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商场现代化》2008年3月(上旬刊)总第532期家族企业在目前全球经济中所起的作用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美国的杜邦,日本的松下,泰国的正大,中国的老干妈等等这些享誉全球的家族企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全球的经济发展。
如:“美国家族企业创造了美国人才市场78%的就业机会,雇用了劳动力市场上60%的就业者,创造的财富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0%,其他一些国家比例更高”。
我国家族企业由于历史的局限,发展较为迟缓。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联产承包家庭经营体制的逐步推广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发育,资本、技术、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进入市场,可以自由流动和组合,建立在雇佣关系基础上的家族企业才蓬勃发展起来,并在经济和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以深圳市为例:“2000年、2001年、2002年,深圳市常住人口(数据来源是抽样调查,范围包括户籍人口和在深圳居住超过一年的外来人口)数量分别是432.94万、468.76万和504.25万,扣除当年户籍人口数量,外来人口分别是308.02万、336.72万和364.80万”②。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家族企业,将会有多少人失业,将会产生多少新的社会问题。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家族企业的问题。
家族企业,是以血缘关系为基本纽带,以追求家族利益为首要目标,以实际控制权为基本手段,以亲情为首要原则,以企业为组织形式的经济组织。
长期以来,人们对家族企业存在偏见,认为其经营是一种“剥削”人的行为。
尤其是在“三中”全会以前的一段时期,家族企业作为私有制所固有的企业组织形式,不断地受到批判、打击。
那段时期,家族企业完全销声匿迹。
改革开放后,实行市场经济,家族企业才慢慢发展起来,到今天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中占有很大份额。
然而家族企业虽然发展快,却在管理上存在很多问题:一是产权问题。
从其发展来看,国内家族企业经历了模糊产权到清晰产权的过程。
产权模糊在我国家族企业发展初期几乎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首先,家族成员内部产权界定不清,家族企业创立之初,企业发展需要资金和人力,吸收家族成员进入企业是大多数家族企业共同的做法。
但很少有企业在创立之初对家族成员之间的产权进行界定,从而埋下了日后家族成员间产权纠纷的隐患。
其次,家族企业与外界产权关系不清,这是由特定时期的经济政治背景造成的,其为获得各种政策支持,同时为了避免在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可能遇到的歧视性待遇,他们纷纷披上国有或集体企业的外衣,但随着对非公有经济政策的放开,企业迅速膨胀,最终导致了大量的产权纠纷。
创业者之间因为经济利益的矛盾,对企业控制权的争夺,企业的战略决策意见不合,产生了明晰产权的强烈欲望,从而明晰产权的纷争往往导致“分家”的结果,使企业付出巨大的成本,甚至倒闭。
二是二次创业。
家族企业创业之初,往往是由创业者凭着胆子大,善打政策“擦边球”和利用政策的漏洞,依靠一两种适销对路的产品迅速打开市场,获得了企业发展的第一桶金,经过多年的发展,原来的产品无论是在质量还是功能上都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这时,企业面临着二次创业的压力,以培养新的利润增长点,很多家族企业在不完全放弃原有产业的情况下,开始向其它产业或产品进军,实行多元化经营战略,由于管理上的经验不足和对多元化战略的实施不彻底,导致有的企业的衰节和死亡。
三是家族企业家的管理素质问题。
家族企业问题经营管理的好坏,与经营管理者的素质有极大的关系。
家族企业家们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大多是农民或者个体户出身,取得“成功”的家族企业家们对市场发展和自身实力往往过分乐观,由于主要领导大权独揽,往往盲目相信自己的判断,决策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和模糊性,缺乏用科学方法判断的能力。
而全凭经营管理者的自我感觉,是一种典型的传统粗放型经营管理方式。
由于组织机构变得越来越复杂,家族成员对企业的投资数额巨大,无法估计转换成本会造成巨大的损失,甚至会威胁到企业的生存。
同时,由于文化素质的限制,有些家族企业经营者往往带有投机心理,总是极力寻找市场中可以获取暴利的机会,而不是扎扎实实地创实绩,表现得急功近利,经营行为浮躁。
从而导致企业垮台。
四是家族企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问题,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经营权交由专门的管理专家进行管理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国外已有许多家族企业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获得可持续发展,成为百年老店的例证。
但是,国内家族企业对这一块却是很难转变观念。
无法引进优秀的管理人才,即使引进也不敢放权,更不敢给以很好的激励机制,从而使企业的发展停滞不前甚至破产。
五是产业传承问题,由于父辈企业家在企业的继承人选择上重亲缘而忽视能力的因素,从而导致企业发展滞后。
等等这些都是影响家族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首先要解决家族企业产权模糊问题,主要的方法是建立股份制,股份化最大的优点就是产权明晰,谁在企业中拥有多少所有权由股份确定,股份的多少也决定了合伙人在企业中的权力、利益,以及承担的风险。
因而家族企业要做大做好,必须超越单人业主制和合伙制,走向股份制。
或者分而治之,把企业划分为几大领域,每个人负责一块,单独核算。
例如希望集团就是一个成功的典型例子。
“日本研究企业的‘分家理论’的人士认为:当企业发展到一个顶峰必然要走下坡路,要保持其持久增长,必须要裂变成几个分支,寻找新的增长点。
家族企业要在不断裂变中保持旺盛的活力,关键是如何平稳‘分家’,明晰产权,搞不好四分五裂,搞好了群雄并起”。
其次解决好多元化经营战略,多元化经营是一把双刃剑,弄得好,可以分浅析我国家族企业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思考任登鸿 贵州大学动物科学院[摘 要] 我国家族企业对经济的贡献不可小视,经过多年的发展,积淀了许多有借鉴意义的经营管理经验。
像忠福集团等很多家族企业的消没,说明很有探讨价值。
本文就如何实现家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家族企业的管理上有哪些问题制约其可持续发展,从产权、股份的划分、企业传承等方面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 家族企业 产权 股份制 多元化 职业经理人 传承93《商场现代化》2008年3月(上旬刊)总第532期散企业的经营风险,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弄得不好,往往会事与愿违。
要实施好多元化必须要做到企业竞争状态的准确定位,明确企业生命周期,优势产品优先,创建经济型组织,建立战略发展思维,重视培训,整合优势资源,科学选才,大胆放权,增强技术合力,完善信息系统。
同时,在选择多元化经营战略时,要注意选择相关多元化,这样容易达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目的。
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
第三,解决好家族企业的管理人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者应该清醒地意识到:真正凸现于经济舞台中心的是那些有专业管理、长远战略、核心能力,产品质量和服务优秀的企业,其管理者都具备现代企业的管理知识和技能。
因此,家族企业经营管理者要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加强对企业中层管理者的培训力度,创造出新型的现代企业文化。
同时引进外脑,依托有实力的咨询机构或聘请素质高、能力高的经营管理人才进入企业工作。
从而弥补家族企业经营者文化程度不高的不足,对企业的平稳、健康发展起到有利作用。
另外还可以引入职业经理人,在西方发达国家,职业经理人制度普遍被家族企业所接受。
在我国,职业经理人在逐渐兴起,值得家族企业家尝试。
职业经理人用得好与差,与家族企业主的个人修为与用人原则有关,例如在温州有个流传甚广的故事:一位年薪20万元的职业经理人,却做不了开支200元的主,原因是老板的妻子把持着公司的财务审批权,在这种尴尬状态下,职业经理人对家族企业始终难有归属感和主人翁精神,不信任也会导致职业经理人在感情上对家族企业的疏远,从而不利于家族企业聘请职业经理人来为自己工作。
要解决好这个问题,管理学上有一句话叫“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家族企业应该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对那些能力强而品德差的职业经理人不用,而品德好而能力差一点的备用,对能力好品德又好的人重用,选定了适合本企业的人才,要信任他,放手让他去干。
方太集团总经理茅忠群始终认为:对于管理者来说,信任就是一种控制,甚至是最好的控制。
充分的信任和放权,会给管理者发展的空间,这样管理者很容易和企业产生一种心理契约,从而产生一种自律行为,自律是最好的控制。
同时,家族企业家还应该端正对职业经理人的心态,在国内,家族企业家不尊重职员的现象不在少数,他们认为再高级的职业经理人不过是打工一族。
其实,职业经理人的工作绝不仅仅是为了物质待遇,更多的是为了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尊重仅仅是最基本的条件,不少外资企业都宣扬“尊重人,关心人”的企业理念,正是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让许多俊杰之士向往不已。
尊重个人是善待人力资源的前提,尊重公司里的每一个人,用好一切有能力的人,企业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卡耐基顾问公司行政总裁莱文总结说:“人们往往在感受到被关心时才会感到自信,并希望这种关心不能用金钱或其他无形的东西来表示,只有职业经理人感到你在关心他们,他们才会追随你,为你卖命苦干”。
因此,经理人的忠诚是老板用“心”换来的,只有老板用心,经理人才会安心。
这也是国内家族企业比较缺少的东西。
因此,随着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引入职业经理人帮助企业家打理事务也成必然趋势,因此家族企业家应该主动地做好迎接职业经理人的准备,包括端正对他们的态度,建立一整套约束机制,使职业经理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第四,解决好激励和约束机制问题,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经营权交由专门的管理专家进行管理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企业能否成功,能否长久地发展,归根结底是人才问题。
董事会和高层管理人员应适当引进家族成员以外的优秀人才,家族与外部管理人之间建立起委托代理关系。
由此也就引发了现代企业制度所产生的职业经理人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所有者和经营者信息不对称,以及委托代理成本高等问题。
因此,如何构建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契约关系,建立有效激励及约束机制,以促使代理人的行为选择能使委托人的利益得到保证,是家族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之后必须解决的问题。
要降低代理成本,就需要形成对经营者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这需要应用人力资本理论,著名经济学家魏杰说:“企业治理结构的内容已从界定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相互关系,转向界定货币资本与人力资本的相互关系”。
“人力资本则主要是指两种人,一种人叫技术创新者,另外一种人叫职业经理人。
也有人把职业经理人叫企业家,企业家只不过是职业经理人的优秀者而已。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者和职业经理人这两种人已作为人力资本而存在。
”。
因此,对职业经理人--人力资本的激励与约束可以采取如下方式:一是对人力资本的经济利益激励。
二是对人力资本的权利与地位激励。
提高人力资本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地位,增大人力资本在经营活动中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