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育保健学》教学大纲

《体育保健学》教学大纲

《体育保健学》教学大纲一、说明本大纲是依据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及所规定的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而制定。

本门课程为必须课程,总学时为72学时,共进行一个学期的教学。

体育保健学是研究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健康状况和训练水平的体育运动参加者,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保健规律的一门综合、应用学科。

本课程通过对体育卫生、医务监督、运动伤病的防治的学习,为学生毕业后从事体育教育、保健康复工作实践服务。

从而使体育运动在促进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和提高健康水平及运动技术水平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体育保健学的教学形式包括课堂讲授和实验,教学中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教学任务(一) 培养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成为体魄健康、技术精湛和职业道德高尚的专业人才。

(二) 正确认识人体结构和功能、局部与整体、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三) 运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研究体育锻炼参加者的身体发育、健康和训练水平,为人体伤病康复,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提供科学依据和给予保健指导;研究影响体育锻炼参加者身体健康的各种外界因素,并制定相应的卫生措施;研究常见运动性伤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

三、教学内容第一部分:讲授部分绪言【目的要求】了解体育保健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一、体育保健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二、体育保健学的基本内容与其它学科关系及体育与卫生结合的意义三、体育保健学的发展历史第一章人群个体卫生和环境卫生【目的要求】掌握人群个体(即个人)卫生基本内容,熟悉环境卫生对人类健康的作用和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第一节人群个体卫生一、生活制度二、早锻炼卫生三、饮食卫生(详见营养卫生)四、睡眠卫生五、口腔卫生六、皮肤卫生七、服装和鞋的卫生八、不良行为与卫生九、精神卫生第二节环境卫生一、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二、环境条件(污染条件、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三、绿化与环境保护第二章儿童少年体育卫生【目的要求】熟悉儿童少年身体生长发育规律,掌握其参加体育锻炼的卫生要求,并运用于学校体育卫生、教学、训练和伤病防治。

使体育锻炼达到促进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及提高健康水平的效果第一节儿童少年生长发育规律一、生长发育速度规律二、生长发育不均衡三、生长发育交叉现象第二节儿童少年体育卫生要求一、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特点二、青少年身体素质增长与运动能力三、体育卫生要求第三节儿童早期专项训练问题一、早期专项训练二、早期专项训练及其影响第三章女子体育卫生【目的要求】熟悉女子身体发育、解剖生理特点以及月经的生理机制,掌握月经身体机能的变化及其运动时的卫生要求,使女子锻炼符合科学要求,达到增强体质和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第一节女子身体发育、生理特点一、女子解剖生理的特点二、女子身体发育的特点第二节女子体育卫生要求一、女运动员与月经问题二、女子月经期的运动卫生三、女子体育运动与妊娠分娩四、女子更年期的体育卫生第四章老年人卫生【目的要求】熟悉老年人身体解剖生理特点,掌握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健康的作用及锻炼的卫生要求,使体育锻炼起到增强体质、延缓衰老、提高健康水平以达到延年益寿第一节衰老一、衰老的概念二、衰老的机理三、衰老的表现第二节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卫生要求一、老年人身体解剖生理特点和体育锻炼对其身体的影响二、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卫生要求第五章运动建筑设备器材卫生【目的要求】了解运动建筑设备器材在运动时对预防运动损伤和其它疾病的意义和基本要求,并结合实际情况认识、改进其安全和卫生条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一节运动建筑设备器材卫生一、大型体育中心运动建筑和环境的卫生要求二、运动建筑设备器材一般情况及卫生要求(一) 体育馆基地的选择(二) 室内建筑设备卫生要求(三) 室外器械和服装的卫生要求第六章营养卫生【目的要求】熟悉营养的概念、意义,各类营养素及其生理功能、营养价值评定、来源和供给量,热能、平衡膳食以及运动员和比赛期的营养要求绪论一、营养二、营养素第一节蛋白质营养与运动一、蛋白质二、蛋白质的生理功能三、蛋白质的营养评定四、蛋白质营养与运动五、蛋白质的来源和供给量第二节糖营养与运动一、糖二、糖的生理功能三、糖的营养评定四、糖营养与运动五、糖的来源和供给量第三节脂肪营养与运动一、脂肪二、脂肪的生理功能三、脂肪营养的评定四、脂肪营养和运动五、脂肪的来源和供给量第四节热能一、热能二、热能平街三、平街膳食第五节维生素营养与运动一、维生素二、水溶性维生素:种类(B族,C,K族)、生理功能、来源和供给量三、脂溶性维生素:种类(A,D,E)、生理功能、来源和供给量第六节矿物质营养与运动一、矿物质二、常量元素(一) 钠与运动(二) 钾与运动(三) 钙与运动(四) 铁与运动(五) 氯与运动三、微量元素(一) 锌与运动(二) 铜与运动(三) 碘与运动四、水与运动第七节运动训练与比赛营养一、运动训练的营养(一) 运动员合理营养(二) 不同专项运动的营养特点二、比赛营养(一) 赛前营养(二) 赛中营养(三) 赛后营养第七章体格检查【目的要求】了解体格检查的目的意义、内容范围,掌握检查方法,正确执行医务监督的要求,更好地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比赛服务第一节体格检查一、体格检查的目的意义及任务二、采集病史和运动史三、健康检查(以心血管和呼吸系统为主)四、姿势检查五、人体测量六、人体测量的评价七、机能检查(心血管和呼吸系统为主)第八章医务监督概论【目的要求】了解体育运动中医务监督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第一节医务监督概述一、对体育运动参加者进行体格检查(见以上另外章节)二、对体育教学进行观摩和检查(见下章)三、运动训练和比赛时的医务监督四、自我监督的内容、方法和评定第二节运动性疲劳及其消除方法一、运动性疲劳的定义二、运动性疲劳的机理三、运动性疲劳的消除方法第三节健康分组一、分组依据二、健康分组原则三、常见病分组第九章体育教学的医务监督【目的要求】了解体育教学医务监督的特点,掌握体育教学医务监督的内容和方法,掌握早、晚课外锻炼和课间操的医务监督第一节体育课的医务监督一、医务监督的内容二、医务监督的方法第二节课外锻炼的医务监督一、早操、课间操的监督二、课外活动的医务监督三、中、小学校运动会的医务监督第三节体育课生理负担量的测量和评定一、生理负担量测定方法二、生理负担量测量结果的评定第十章运动训练和比赛的医务监督【目的要求】掌握课外运动队、代表队训练和比赛期的医务监督,不同项目运动的医务监督及运动竞赛中特殊医学问题的医务监督第一节运动训练和比赛的医务监督一、运动训练的医务监督二、评定合理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的内容和方法三、比赛的医务监督,赛前、赛中、赛后的医务监督第二节不同运动项目的医务监督一、田径运动的医务监督二、球类的医务监督三、游泳的医务监督四、冰雪的医务监督五、体操的医务监督六、武术的医务监督第三节比赛期特殊医学问题一、兴奋剂问题二、人工减体重问题三、人工月经周期问题第四节停训综合症一、停训综合症定义二、停训综合症原因三、停训综合症预防原则第五节运动员的科学选材一、运动员的科学选材概述二、运动员的科学选材理论基础三、运动员的科学选材的方法步骤第十一章运动性疾病【目的要求】熟悉常见运动性疾病的种类、原因及其症状,掌握运动性疾病的一般处理方法和预防措施第一节总论一、概论二、预防原则三、治疗原则第二节过度紧张一、概述二、发病原因及机理三、临床表现四、防治方法第三节过度训练一、概述二、发病原因及机理三、临床表现四、防治方法第四节运动性血尿一、概述二、发病原因及机理三、临床表现第五节运动性血红蛋白尿一、概述二、发病原因及机理三、临床表现四、防治方法第六节运动性蛋白尿一、概述二、发病原因及机理三、临床表现四、防治方法第七节运动和心律失常一、概述二、发病原因及机理三、临床表现四,防治方法第八节运动性高血压一、概述二、发病原因及机理三、临床表现四、防治方法第九节运动性贫血一、概述二、发病原因及机理三、临床表现四、防治方法第十节运动性腹痛一、概述二、发病原因及机理三、临床表现四、防治方法第十一节运动性低血糖一、概述二、发病原因及机理三、临床表现第十二节运动性中暑一、概述二、发病原因及机理三、临床表现四、防治方法第十三节运动性猝死一、概述二、发病原因及机理三、临床表现四、防治方法第十二章运动损伤概述【目的要求】熟悉运动损伤发生原因和发病规律。

掌握运动损伤预防和现场紧急处理技术,使之能应用于体育运动实践第一节运动损伤预防和处理一、运动损伤的分类二、运动损伤的原因、基本原因、诱因三、运动损伤的预防四、运动损伤组织病理变化五、运动损伤的处理(一) 损伤的急救、抗休克、止血、包扎、骨折、脱位、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摩、搬运伤员(二) 损伤的一般处理:冷疗、热疗、拔罐、药物疗、保护支持带(三)软组织损伤的处理第十三章常见运动损伤【目的要求】熟悉常见运动损伤的发病原因和原理,伤后征象,以便今后教学和训练中作好运动损伤的预防和急救第一节肩部运动损伤一、肩部运动损伤特点二、肩袖损伤(一) 运动损伤发生原因(二) 运动损伤机理(三) 症状诊断(四) 急救处理(五) 防治方法第二节肘部运动损伤一、肘部运动损伤特点二、网球肘(一) 运动损伤发生原因(二) 运动损伤机理(三) 症状诊断(四) 急救处理(五) 防治方法第三节手、腕部运动损伤一、手、腕部运动损伤特点二、腕舟状骨骨折(一) 运动损伤发生原因(二) 运动损伤机理(三) 症状诊断(四) 急救处理(五) 脂肪方法第四节膝部运动损伤一、膝部运动损伤特点二、膝关节半月板损伤(一) 运动损伤发生原因(二) 运动损伤机理(三) 症状诊断(四) 急救处理(五) 防治方法三、膝关节十字韧带损伤(一) 运动损伤发生原因(二) 运动损伤机理(三) 症状诊断(四) 急救处理(五) 防治方法四、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一) 运动损伤发生原因(二) 运动损伤机理(三) 症状诊断(四) 急救处理(五) 防治方法第五节踝部运动损伤一、踝部运动损伤特点二、踝关节韧带损伤(一) 运动损伤发生原因(二) 运动损伤机理(三) 症状诊断(四) 急救处理(五) 防治方法第六节腰部运动损伤一、腰部运动损伤特点二、急性腰扭伤(一) 运动损伤发生原因(二) 运动损伤机理(三) 症状诊断(四) 急救处理(五) 防治方法第七节头颈部运动损伤一、头颈部运动损伤特点二、脑震荡(一) 运动损伤发生原因(二) 运动损伤机理(三) 症状诊断(四) 急救处理(五) 防治方法三、颈椎骨折(一) 运动损伤发生原因(二) 运动损伤机理(三) 症状诊断(四) 急救处理(五) 防治方法第十四章按摩【目的要求】熟悉按摩的历史、发展以及其作用机理,按摩的基本手法,保健按摩方法,运动按摩方法第一节按摩概述一、按摩的发展史二、按摩的机理、生理作用以及注意事项三、按摩的基本手法:共14种手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