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城市化的特点及对策摘要:城市化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郑州正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化不仅受到学术界而且也受到政府的广泛关注。
如何更好应对我国新时期的机遇和挑战,尽快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稳步推进城市化进程,提升城市品位,把郑州建成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郑州城市化;特点;对策Abstract: Urbaniz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one of the key words in today's society, Zhengzhou is in a period of rapid urbanization, urbanization not only by academia but also by the widespread concern of the Government. How to better respond to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new era in China, to adapt to the tre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steadily promote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improve urban quality, Zhengzhou into a state of regional central cities, is a matter of concern.Keywords: Zhengzhou urbaniz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ountermeasures引言美国的弗里德曼将城市化过程区分为城市化I和城市化II[1]。
提出城市化Ⅰ是人口及非农活动在不同规模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和非城市景观转化为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城市化Ⅱ是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在农村地域扩散的过程。
作为物化了的实体性过程的城市化Ⅰ是有限的,而作为抽象的精神过程的城市化Ⅱ则是无限的。
由此可见,从实现方式上来讲,是以内向式集聚为主外向式推延为辅的综合作用的过程。
也就是说,城市化进程虽然需要政府规划、指导和推动,但更多的是通过人们趋利、求新的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生活方式,由“看不见的手”自然推动的过程。
1 城市化的内涵城市化是一个多维的历史发展过程,衡量城市化发展水平也是应该是由多个方面的要素组成指标体系,但对于我国目前还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多数的社会,实现由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的转变是今后城市化的主要形式,当前城市化的内涵关键包涵以下几个方面:人口的城市化:农民人口向城镇的聚集,这是当前我国衡量城镇化的唯一指标;地域城市化,在地域空间上,农村地域逐渐转变为以城市型地域的过程。
经济活动城市化:人们主要从事非农行业,二三产业相对发达、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的效益突出;生活方式城市化:随着社会身份、职业、社会角色的变化,人们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道德意识、综合素质等方面进步与改善的过程。
相对人口、地域、经济活动等城市化含义,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对社会的影响更为深刻。
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系统、全面的转换过程。
城市化的推进,决不仅仅是人们户籍身份的变化、城镇人口的增长、城市空间面积的扩大,而是涉及经济增长方式、社会治理方式以及人们生活生存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等的全面变化。
2 郑州城市化特点以下主要从郑州城市化的进程和过程的特点方面来体现郑州城市化的特点。
2.1郑州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人口不断增长。
城市化首先表现为城市人口的增长。
从1949年到2009年,我市市区非农业人口从22.08万人增加到312万人,增长了14倍。
城市对人口的巨大吸纳能力的必然原因,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引致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同时,经济上的快速发展,既加快了整个地区城市化的进程,又大大强化了大城市的影响和辐射力,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城市非农业人口比重不断增加。
1949年,我市城市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有10.6%。
至改革前,城市化水平(目前,关于城市化水平的计算,常见的有两种方法,即城镇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和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本文采用的是后一种)一直在10--20%之间徘徊。
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促进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化进程迎来了持续、稳定发展的新时期。
到2009年末,市区非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42%。
导致这种趋势的直接原因有三:一是改革开放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村的经济活力。
农村经济成倍增长,作为地区性生产、贸易、服务集聚地的镇逐渐城市化;二是行政体制改革,特别是在实现市管县的行政管理体制以后,城市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三是20多年来,“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政策,推动了中小城市超常规发展。
城市区域不断扩张。
建国以来,郑州市区区域扩张得十分迅速。
据统计,1983年郑州市区建成区面积是67.8平方公里,至2009年,由于自身规模扩大,城市市区建成区面积已达328平方公里。
近20多年来,城市周围的若干县区均已建设诸多城市新区,以郑州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带)逐渐形成、壮大。
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城市自身大规模扩张,并向周围地区产生强大辐射,开始形成以郑州市为中心、多层次、功能互补的城市群。
城市自身向更高层次发展。
城市自身实现向更高层次发展是城市化最本质的内涵。
伴随着人口向城市区域集中,以及城市区域的扩大,国民经济中的各种生产要素组合而成的生产函数向更高层次变革。
城市化引起的这种变革突出表现在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城市第一经济效率即城市人均生产总值的不断增长等方面。
首先,城市的综合实力迅速增强。
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综合实力的增强,生产总值(GDP)持续保持高幅度增长。
2009年,全年郑州生产总值突破千亿,达到3300.4亿元。
在1998—2009年期间,郑州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3%;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01.9亿元,年均增长18.7%;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801.6亿元,年均增长10.9%;其次,城市巨大的聚集效益,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城市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第三产业得到了充分的重视。
党中央和国务院早在1992年7 月就颁发了《关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决定》。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发育,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特别是信息、金融、保险、咨询以及各种中介服务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显示了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城市特征。
目前,第三产业已成为城市产业结构的最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郑州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到了42.3%。
第三,郑州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改善。
2009年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9837元,比上年增长12.7%;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17元,增长9%;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958元,增长8.7%。
市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17元,增长9.5%;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0224元,增长8.2%。
2.2 郑州城市化过程的特点城市化步伐较慢,水平低。
无论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是就当前发展状况而言,我国城镇化水平仍然偏低[2]。
郑州市位于中国的中原地带,在历史上虽然曾有过建都史,都市建设史上的辉煌,但随着我国近代政治经济中心的北移,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沿海地区的迅猛发展,中原地区的发展逐渐相对落后起来,当然也包括城市的发展。
当东南沿海发展起来之后,1998年,国家又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并在政策、基础设施、财力、物力诸方面予以倾斜,使原本就比较落后而又占据着全国总人口近1/10的河南省显得力不从心。
虽然近年来提出中部崛起战略,但是前期的不平衡战略严重制约了郑州城市化的进程,因为城市化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城市化与工业化相脱离,城市化严重滞后。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已对孪生兄弟,二者密不可分,共生共长,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动力源,城市化是工业化的载体。
大工业的发展创造了近现代城市,而今现代城市的发展,又会反过来加速大工业的发展。
因此,理想的城市化模式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推进,二者协调发展,双向互促共进,但是,在郑州的经济发展中,工业化和城市化相脱节。
国际经验告诉我们,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的偏差系数一般为正值。
而郑州市情况却与其背道而驰。
从1978年至今,郑州的工业化一直超前于城市化,城市化的滞后,制约了现代产业的发展,影响了工业经济聚集优势的发挥和规模效应的提高,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导致了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制约着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也不利于加快传统乡村社会想现代城市社会的转型,从总体上制约着郑州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第三产业比重偏低。
城市不仅仅是第二产业的聚集地,也是第三产业的聚集地,因此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以提供“服务”为特征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应该相应加快,无论是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在城市发展层次较高的国家和地区都已占50%以上。
2009年郑州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比重为40.9%,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1.9%,这充分说明郑州市城市化水平不高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同时,也说明郑州市第三产业的发展还比较落后,既不有利于吸纳人口,也不利于城市服务能力的提高,制约着城市功能的发挥。
3 对策建议3.1建立加快郑州市城市化健康有序发展的路径结合现代城市规划的功能,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建立郑州市城市化的路径。
宏观调控的角度,努力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发展,针对郑州市的城市化较为滞后的现实,推行“正规就业”为主,“非正规就业”为辅的劳动力转移模式,以提高农民收入、促使部分富余起来的农民自然迁移到城镇生活和工作,同时鼓励走农民自主创业为主的城市化道路,并防止以农业特别是粮食产量大幅度衰减为代价的农村人口“驱赶型”城市化。
为此,首先要坚持以生态安全、社会稳定与农民生计保障功能为主的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均衡城乡医疗保键、教育文化、广播电视、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布局,协调城乡社会经济发展。
其次,在城市布局上,合理布局城市群和大中小城市,形成既能适应全球化挑战,又能服务农村、农民、农业的城镇化体系网络。
第三,坚持走空间布局“紧凑型”的城镇化道路,严格执行国家建设部提出的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城镇总建成区土地占用面积不超过国土面积的2%,大中城市的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一般不得少于1万人。
中观调控的角度,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在空间上的多极带动,提高城市化的效率和经济增长的效益,充分发挥大中小城市的作用,使其相互合理分工、相互关联、互动协调发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