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考语文文言文六大知识点复习在中考试题中文言文占据着一点的位置,所以在复习中要总结经验,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整理,规划合理的复习方案,具有针对性的复习,最终达到想要的效果,小编为即参加2013中考的同学整理了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复习,供学生参考学习。
文档较长,欢迎免费下载复习,预祝同学们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考入理想的高中。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总复习:古今异义例词例句古义今义1 居居十日过了居住2 走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跑走3 再一股作气,再而衰第二次又4 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护城河水池9 狱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案件监狱10 坐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坐下11 渠问渠哪得清如许它(他)水渠12 微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微小15 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目光短浅卑鄙16 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下品质低下19 交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错相通交通运输20 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儿女男性的配偶21 绝境同上与世隔绝的地方山穷水尽的地步22 无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不必说条件关系连词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7、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28、左手倚一衡木。
(《核舟记》)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核舟记》)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34、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以:通"已"。
37、将军身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3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食:通"饲",喂。
39、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材:通"才"。
40、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自余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记》)僇:通"戮",遭到贬谪。
4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
47、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属:通"嘱"。
51、故患有所不辟也。
(《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
5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
54、乡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
5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动。
(《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
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人皆得以隶使之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二、名词用作动词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
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之。
1、沛公欲王关中2、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3、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4、大楚兴,陈胜王5、范增数目项王。
三、名词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
(使天下之主臣服。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2、汗牛充栋3、齐威王欲将孙膑四、名词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
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①稍稍宾客其父②鱼肉百姓③孟尝君客我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不仅仅把亲人当作亲人,不仅仅把孩子当作孩子。
"五、动词用作名词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2、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六、动词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1、外连横而斗诸侯2、中军置酒饮归客3、生死而肉骨4、惊天动地七、动词为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
如: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死国:为国事而死八、动词活用作状语动词在谓语前,修饰或者限制谓语。
儿惧,啼告母九、形容词用作名词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
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
1、晓看红湿处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3、常在于险远。
十、形容词用作动词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
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十一、形容词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2、富国强兵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十二、形容词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
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2、予怪而问之3、渔人甚异之十三、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
如:六王毕,四海一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十四、数词用作形容词1、余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2、二三其德十五、数词用作名词其一犬坐于前一,一只狼(名词)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句式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句式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介宾结构后置详述:(1)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a 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b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
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 "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
"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