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贸易教程作业题参考答案

国际贸易教程作业题参考答案

国际贸易教程作业题参考答案(仅供参考)第一单元四、简答题:1、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别,即便一国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劳动生产率的绝对优势,只要不同商品生产的绝对优势的程度不同,就可能开展贸易。

他把这一生产特征概括为“比较成本”或“比较优势”,可以用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生产成本或者机会成本来确定。

基于此,李嘉图认为,只要各国具有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别,就会产生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具体形式是,每个国家都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贸易互利的首要体现就是节约劳动时间。

2、什么是“里昂惕夫之谜”?根据H-O理论,美国的出口应该以资本密集型商品为主,而不是劳动密集型商品。

但里昂惕夫通过数据得出结论,美国参加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生产的专业化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资本密集型生产的专业化基础上。

但是美国却是世界上资本相对富裕的国家。

可见,美国的贸易结构H-O理论的预测完全相反。

这就是著名的“里昂惕夫悖论”,即“里昂惕夫之谜”。

五、论述题:试论21世纪以来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点。

进入21世纪后,世界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相对平衡的发展时期,国际贸易也稳定快速发展,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①国际贸易走向高级化,具体趋势体现在:传统初级产品比重下降,工业制成品比重持续上升;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高速增长,其中,办公和通讯设备成为出口增长最快的部门;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服务业贸易的比重不断增加。

②国际直接投资越来越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推动力。

与国际直接投资超过贸易的增长相适应,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实行在规模的行业内平均分工和内部贸易,大大扩大了国际贸易。

③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成为贸易的主流。

这大大简化了贸易的中间环节,降低了贸易的成本,提高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而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

④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贸易保护手段不断翻新。

如发达国家依然通过高关税和配额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服装等的出口;发达国家运用高技术标准的绿色壁垒大行其道;某些发达国家加大了对外国商品反倾销的力度,以限制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进口。

第二单元四、简答题:1、波特的钻石模型包括哪些要素?要素禀赋;国内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以及公司的策略;结构和竞争。

2、什么是行业内贸易,行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有哪些?行业内贸易指的是一国同时进口和出口同一产品目录中的商品。

其产生原因除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相互倾销、规模经济导致的双向贸易、要素禀赋决定了垂直差别产品的双向贸易外,还有如下因素:需求差异;同质产品之间也可能进行行业内贸易,第一种解释是运输成本和地理位置,第二种解释是间歇性贸易,第三种解释是针对转口贸易或复出口贸易,第四种解释是自由贸易区的影响。

五、论述题:试分析企业群落从哪些方面加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群落指经营同一产业、在业务上有密切关联的一群公司和相关机构集聚在一个较小的地理范围内。

企业群落是国际竞争优势产业的一个共同特征。

企业群落作为新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从四个方面加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①外部经济效应。

集聚区内企业数量众多,它们彼此实行高度的分工协作,生产率极高,从而整个产业集聚区获得一种外部规模经济。

②空间交易成本的节约。

空间交易成本包括运输成本、信息成本、寻找成本以及合约的谈判成本与执行成本。

企业群落中的企业容易建立信誉机制和相互依赖关系,从而大大减少了机会主义行为。

区内拥有专业化的人才库,还能够吸引最优秀的人来工作,减少了在雇佣人才方面的交易成本。

区内有大量的专业信息,减少了企业的信息成本。

重要投入品大多可以从区内其他企业就近获得,节省了运输成本和库存成本。

这种安排相对于刚性化与缺乏弹性的垂直一体化安排,更有效率。

③学习与创新效应。

企业群集是培养企业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温床。

企业彼此接近,会受到竞争的隐形压力,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

企业通过参观访问能够较快地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术。

此外,企业群集也刺激了企业家才能的培育和新企业的不断诞生。

④品牌与广告效应。

企业群落的影响力扩大,会在消费者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有时这种形象会涉及到一些相关互补性产品上,由此产生一个个优势产业群。

\第三单元四、简答题:1、什么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它包括哪些内容?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一国以维护国家安全或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护产品质量为由,采取一些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技术措施,对其他国家商品自由进入该国设置障碍。

主要内容有:技术标准和法规;合格评定程序;包装和标签要求;产品检疫、检验制度;绿色技术壁垒。

2、《补贴和反补贴协议》中规定,不可起诉的补贴主要包括哪些?对所有企业都适用、不是专门向某些特定企业提供的补贴;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对所有企业都适用的补贴;为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而向某些特定企业提供的补贴;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补贴;严格限制在短期内实施并逐步取消的补贴;在执行前一个月已经通报补贴与反补贴委员会和各成员方并未得到任何反对意见的补贴;政府按商业惯例提供的产权资本、贷款、贷款担保、供应或购买商品或服务。

五、论述题:试述倾销与反倾销。

倾销:一般来说,倾销指出口国以比国内更低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销售,是国际贸易中的价格歧视。

倾销可分为持续性倾销和间歇性倾销;间歇性倾销又分为掠夺性倾销和偶发性倾销。

倾销经常被企业用来作为争夺国外市场的手段,这时倾销变成了一种不公平不正常的竞争,为此,关贸总协定以及目前的WTO在努力降低各国关税壁垒的同时,却允许各国对倾销征收关税,以消除国际贸易中的不公平。

反倾销:倾销成立是进口国政府实行反倾销的必要条件,但不充分。

据WTO规定,实施反倾销必须满足三个条件:①倾销成立;②国内产业受到损害;③倾销与损害有因果关系。

当进口国认为外国企业有倾销行为时可以发起调查。

如果调查结果表明倾销存在、产业受损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并确定了倾销幅度,进口国政府就可以实施反倾销措施。

一般是征收反倾销税,以抵消出口国厂商不合理的价格优势,但征收额不可大于倾销幅度。

第四单元四、简答题:1、传统的贸易理论的哪些?幼稚产业保护论;贸易条件改善论;减少总失业;增加特定行业就业;抵消外国倾销;抵消外国补贴;国家安全论;改善贸易余额。

2、战略性贸易政策保护理论主要有哪几个模型组成?攫取外国垄断利润;实现规模经济以增加出口;促进研发以扩大出口;双寡头垄断的出口补贴。

五、论述题:试论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的主要内容。

幼稚产业论是最早、最重要的贸易保护理论,可以追溯到到18世纪的经济学家汉密尔顿,真正全面发展这一理论的是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

李斯特提出通过禁止进口和征收高关税的办法对德国的新兴工业进行保护。

其基本理念就是:当处于幼稚阶段的国内产业无法与成熟的国外产业相竞争时,可以通过征收进口关税实施保护,给国内产业足够的时间成长,直到具有和国外产业同样的竞争力之后,就可以取消保护。

即便在当代,幼稚产业保护论依然是贸易保护的重要理论,其依据与行业或企业生产中存在的规模经济有关。

该理论认为,如果后来的国家通过进口限制,对其幼稚产业进行一段时间的保护,直到单位成本降低到能够出口的水平,世界市场将增加一个新的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者。

并不是所有的产业保护都符合或适用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关键在于,不是每一个声称是幼稚产业的都能够实现规模经济,如果不加以分辨地保护,保护国有可能长期保护一个高成本产业和低效率的资源利用而付出代价。

保护幼稚产业的再一个问题是采取什么样的保护措施。

就同时实现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这一目标来说,向幼稚产业发放补贴的保护方式优于关税。

第五单元四、简答题:1、什么是进口替代战略?它有哪些缺陷?进口替代战略以称向内看战略,试图通过保护处于比较劣势的国内产业实现工业化和经济增长。

具体而言,指一国广泛运用贸易壁垒保护国内产业免受进口竞争,用本国的商品生产替代进口。

其缺陷有:由于受到保护,国内工业没有来自国外的竞争压力,往往缺乏提高效率的动力;很多发展中国家国内市场狭小,产业发展难已形成规模经济,也就难已形成与发达国家相抗衡的竞争力;国内资源有限加上市场封闭,难已形成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国内生产。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贸政策是如何变化和调整的?出口鼓励政策的变化调整:出口鼓励政策的强度逐渐减缓;出口政策逐渐转向了依靠市场机制;出口政策的调整体现出阶段性特征。

进口保护政策的调整:削减进口关税;非关税壁垒的调整;进口权的放松。

五、论述题:试述出口导向战略。

由于进口替代战略无法使经济得到持续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起,拉美、南欧和东亚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而实施出口导向战略。

出口导向战略又称向外看战略,是通过制成品出口推动工业化和经济增长。

强调打破价格扭曲,促进资源配置,参与国际贸易,按照比较优势安排、鼓励生产。

其优点在于能够避免国内市场狭小的缺点,有可能发挥规模经济优势,而且由于进口限制低,国内企业面临来自国外的竞争压力,不得不努力提高效率。

出口导向战略下的贸易政策以鼓励出口政策为主,出口补贴是最常运用的政策手段。

此外,不少国家实行有利于出口的汇率。

还有的国家将贸易保护措施和一定程度的贸易自由化相结合,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的技术设备,推动面向出口的工业的发展。

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具有阶段性特点,从初级向高级发展。

20世纪70年代出口导向战略在不少国家取得成功,加速了这些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促进了他们的经济增长。

当然,出口导向战略也存在缺点。

首先,出口替代工业主要面向国际市场,形成了对国外市场、技术和资金的严重依赖;其次,出口替代部门迅速发展的同时,面向国内市场的中小型工业和农业部门发展相对缓慢,导致发展不均衡;最后,和发达国家经济自由竞争发展起来的工业相比,依靠政府扶持发展起来的出口工业具有先天不足,存在不少结构性问题,有可能在经济条件恶化时出现问题甚至爆发危机。

第六单元四、简答题:1、区域自由贸易和经济合作类型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类型主要有特惠贸易协定、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和经济同盟。

特惠贸易协定是最松散的区域合作形式,参加协定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要低于非成员国进行贸易时的壁垒;当合作更进一步发展到成员国之间解除彼此所有的贸易壁垒,同时保留各自对非成员国的贸易壁垒,则成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的合作又比自由贸易区更为紧密,不仅成员国之间解除了所有的贸易壁垒,还协调彼此的贸易政策,对外建立统一的贸易壁垒;共同市场又进一步,成员国不仅实现了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动,还实现了彼此之间资本和劳动的自由流动;经济同盟是非常高级的合作形式,除了上述所有合作内容外,成员国之间协调甚至统一货币和财政政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