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水资源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

我国水资源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

中国水资源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资源有限
中国水源短缺和水源污染问题,已成为全球最严重的地区,由于水资源短缺和过度开发及水污染问题加剧,目前城镇供水安全保障面临严峻挑战。

中国的水资源非常有限,根本无法满足十三亿人口,目前人均水资源只有二千二百立方公尺,只是世界人均水资源的四分之一。

由于水资源分布极端不均,主要集中在云南、西藏、青海等西部地方,而七大河川中的五大河流都严重受污染。

在先天不足而又后天残缺的问题下,高速城市化又需要消耗大量水资源,这为水资源带来更巨大的压力。

目前中国六百多个城市的污水处理率已达百分之四十五点七,但还有近三百个城市没有污水处理厂,绝大多数的镇没有污水处理厂,地下水污染严重;不少城市已建的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状况不佳,污水处理的监管机制亟待建立。

浪费严重
专家指出,我国现在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十分严重。

农业是水资源的浪费大户。

在我国,“土渠输水、大水漫灌”的农业灌溉方式目前仍在普遍沿用,灌溉用水一半在输水过程中就渗漏损失了,耕地自然降水利用率只有45%左右。

因为现有用水设施技术落后,目前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03立方米,日本只有6立方米;目前,我国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仅为55%左右,而发达国家平均为75%—85%。

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不讲节约、铺张浪费的现象也十分严重。

仅城市便器水箱漏水一项每年就损失上亿立方米。

专家坦言,我国多数城市水资源实际漏失率全国平均数应在30%以上。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唯一出路
水利部长汪恕诚日前再次强调,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中国水资源问题的根本出路。

由43位院士和300名专家提交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报告》认为,解决我国水的问题,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

实践证明,建设节水型社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干旱缺水问题唯一的选择。

通过建设节水型社会,使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

专家也指出,目前,随着全社会节水意识的提高和政府相关措施的落实,在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全国年用水总量正在得到控制,用水效率在不断提高,节水工作已经初见成效。

国民经济近年来以7%以上的速度增长,而全国年用水量(不含工业的重复用水量)并未出现大的变化,稳定在5500亿立方米左右。

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农业节水初见成效,工业用水实现“增产不增水”,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年均递减9%
中国面临着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和污染,人均水资源量为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由于地区间和年际间分布严重不均衡,北方和沿海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犹为突出。

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形象化的表述是:“有河皆干,有水皆污”。

造成这种现象有自然的因素,有人为的因素。

据水利部大坝安全管理中心人士介绍,中国的水坝数量世界第一,全世界12万座的各类水库中,中国就占了一半。

以淮河为例,治淮半个世纪,淮河流域建成大中小水库5300多座。

在这些大坝的控制下,河流的自然水文性质被改变,水体稀释自净能力
急剧下降。

枯水季节,整条淮河基本不流动,成了死水,不仅“五毒俱全”,而且浓度极高。

丰水季节,尤其上中游泄洪时,高浓度污染团顺流而下,形成令人难以置信的恶性污染。

实事求是地说,解决中国当下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的焦点有三个:开源、节流、治污。

这三个基本问题的解决和目前的管理体制问题关联性不大,着力渲染“一龙治水”,对中国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的解决没有益处!
下面从互相关联的三个方面加以简要的说明:
开源:众所周知,在一个国家里决定水资源总量,天然因素占了绝对的成份。

解决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在开源方面有两个思路:一是实施远距离调水,筑坝蓄水是必备条件;一个是寻求新的水源包括污水资源化、海水(苦咸水)淡化等。

积极推动污水再生利用、雨水收集利用以及海水综合利用增加了实际“可用”的水资源量,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源。

如何在尽量减少对自然的干预和扰动的条件下,增加可用的水资源量,需要政府各部门、各行业和科研院校的合作和努力。

实际上,调水并没有开发新的水源,只是对水资源存量的重新配置,这种重新配置可以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采用。

必须指出的是,远距离调水特别是跨省、市的调水成为必要时,不可能由政府哪一个部门,独自主宰,甚至简单地发一纸文件就能解决。

强势政府的存在是水资源重新配置得以实施的重要支撑,协商机制、市场调控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地区利益的博弈,相关地区政府之间的友好协作等等是水资源重新配置得以实施的重要因素。

当然,政府主管部门必要的技术性工作也是很重要的,但是,期望“一龙管水”解决水资源的配置问题并进而解决开源问题简直是异想天开!
节流:从全局上说,节约用水主要体现在三大部分:一是农业用水,一是工业用水,一是城市居民用水。

概括地说,节约用水要重点解决以下问题:即用水主体观念上的革新和重视,节约用水习惯的养成,技术进步和设备改造更新,用水价格调节作用的发挥等等。

在这些方面上,政府、企业l单位、居民必须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农业用水是中国水资源消耗最大的产业部门,农业用水的集约化、科学化,对解决中国水资源短缺意义十分重大,而这有赖于农业灌溉方式的变革和种植结构的调整。

农业灌溉方式的变革受制于农民成本收益的计算、农民的承受能力和技术革新及其推广使用;种植结构的调整受制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调整,和三农问题紧密相关。

在农村地区我国历来实行“一龙治水”,水利部门为此做了一定的努力,但是农业节水的潜力挖掘和行动实施及其所做的贡献距离解决中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要求相距甚远。

工业节水,一和国民经济布局相关——水资源缺乏地区不上高耗水项目,二和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设备改造相关——科学利用工业循环水,三和水价密切相关——超定额加价是基本手段。

这些方面和政府的决策密切相关,已经成为城市节约用水部门和相关管理部门互相配合开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居民节水,主要和城市居民的节约用水观念和习惯,和水价的高低和构成有关。

另外,从大概念上说,和城市规划、建筑物的构造、城市水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城市水处理单位的运营绩效等也很有关系。

目前,阶梯水价已经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发挥杠杆调节作用。

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得到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供水管网改造的国债资金已经陆续到位,建设部对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的控制做了明确规定和要求,城市供水企业正在积极行动,目前的主要问题是供水企业资金的筹措和落实。

必须说明的是,漏损控制也还要考虑经济核算的合理性问题,换言之,并不是漏损率越低越好。

治污:农业污染、工业污染、居民生活用水污染是中国水污染的三大主体。

污染治理既有生
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又有水源保护的意义。

在农村地区我国历来实行“一龙治水”,但农业的水污染问题依然十分严重,不仅对农村的环境造成损害,对城市水源也构成很大的威胁,只不过由于农村地域广大,大部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低下,农业用水污染问题尚未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

工业污染治理,包括城市里的工业企业和位于农村的乡镇企业污染治理。

工业废水治理的关键是革除地方保护主义。

一些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屈从于当地政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畸形发展经济的压力,对企业违法排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远不是“一龙治水”就能解决的。

城市居民生活污水处理已经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各级城市建设管理部门按照中央的部署,将城市污水处理设施作为重要的城市公用设施纳入城市规划,鼓励各种资本参和投资、建设,实行市场化运营,改革成效显著,城市污水处理率稳步提高。

目前,城市居民污水处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价格体系和监管体制,在设施建设上进一步完善污水管网的配套,加快提高处理率,在市场化改革方面进一步加以规范和提高水平。

解决中国水资源短缺和污染问题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事关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应该及时厘清和把握存在的主要问题,坚决舍弃“一怎么样就怎么样”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强化公众参和,积极寻求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政府各部门更应该立足大局,立足“三个代表”,超越门户之见,各尽所能,协同作战,扎扎实实、勤勤恳恳为国家、为人民做有益的事。

我国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加强科学性,适应社会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必须实事求是,全面统筹,避免不必要的行政管理体制改变对政府正常工作的负面影响,避免为不必要的行政管理体制改变支付昂贵的成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