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垂直交通设施
第9章 垂直交通设施
目的和要求: 1.掌握楼梯的作用、要求,了解楼梯的平面形式。 2.掌握楼梯的组成及各部分尺度要求。 3.掌握钢筋混凝土楼梯及其细部构造的一般知识。 4.了解建筑其他垂直交通设施。
9.1
概
述
作用:联系上下 层的垂直交通设
施,构成:楼梯
段、楼梯平台、
栏杆(栏板)和扶
手三部分组成(图 9.1)。
三. 斜梁的设置: 1.只设一根。 (1)设踏步板一侧,踏步板另一侧搁在楼梯间墙上 (2)布置在踏步板中间,踏步板向两侧悬挑
2.设两根斜梁 设在踏步板两侧的下部。
四.明步与暗步 1.明步:斜梁位于踏步板两侧的下部,踏步外露。 2.暗步:斜梁位于踏步板两侧的上部,踏步被斜梁包 在里面。
9.3.3预制装配式楼梯
2.平台上的净空高度: 指平台表面到上部结构最低处之间的垂直距 离,应≥2000mm。 中间平台一般设计在楼层1/2处。
当楼梯底层中间平台下设通道时,采取下列处理方 法来解决平台过道处净高不足2.0m的问题: 1.增加底层第一梯段踏步数,使第一个休息平台位置上移 (不改变楼梯坡度),这时应注意: a.保证梯段宽度和平台深度之间的关系。 b.层高较小时,检验第一、三楼梯段之间净高是否满足 梯段净高≥2.2m。 2.降低底层中间平台下地坪标高; 3.将上述两种方法综合; 4.建筑物底层楼梯采用直跑楼梯 。
(2)传力方式:踏步板→斜梁→平台梁→楼梯间墙。 (3)构件连接方式: 踏步板与斜梁间用水泥砂浆铺垫,锯齿形斜梁预 设插铁,与一字型及L形踏步板预留孔插接。 平台梁与斜梁的连接:一般用L形平台梁,采用 插铁或者预埋铁件焊接。斜梁放在平台梁挑出的翼缘 部 (4)首层楼梯基础的设置。
构件连接构造
首层楼梯基础
9.6
电梯与自动扶梯
电梯一般在多层和高层中使用,自动扶梯在人流集中 的大型公共建筑中常用。 电梯和自动扶手的安装及调试一般由生产厂家或专业 公司负责,设备安装基础和预留井道等空间的土建专业按 照厂家的要求进行。
2.墙承式楼梯 预制踏步板搁置在两侧墙上以承受荷载。 适用于两层建筑的直跑楼梯,或中间设电梯井的 三跑楼梯。
墙承式钢筋混凝土楼梯
3.悬臂楼梯 踏步板一端嵌入墙内,另一端悬挑,长度≤1.5m。 砌入墙体踏步板端部一般做成矩形。 对于具有冲击荷载或地震区不宜采用。
9.3.4 中、大型构件装配式楼梯
幼儿园在中间增设一道儿童扶手,高度≥ 600mm 。
七.楼梯井 净宽一般为100mm左右, 公共楼梯井宽度≥150mm; 楼梯井宽度≥200mm时,须设防护措;
9.3
钢筋混凝土楼梯
楼梯段和平台整体浇筑在一起的楼梯。 1.特点:模板消耗量大,工序多,湿作业多,施 工速度慢; 整体性好、刚度大、有利于抗震。 2.分类:按结构形式分:板式楼梯、梁板式楼梯。
2.坡度受面层做法的限制:光滑面层坡道≤1∶12,粗 糙面层坡道≤ 1∶6,带防滑齿坡道≤ 1∶4。
a.回车坡道宽度与坡道半径和车辆规格相关,坡度≤ 1: 10。
b.轮椅坡道宽度≥0.9m,坡道坡度、允许最大高度和水 平长度应符合下表要求。
每段坡道坡度、最大高度和水平长度 坡道坡度(高/长) 每段坡道允许高度(m) *1/8 0.35 *1/10 0.60 6.00 1/12 0.75 9.00
2.无平台梁板式楼梯:楼梯段和平台板组合成一块折板。 这时板的跨度为楼梯段的水平投影长度与平台宽度之 和。
传力方式:楼梯段→楼梯间墙
9.3.2 梁板式楼梯 一.组成:踏步板、斜梁。 钢砼梯段梁主筋沿长方向配置,钢砼踏步板的主筋 沿踏面长方向配置。 二.适用范围:荷载大、层高较大的建筑,如商场等。 二.传力过程:踏步板→斜梁→平台梁→楼梯间墙。
四.平台宽度
指扶手处平台的宽度。 1.一般情况下,平台宽度≥梯段宽度,且≥1.2m。 2.开敞式楼梯间,楼层平台与走廊连接一起,净宽 一般≥500mm(下图)。
五.楼梯的净空高度
包括梯段上净空高度和平台上净空高度( 如图) 。 1.楼梯段上净空高度: 指踏步前缘到上部结构底面之间的垂直 距离,应≥2200mm。 确定:从梯段最前和最后踏步前缘与楼 顶凸出构件内沿水平距离300mm处算起。
3.5.2
栏杆(栏板)和扶手
一 栏杆和栏板
1.材料: 栏杆一般采用方钢、圆钢、扁钢、钢管等,起防护和 装饰作用。 栏板:钢筋混凝土或配筋砖砌体。 组合栏杆:栏杆和栏板组合在一起。栏杆部分采用金 属杆件,栏板部分采用预制混凝土板材、有机玻璃、钢化 玻璃、塑料板等。 2.栏杆垂直构件之间净间距≤110mm。
根据组成楼梯构件尺寸及装配程度,分成小型 构件装配式和中、大型构件装配式。 9.3.3.1小型构件装配式楼梯 一.特点:尺寸小、质轻、数量多,生产、运输、安装 方便,但施工复杂,进度慢,需要现场湿作业配合。 二.构件:踏步板、斜梁、平台梁和平台板。
踏步板、斜梁、平台板与平台梁的组合
踏步板断面形式:a一字形;b.c“L”形;d三角形
9.3.1 板式楼梯 把楼梯段作为一块斜放的平板,搁在平台梁上。 钢砼梯段的主筋沿长方向配置。 一. 适用范围:梯段跨度≤3m,梯段上的荷载较小的 建筑,如宿舍、住宅等
二.分类:按楼梯板分为有平台梁和无平台梁。
1.有平台梁板式楼梯:梯段两端放置在平台梁上,平台 梁之间的距离为楼梯段的跨度。
传力方式:楼梯段→平台梁→楼梯间墙
三.楼梯段宽度
指楼梯段临空侧扶手中心线到另一侧墙面 (或靠墙扶手中心线)之间的水平距离。 尺寸:根据楼梯设计人流股数、防火要求及 建筑物使用性质确定。 单股人流通行宽度= 0.55m+(0~0.15)m 0.55:正常人体宽度, (0~0.15):人行走时的摆幅。
1.疏散楼梯:净宽一般≥900mm。主要楼梯 ≥1100mm。 2.住宅套内楼梯段净宽:一边临空时≥750mm, 两侧有墙时≥900mm。 3.层数≤6层单元式住宅一边设栏杆的疏散楼 梯,最小净宽≥1000mm. 4.高层建筑疏散楼梯段净宽:每100人 ≥1000mm。 各层人数不等时,下层梯宽按上层人数最多 的一层计算。
9.4 差。
室外台阶与坡道
设在建筑物出入口的垂直设施,解决建筑物室内外的高
9.4.1
室外台阶
一.台阶形式和尺寸: 由平台和踏步组成。 1.类型:单面踏步、两面踏步、三面踏步、踏步与坡道 结合形式等。
2.台阶尺寸: 平台深度:≥1000m; 踏步宽度: ≥300mm,踢面高度:≤150mm; 平台宽度:大于连通的门洞口宽度,且每边至少宽出 500mm。
二、设计要求 1.台阶高度≥1000m时,临空侧设护栏。 2.疏散出口门内外1.40m范围内不设台阶踏步; 3.室内台阶踏步数不应少于2步; 4.台阶面层用防滑材料。
三、台阶构造 1.组成: (1)面层:耐气候材料 (2)垫层:混凝土、碎砖混凝土 (3)基层:夯实土。 2.构造形式 1.实铺 2.架空:寒冷地区 a.换设砂垫层。 b.架空台阶:两侧设梁或地垄墙,预制钢筋混凝土踏 板放在梁或墙上。
9.1.2
楼梯的组成
1.楼梯段:主要使用和承重部分,由若干连续踏步组成。 一个梯段踏步≥3步且≤18步。
2.楼梯平台:楼梯段两端的水平段,解决楼梯段转向问 题和供人们休息。包括楼层平台和中间平台。 3.楼梯井:相邻楼梯段和平台围成的上下连通的空间。 尺寸根据楼梯施工时支模板需要和满足楼梯间空间尺 寸确定。 4.栏杆(栏板)和扶手:楼梯段及平台临空侧的围护构件, 有一定强度,上部设供人们手扶的扶手。
9.1.2
楼梯的类型
1.按楼梯主要材料分:钢筋混凝土楼梯、钢楼梯、木楼 梯等。 2.按其在建筑物中位置分:室内楼梯、室外楼梯 3.按其使用性质分:主要楼梯、辅助楼梯、疏散楼梯、 消防楼梯等。 4.按楼梯形式分:单跑楼梯、双跑楼梯、双跑平行楼梯、 双跑直楼梯、三跑楼梯、四跑楼梯、双分式楼梯、双 合式楼梯、八角形楼梯、圆形楼梯、螺旋形楼梯、弧 形楼梯、剪刀式楼梯、交叉式楼梯等(下图)。
表9-2 常见的民用建筑楼梯的适宜踏步尺寸
学校、办 剧院、食 医 幼儿园 公楼 堂 院 140~160 120~150 150 120~150 280~340 300~350 300 250~280
名称 踢面高 r(mm) 踏面宽 g(mm)
住宅 156~175 250~300
不改变楼梯坡度的情况下,可采用下图所示措施来 增加踏面宽度。
预制梯段斜梁形式
条板式梯段
平台梁断面尺寸
三.分类 1.梁承式楼梯 预制构件装配而成的梁式楼梯。 (1)基本构件:踏步板、斜梁、平台梁、平台板。 踏步板:一字形、L 形、三角形。 斜梁:锯齿形、L 形、矩形。
梁承式梯段与平台的结构布置
(a)平台板两端支承在楼梯间侧墙上,与平台梁平行布置; (b)平台板与平台梁垂直布置
每段坡道允许水平长度(m) 2.80
坡道高度、长度超过上表规定时,坡道中部 设休息平台(深度≥1.2m);转弯处设休息平台,深 度≥1.5m;坡道起至点留深度≥1.5m缓冲带;高度 0.9m起设扶手,起止点扶手水平延伸0.3m,坡道临空 时,栏杆下端设≥50mm安全挡台。
三、坡道构造 同台阶。 垫层强度和厚度根据坡道上荷载来确定; 季节冰冻地区设砂垫层非冻胀层。
1.踏面:脚踩部分,宽度≥成年人脚长,一般220~ 320mm。 2.踢面:根据人上一级踏步相当于在平地上的平均步 距经验确定。一般150~180mm。 踏步尺寸可按下面经验公式来确定: 2r+g=s=600mm
式中 r ——踢面高度,mm; g ——踏面宽度,mm; 600mm ——人的平均步距。
5.按楼梯间平面形式分:封闭式楼梯、非封闭式楼梯、 防烟楼梯等(下图)。
9.2.2 楼梯的坡度与踏步尺寸
一. 楼梯坡度
指楼梯段的坡度,即楼梯段的倾斜角度。 坡度表示法:即角度法和比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