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



人类发展的历史和现实, 反复证明了人类文明与 人类环境的辩证关系。 以开发廉价化石能源和工业技 术装备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只有 !"" 多年的历史, 给 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的增长, 但同时也给 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工业文明 是否可以持续下去? 人类在遭遇一次又一次惊心动魄 的生态灾难之后, 终于清醒地意识到物质文明的每一 次进步都是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的。#$%! 年, 美国 生物学家卡逊女士在《 寂静的春天》 一书里提醒世人: “ 化学工业正在将地球变成一个化学品毒性实验室, 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都正在成为毒性测试的实 验品。 ” 她用纤弱而坚定的声音告诫世人: 人类一方面 在创造高度文明,另一方面又在毁灭自己的文明, 环 境问题如不解决, 人类将“ 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 。 严峻的环境问题迫使人们认真反思, 开始把环境 问题与人口、 经济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 探索一条人 类繁荣昌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年 % 月, 联合国
求是
科教天地
!"#$%"
!""#$%&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
!
高德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今天, 世界范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已成为政治 家、 科学家到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 因为它 关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关乎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然 而, 何谓可持续发展?为什么今天可持续发展成为全 人类的共识? 可持续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 目标关系如何?这一系列问题, 迫切需要我们作出严 肃的思考和回答,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忧患意识、 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
责任编辑:王兆斌
#""& 年 ’ 月 & 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
立 %" 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 “ 促进人和 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 作和生活” , “ 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 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要走 “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 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 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 明发展道路” 。 胡锦涛同志在 #""$ 年中央人口资源环 境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
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大会, 通过了著名的《 人 类环境宣言》 ,标志着人类开始正视环境问题。 #$’& 年 ! 月,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 我们共同的未 来》 中提出了“ 可持续发展” 的概念, 并首次给出定义: “ 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满足当代的需求而不 损害后代满足他们需求的能力” 。

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形成了“ 天人合一” 的朴素 哲学思想, 提出人类要效法自然法则, 以平等的态度 对待自然万物的观点。庄子《 齐物论》 说“ 天地与我并 生, 万物与我为一” , 认为世间万物是一体的, 人是自
)"
求是
!""#$%&
科教天地
!"#$%"
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可持续发展通过逆转人类生态与自然生态的退化 趋势, 恢复人和自然的生态关系, 重新调节社会的生产 关系、 生活方式、 生态观念和生态秩序, 促进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 人际和代际之间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运行的 是一条从对立型、 征服型、 污染型、 破坏型向和睦型、 协 调型、 恢复型、 建设型演变的生态轨迹, 贯穿的是能量 转化、 物质循环、 信息控制和生态平衡的生态规律。如 果从维系人与自然的共生、 自生和再生的活力出发, 从 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以及人际和代际之间的公平性、 共 同性和持续性的原则出发,从社会的和谐共生和全面 发展出发, 从文明的延续、 文明的转型和价值重铸的角 度来认识, 生态文明最终将超越工业文明。 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 是生态建设 所追求的目标。生态文明的“ 生态” , 不仅包括有机生 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还包括有机生命之 间、 有机生命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协调关系, 是一个相 互依赖、 相互促进、 共同进步的有机整体。 生态文明反 对人类的绝对中心论,强调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 致 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不仅用整 体、 协调、 循环、 再生的生态文明来调节人与人、 人与 社会之间的关系, 而且也用生态文明来调节人与自然 之间的道德关系, 调节人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可见, 可 持续发展是在更高层次上对“ 以人为本” 的一种肯定。 虽然可持续发展的着眼点在于保护自然, 但最终所关 怀的还是人的生存与发展, 不仅仅关怀人类现实的利 益和发展, 更关怀人类未来的利益和发展, 最终目的 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作为一个处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期, 因而我们党把发 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但是, 中国的发展面临 着人口包袱沉重、 自然资源不足、 生态系统破坏、 环境 质量下降等相当严峻的挑战。 “ 风沙紧逼北京” 、 “ 平沙 莽莽黄入天” 的景象, 曾引起全国乃至世界的关注, 给 我们以警示。 有人认为,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坚持生态文明会 影响物质文明建设, 会影响我国竞争力, 尤其是在西 部地区, 还未解决好温饱问题, 应“ 先开发、 再保护” 。 实际上, 最终能真正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
#$$! 年 % 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
发展大会,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推向行动, 制 定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 《 , 提 !# 世纪议程》 出了人类社会发展和改善环境所要达到的目标。 可持 续发展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 达成共识。联合国诸多 环境公约相继生效, 各国政府将可持续发展纳入本国 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 年, 联合国在约翰内斯堡 举行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 审视国际社会在实现 可持续发展方面作出的努力,要求各国采取具体步 骤, 并更好地执行《 的量化指标。 !# 世纪议程》 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 是人类认识地球和自 然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是对人类发展经验教训的反 思。从斯德哥尔摩到约翰内斯堡, 可持续发展从概念 到行动整整走了 (" 年,这是人类理性又一次觉醒和 复苏的 (" 年, 是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 (" 年。
!""#$%&
目标, 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从八 届全国人大会议到十届全国人大会议, 我国以最高法 律形式将可持续发展列为国家基本发展战略。 我们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绝不是只 要求经济发展, 而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在经 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和 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 发展, 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 中国的环 境质量没有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而相应严重恶化, 局 部环境质量还有所改善, 这是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道 路所取得的必然成果。 可持续发展是社会、 经济、 人口、 资源和环境的协 调发展, 关乎人类的前途和命运。为了我们的子孙后 代, 为了人类的未来, 我们必须以人为本, 以人与自然 和谐为主线, 以发展经济为核心, 以提高人民群众生 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技术和体制创新为突破口, 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最终实现经济和生态共同进 步的可持续发展。
然万物的一部分。 朱熹提出了“ 天人一理” 、 “ 天地万物 一体” 的生态伦理观点, 将儒家伦理观从人际之间向 人与自然之间拓展, 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作为 人的最高目的。 尽管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实践由来已久, 但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理念在广大范围内被接受是 在最近的 !" 年。 生态学最先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并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 对“ 可持续发 展” 的孕育和产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态学突破 了原来的界限, 把人及其活动纳入生态系统之中。从 此, 人不再被视为独立于生态系统之外的因素, 而是 生态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现代生态学为可持续 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从系统观点看,可持续发展的对象是由经济、 人 口、 资源、 环境所组成的复杂的人类生态系统。这个系 统包括了不同的亚系统, 在各亚系统内部、 亚系统之 间, 进行着不停顿的能量转化、 物质循环和信息控制, 从而使系统的各部分处于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之中, 保持着系统的平衡。 由于能量的投入与转化, 可持续发 展的复合生态系统得以生存和发展; 由于物质在系统 内外的循环, 生态系统得以活化和再生; 由于信息的传 递和控制, 生态系统得以有序的建立和延续。 按照能量 转化、 物质循环、 信息控制和生态平衡的客观规律, 人 类能够合理调控“ 生态—经济—社会” 复合系统, 从而 维护系统的稳定性, 实现整个系统的良性循环。 可持续发展结束了长期以来把发展经济和保护 生态对立起来的错误观念,明确指出它们是相互联 系、 互为因果的, 要科学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 济、 社会、 生态三大效益的统一。 人的经济活动要在经 济系统中进行, 同时存在于生态系统的运行中, 既要 受经济规律的制约, 也要受生态规律的制约。环境与 经济之间进行着两种相互交替的生产过程, 即由环境 支撑的经济生产过程和环境本身的再生产过程。 所以 说, 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 产力, 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 上接第 !" 页) 特点:一是改变了过
!!!!!!!!!!!!!!!!!!!!!!!!!!!!!!!!!!!!!!!!!!!!!!
好几项老百姓的建议,老百姓也把 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政绩观, 把履 去由党组织直接提名候选人的做 法, 并且变等额选举为差额选举; 二 是改变了以往通过上级党组织 “ 定 人” 为群众“ 选人” 的做法, 变少数人 在少数人中选人为多数人在多数人 中选人;三是改变了过去由党员代 表选举产生乡镇党委,再由党委委 员选举产生乡党委书记的做法, 扩 大了党内民主。 同时, “ 公推竞选” 还 实现了党内民主和党外民主的有机 结合, 让人大代表、 群众代表参与乡 镇党委书记人选的评判,有利于从 整体上推进基层民主进程,为发展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打下了新的 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群众自己选出来的干部,最容 易受到群众的拥护。在曹集乡政府 所 在 地 , 一 位 !" 多 岁 正 在 卖 小 百 货的农民告诉记者,老百姓推选出 来的官,他们能够虚心、诚恳地听 取老百姓的意见,新书记已采纳了 他们当作自家人,有什么问题都愿 意向他们反映。不仅如此, “ 公推 竞选”的干部还要进行演说答辩, 向老百姓做出必要的承诺,接受群 众质询和监督,在对上负责和对下 负责的关系上处理得比较好。一般 来讲,他们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 也与一些指派干部大不相同。老百 姓支持自己推选出来的干部,这是 理所当然的。 在江苏省宿豫县, “ 公推竞选” 已经成为一种用人和求职导向。过 去干部谋求升官, 往往是托关系, 找 门子, 现在实行“ 公推竞选” , 在群众 面前, 干部自己要凭真本事上。 这样 就要求干部增强自身素养,与群众 打成一片, 树立干实事、 凭实绩的工 作作风。“ 公推竞选” 让他们进一步 明白了自己的权力来自谁,懂得了 该如何运用手中的权力,强化了竞 争意识和宗旨意识,有利于领导干 行职责和接受监督更好地结合起 来。 除此以外, “ 公推竞选” 上来的干 部, 责任感和危机感强, 用他们自己 的话说就是: “ 如果干不好被群众赶 下了台, 那可是既对不起组织, 又丢 人现眼。” 同时, “ 公推竞选”也拓宽了 选人视野,破除了论资排辈的旧观 念,形成了一种有利于优秀年轻干 部脱颖而出的良好选用人机制,有 效地解决了干部 “ 能上能下”的问 题。它是真正有能力、有才学的优 秀领导干部加速成长的 “ 跳板” , 是 “ 能者上”的 “ 快速通道” 。通 过 “ 公推竞选”也培养锻炼和储备 了一批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优秀 年轻干部,为以后的干部选拔任用 奠定了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