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应用Experience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颈动脉是反映全身动脉硬化情况的一个理想和敏感的窗口。

目前针对外周动脉斑块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很多,如MR成像技术、血管造影、超声及血管内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 等,这些方法仅能对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形态、性质进行评价,但对斑块部位的生物力学特性尚缺乏有效性。

本研究利用VVI技术对颈动脉壁及粥样硬化斑块部位进行检测,旨在了解该技术在检测颈动脉管壁及粥样硬化斑块部位运动的可行性及其特点。

资料与方法
病人资料:2006年2月至3月间在我院就诊的32例有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脑梗死患者。

男21例,女11例,年龄43~76岁,平均63.4±11.6岁,均排除心功能不全。

健康对照组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45~67岁,平均年龄56.7±9.2岁。

仪器:采用西门子公司ACUSON Sequoia 51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选择15L8高频探头(频率8~14MHz)及VVI脱机分析软件(西门子公司提供)。

方法:患者取平卧位,充分暴露颈部,头偏向检查对侧,采用15L8线阵探头自颈总动脉向颈内、颈外动脉方向进行检查,结合同步心电图,调节二维图像,分别选取2个心动周期的长轴及短轴二维图像,进行动态存储及脱机分析。

图像分析:将存储的图像导入VVI分析系统,选择收缩中期,分别对颈动脉壁长轴、短轴及粥样硬化斑块部位长轴、短轴沿二维图像的颈动脉中层及粥样硬化斑块边缘进行手工描记,观察颈动脉壁及粥样硬化斑块部位运动特点。

根据包络范围,仪器自动计算出运动速度(V)、应变(Strain)、应变率(Strain Rate)和速度达峰时间(TPK)等参数并在excel表上自动形成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采用VVI技术观察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处血管壁运动特征:1、粥
VVI技术对颈动脉壁粥样斑块运动特性的
初步研究
/ 黄品同田新桥孙海燕杨琰吕夕明赵雅萍张超金慧佩潘尹黄福光
浙江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超声科
32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颈动脉
VVI
应变和应变率、达峰时间等参数,并与正常组外周动
1、2、动脉粥

应用Experience
样斑块处运动速度、应变及应变率均低于无斑块处(图1); 2、粥样硬化斑块基底部运动速度、应变率低于斑块表面处(图2);3、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各壁存在运动不协调,粥样硬化斑块处速度达峰时间提前(图3)。

讨论
心脑血管疾病一直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病的人约有300多万,占我国每年总死亡人数的50%,而患病幸存者中75%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4%重残。

更令人担忧的是,我国很多30岁以上的成年人都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患有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脑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而95%的人对自己的心脑血管系统健康情况不清楚,90%的人对血压水平不了解,60%的人缺乏定期检查和保健。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颈动脉及腹主动脉是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理想和敏感的窗口。

目前国内外针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机制、斑块的成份及其稳定性以及脉粥样硬化防治措施等内容的相关研究很多,普遍的观点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血管的一种非炎症性、退行性和增生性的病变,是指早期动脉血管内膜受到损伤后,
血液中的脂质沉积到内膜上逐渐形成斑块,斑块硬化后形成局限性的狭窄,造成血管不同程度的管腔阻塞,影响血流通畅,导致机体相应器官缺血和功能障碍。

另一方面,易损的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主要病理基础。

目前认为易损的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的主要病理学特点是:1、具有较大的脂质核心,通常脂质核心的体积大于斑块体积的40%;2、具有较薄的纤维帽(厚度小于250μm);3、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主要是巨噬细胞和激活的T淋巴细胞);4、平滑肌细胞 (SMC) 数量和胶原含量明显减少。

另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还可能与斑块内部新生血管形成有关。

目前针对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评价方法很多,如MR多层薄层成像技术、血管造影、超声及血管内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血清学检测炎症因子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金属蛋白酶 (MMP-3) 等。

上述方法可提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学信息,明确斑块性质、纤维帽厚度、偏心指数、发生部位、狭窄程度及有关生化指标。

动脉粥样硬化是散在的、多系统的全身慢性炎症,累及血管、代谢、免疫系统,在临床上,具有相同特点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可能有不同的预后,这可能说明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还与斑块在心动周期中所受的生物力学
影响有关。

应用
Experience
根据目前研究情况,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生物力学特性的研究尚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笔者曾运用DTI 技术对腹主动脉前壁的运动速度进行检测,发现患有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疾病的患者(包括高血压、脑梗死、终末期肾病等)普遍存在腹主动脉壁运动速度减弱,该方法虽然可通过计算脉搏波传递时间推算出相对脉搏波速度从而反映动脉壁弹性,但由于该技术对二维图像要求很高,而且受时间和空间分辨力的限制,因此不能很好地应用于对颈动脉壁的检测,特别是对一些肥胖、难以配合呼吸的病人检查更加困难。

另外,由于仅是单点取样且受声束角度的限制,不能对动脉各壁进行同步检查以反映动脉壁运动的协调性,因此,DTI 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假阴性。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是西门子公司新推出的主要用于研究心肌运动的一种技术,它基于二维灰阶成像,采集原始二维像素的振幅及相位信息,无角度依赖,而且可多点取样,能准确对心肌运动进行自动追踪,得到心肌运动的速度大小与方向的动态向量图,计算应变及应变率和速度达峰时间,评价心肌运动的协调性和同步性,具有很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力,弥补了DTI 的不足。

本研究对22例正常人外周动脉进行VVI 检测发现:1、正常外周动脉壁运动协调,大动脉是一弹性腔,动脉壁的运动符合脉动流理论;2、动脉前壁应变及应变率比后壁稍大,这可能与动脉后壁的周围组织及解剖的关系限制了后壁的运动有关,同时也提示了动脉硬化斑块易在后壁发生的原因;3、动脉主干应变及应变率大于分叉处,说明分叉处动脉壁形变能力差,
易发
生动脉粥样斑块。

对32例患者的动脉粥样斑块血管进行研究发现,斑块处运动速度、应变及应变率低于无斑块处;斑块基底部应变率低于斑块表面,这可能说明硬化斑块的不同部位所承受的应变力不一致,可能是导致斑块内出血、破裂、脱落的生物力学基础。

根据Moens-Korteweg 公式,脉搏波速度与杨氏模量密切相关,是反映动脉壁硬度的重要指标,动脉壁硬化程度严重的脉搏波速度也相应较快,由此可推测,一些动脉管壁硬化不均匀或者动脉壁重构不一致或有偏心重构血管的动脉各壁的脉搏波速度可能不一致,硬化明显或偏心斑块处的脉搏波速度也会比其它部位更快,导致动脉壁在同一截面运动不协调。

目前针对脉搏波速度测量的方法很多,而测量结果反映的是一段血管各壁的平均速度,尚无法反映出局部硬化血管各壁或某一局部的脉搏波速度差异。

本研究发现运用 VVI 技术可检测出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各壁在同一截面速度达峰时间不同步,存在运动不协调,斑块处速度达峰时间提前,而这一现象恰好验证了上述的推测,即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各壁的脉搏波传递速度存在不一致性,斑块处管壁的脉搏波速度较无斑块处快的特点。

结论
VVI 技术具有很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不受声束角度限制,为研究外周大动硬化斑块形成机理及其稳定性、评价动脉壁运动的协调性方面提供了有效的新工具。

(参考文献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