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发热(七版)
发热激活物
外致热源
1.细菌 2.病毒 3.真菌 4.螺旋体 5.疟原虫
体内产物
1.抗原-抗体复合物 2.类固醇:如本胆烷醇酮 3.其他:如尿酸盐结晶、石胆酸
G+细菌
外毒素
葡萄球菌 链球菌 肺炎球菌 伤寒杆菌 淋球菌 脑膜炎球菌
G-细菌
内毒素
此外 ,G-细菌和G+细菌的全菌体
内生致热源(EP)
1.定义:产内生致热原细胞在发热激活 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 体温升高的物质称为内生致热原 (Endogenous Pyrogen,EP)。
EP
POAH
AVP a-MSH (–) lipocortin-1
调定点 上移
发热的时相及其热代谢特点
典型的发热过程分为3个时相。
42 C 调 定 点 上 移 发热调定点 调 定 点 恢 复
37C
体温正常
体温上升期
高温 体温下降期 持续期
各期的热代谢特点
表现特点
体温 上升 期
产热>散热 皮肤苍白、四肢冷厥 “鸡皮疙瘩” 恶寒 寒战
EP信号如何到达体温调节中枢?
(POAH)
EP信号进入体温调节中枢的途径
通过血脑屏障
通过终板血管器(via organum vasculosum laminae terminalis, OVLT) 通过迷走神经
EP通过OVLT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M
OVLT区
毛细血管
M
EP
POAH 神经元
Question?
1.试分析上述患儿发热的激活物和 体温升高的机制。 2.该患儿的体温变化表现出哪几个 期?各期有何临床症状? 3.假若患儿不入院治疗,体温是否 继续升高?为什么? 4.患儿的治疗措施是否正确?假如 你当班,又如何处理?
思考题
1. 何为发热?体温升高是否等于发热? 为什么? 2. 主要的外致热原有哪些?它们共同的作 用环节是什么? 3. 发热过程可分为哪三个时相?每个时相 热代谢有何特点? 4. EP引起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的机 制是什么? 5. 根据发热的病因发病学环节,对发热病 人可采取哪些治疗及护理原则?
弛张热 (remittent fever)
体温在39℃以上,
但波动幅度大
24h内温度超过2℃ 以上; 肝脓肿。
见于败血症,风湿,
间歇热 (intermittent fever )
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体温波动幅度可达数度 见于疟疾
波状热 (undulant fever )
体温逐渐升高达39℃以
发热的处理原则
治疗原发病 一般处理原则:
对于不过高的发热(<40℃)又不伴有其它 严重并发症的,可不急于解热。主要针对物 质代谢的加强和大汗脱水等情况,补充足够 的营养物质、维生素和水。
下列情况应及时解热
⑴体温过高(﹥40℃)尤其是小儿 高热者; ⑵心功能不全或心肌损害患者 ⑶妊娠妇女
解热措施
癫痫大发作, 甲亢 中暑,皮 肤鱼鳞病 下丘脑损伤 出血
产热过度
散热障碍
体温调节中枢 功能障碍
被动性体温升高
过热
概述
发热(fever)的概念
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致热原的作
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set point)上
移,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0.5℃ )。
发热和过热的区别在哪?
过热和发热的比较
IL-1由单核、巨噬细胞等产生的多肽类 物质; 给动物注射微量的IL-1(50ng/kg.w)就 可以引起典型的发热; 在内毒素引起发热的动物循环血液中有 大量的IL-1出现。
白细胞介素-6 (interleukin-6, IL-6)
IL-6是由单核、成纤维和内皮细胞等 分泌; 内毒素、病毒、IL-1、TNF、血小板生 长因子等都可诱导其产生和释放; IL-6能引起各种动物的发热反应,但 作用弱于IL-1和TNF。
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 如此反复持久;
见于布鲁菌病。
回归热(recurrent fever)
体温骤然升高至39℃
以 上,持续数天后又骤 然下降至正常水平;
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
若干天,即规律性相互 交替;
见于何杰金氏病。
不规则热 (irregular fever )
发热无规律可循;
见于结核病,肿瘤性
直肠温度≥38.3℃持续3周或3周以上且经 一周全面检查仍未找出原因者
热 型
观察患者体温升降的速度、幅度、高
温持续时间,绘制成体温曲线。 在一定时间内的体温曲线的形态称为热型。
稽留热 (continued fever)
体温持续于39℃~40℃
左右. 24h波动范围不超过 1℃ 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
Chapter 5
发
热
Fever
教学大纲
1.掌握发热、发热激活物、外致热原
内生致热原的概念;发热的病因和 基本机制。 2.熟悉发热各期的热代谢特点,发热时 机体的主要功能代谢变化。 3.了解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及处理原则。
手足口病
SARS
讲授内容
概述 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发热时机体功能代谢变化 发热的防治原则
第三脑室 视上隐窝
POAH 神经元
视神经交叉
EP
?
中枢性介质!
“调定点”上移
中枢性介质(即发热介质):能介导EP调 节体温调定点的介质,包括正调节介质和 负调节介质。
正调节介质
前列腺素E(PGE) Na+/Ca2+比值 环磷酸腺苷cAMP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CRH) 一氧化氮(NO)
机 制
交感神经兴奋,皮肤血管收缩 交感神经兴奋,竖毛肌收缩 皮肤温度 骨骼肌不自主、节律性收缩
产热=散热 高温 自觉酷热 持续期
皮肤干燥、发红
皮肤血管适当扩张,高温使 水分蒸发增加
“调定点”回复至正常,中心 产热散热 下降期 出汗、皮肤血管扩张
热限及其意义:
在发热动物的实验中发现,致热原静脉注射 引起的发热效应,在一定范围内呈量效依赖 关系,但达到一定水平后,再增加致热原剂 量,发热效应却不再增加,体温上升被限定 于一定高度(一般极少超过41℃),这种现 象被称为热限。它是机体对调节性体温升高 的自我限制,防止体温无限上升而危及生命, 是十分重要的自稳调节。
严重者可导致休克。
呼吸系统
血温升高 血 pH值 CO2
呼吸加 深加快
改善氧供 促进散热
过度 通气 呼碱
消化系统:
交感神经兴奋 副交感神经抑制 水分蒸发 食欲不振、腹胀、便秘 消化液 酶活性
(三)防御功能变化
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1.抗感染能力的改变:
一定高温能灭活对热比较敏感的微生物 发热时,免疫细胞功能加强 发热也可以降低NK细胞的活性
发热,流感。
二、发热的病因和机制
发热的发生机制比较复杂,目前有不少机 制仍未查明,但主要的和基本的环节已比 较清楚,目前认为发热主要是由于:
发热 激活物
产EP 细胞
EP
体温
体温 调定点
下丘脑体温 调节中枢
: 1、定义: 能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 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物质,称为 发热激活物。包括外致热原和某 些体内产物
体温升高: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的 0.5℃ 注:体温升高≠发热
体温升高的分类 月经前期 剧烈运动 应激 发热
概述
生理性 体温 病理性
过热
过热(hyperthermia)
由于体温调节障 碍、散热障碍或 产热增加,使得 机体不能将体温 控制在与调定点 相适应的水平而 引起的非调节性 的体温升高。
过热 发热
有致热原
调定点上移
病因 发病 机制
无致热原
调定点无变化 (体温>调定点) 体温可很高,甚至致命 物理降温
效应
防治 原则
体温可较高, 但有热限 针对致热原
• 不是独立疾病,而是发热性疾病的重 要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 • 疾病的重要信号 • 发热反应包括体温的升高,内分泌、 免疫和诸多生理功能的广泛激活、急 性期反应物的生成等 不明原因发热(FUO)或称发热待查:
肿瘤坏死因子
(tumor necrosis factor,TNF)
由巨噬、淋巴细胞等产生的肽类物质; 葡萄球菌、链球菌、内毒素都可以诱导 TNF的产生和释放; 致热活性类似于IL-1,TNF在体内和体 外都能刺激IL-1的产生。
干扰素 (interferon, IFN)
IFN是一种具有抗病毒、抗肿瘤作用的 蛋白质; 由单核和淋巴细胞产生,其中IFN-α 和γ 与发热有关; IFN的致热作用主要引起脑内PGE含量 升高。
产EP细胞
EP
发热激活物 产EP细胞主要有哪些?
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
淋巴细胞、脑胶质细胞、肿瘤细胞等。
内生致热原的种类:
白细胞介素-1 (IL-1) 白细胞介素-6 (IL-6) 肿瘤坏死因子 (TNF) 干扰素 (IFN)
白细胞介素-1 (interleukin-1,IL-1)
概 述
正常体温范围
腋下
口腔
36.0 ℃ ~37.0℃
36.3 ℃ ~37.2 ℃ 36.5 ℃ ~37.7 ℃
直肠
体温的生理性波动
• 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一般<1℃,下午> 上午,运动、进餐后体温可稍升高。 • 女性略高于男性(0.3℃),月经前及妊娠期
体温可稍升高。
• 老年人稍低于年轻人。
概述
机体代谢与功能的变化
(一)物质代谢变化
分解代谢增强! 糖:糖分解↑,糖原储备↓,糖酵解↑,乳酸↑; 脂肪:脂肪分解↑,血FFA↑,酮血症、消瘦; 蛋白:蛋白分解↑,负氮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