第4段。

1、猎狗是怎么做的?出示第4段第1句。

2、想一想猎狗为什么会愣住?“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说明了什么?3、谁能读出猎狗的可怕?4、正当猎狗逼向小麻雀时,发生了什么?出示第4段第2、3句。

体会:老麻雀此时是怎样的心情?出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抓住突然、像一块石头似的、落等词体会。

)真实的说,老麻雀害不害怕?(害怕)哪为什么还要冲下来?它心里会怎样想?5、此时,如果老麻雀和猎狗都开口说话了,他们会有怎样的对话?(老师扮演猎狗,学生扮演老麻雀对话,然后学生间对话。

)理解“扎煞”的意思,什么时候看到过鸟儿扎煞?师演猎狗:老麻雀,你真是自不量力,你这么弱小,在我面前不是送死来吗?难道你就不怕我吗?怕为什么还要下来?6、朗读第4段。

四、学习第5段。

1、老麻雀这么急切地飞下来,要做什么?出示第5段1、2、3句。

你读懂了什么?老麻雀可以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树枝上,可它为什么飞下来?老麻雀与“庞大的怪物”比起来是多么的弱小。

老麻雀此时的心情怎样?“一种强大的力量”是什么力量?2、这是一只怎样的麻雀?3、老麻雀和小麻雀如果此时也会说话了,他们有怎样的对话?同桌练习。

师生表演练习,生生表演练习。

4、朗读训练。

读出紧张,强大。

五、小练笔:猎狗被老麻雀的勇敢震撼了,我也被老麻雀伟大的母爱震撼了。

小麻雀也脱离了危险。

可是小麻雀并没有真正的得救,它能否安全的回到鸟巢?请同学们想像一下,写下来。

1、生写。

2、交流。

六、升华感情。

1、母爱是伟大的,请大家看汶川地震中母亲救子的故事。

2、说说生活中母亲是怎样关心你的?七、积累。

交流收集赞美母亲的名言。

1、生说。

2、师出示,交流体会。

背诵你最喜欢的三句,回家背给妈妈听。

八、你以后打算怎样报答母亲?《麻雀》课后反思1.课后以“我”为线索,生动形象地叙述了“我”的所见所闻,从而勾勒了一幅感人的画面,写成一个情趣横溢的故事。

开始,教师不要直接提出问题,而要设好“铺垫”,创造好条件。

学生对故事感兴趣,对感性的材料易接受。

故事情节的小有波澜以及内容的生动性,为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了基础。

在较短的时间里,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接受有声有色地复述故事等方法,很快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大致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后,教师应顺势提出第一个问题,让他们通过“思考——讨论——发言”的办法去解决。

尽管给故事分成几个部分难度并不大,却具有一定的理性色彩,因为学生要对有趣的故事与感性的材料进行分解与综合,要基本弄清之间的逻辑关系。

学生通过努力,基本弄清了故事的几个层次:“我”发现可怜的小麻雀——猎狗威胁小麻雀——老麻雀拯救小麻雀“我”唤回猎狗走开。

学生还没有学习故事情节的基本要素,但他们却能从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方面着手进行分析。

这其实是他们“追踪”情节,进行观察的结果。

2. 由于这堂课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适应了他们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因此课堂上学生热情高涨,思维活跃,每一张小脸上都洋溢着光彩。

许多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 “老麻雀为什么绝望的尖叫?”“老麻雀为什么像一块石头似的飞下来?”“老麻雀自知斗不过猎狗,为什么还要飞下来,岂不白白送死吗?”??特别是一位同学提出的:既然“嗅”是“闻”的意思,文中为什么不用“闻”而用“嗅”呢?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嗅”是有目的闻,带有辨别味道的意思;有的说“嗅”多用于动物??真想不到四年级学生对遣词造句还有这么多研究,孩子们的问题既尖锐又深刻,发人深省。

3.最后,教师还应顺着学生丰富的想象设置这样一个问题:老麻雀能不能把小麻雀送回巢里?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本文,好吗?篇四:麻雀教学反思《麻雀》教学反思<<麻雀>>一课篇幅短小,但意蕴丰富,耐人寻味,是进行“母爱教育”的典型教材,所以让学生从心灵深处真正感悟到“母爱”的伟大,就成了教学的主要目标和难点。

而文中着力表现这种伟大母爱的段,自然就成了教学的着力点。

在备课的时候,我一直想不让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想利用本课内容的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品读、研读中走进文本,读懂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真正感受到“母爱”的伟大。

备课时我想自己一定要注重老麻雀的表现这段,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文本,在读中升华情感。

由于时间紧,事情多,上课头一天晚上才写完教案,做完课件。

今天早上匆匆看了一下,感觉幻灯片张数多,有点影响上课思路。

因此决定在课堂上不死用课件,重点和学生一起理解文本,感情朗读文本。

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有点拘泥于课件,放得不开,感情升华不够,读得也不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