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拜师教学设计5篇优秀孔子拜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读七个生字,会正确书写十二个字,正确读出“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潜力,体会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感悟人物形象。
2.抓住描述人物言行的词句,借助孔子名言及文中插图,用联系生活实际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人物的品行。
3.练习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激发学生对孔子与老子的崇敬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孔子拜师的经过部分,带领学生抓住描述人物言行的词句,借助文章插图,用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同时感受人物的品行。
教学难点:抓住描述人物言行的词句,借助文中插图,用联系生活实际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人物的品行。
三、教学策略这篇课文从文题看,直接揭示了课文的主要资料,文章紧紧围绕“拜”字,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了孔子为什么拜师,怎样拜师以及拜师后怎样学习的过程,这是一条贯穿全篇的主线。
事情的经过部分又是围绕孔子与老子的对话展开的,这又出现一条辅线。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既要抓住主线体会孔子的品行,又要不放辅线,体会老子的品德。
在文章结尾处进行小结,把两条线并拢,让学生体会先人品行的伟大。
教学时能够采取如下策略:1.沿着作者行文思路,遵循学生阅读的规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文本对话。
2.借助孔子名言解读人物品行。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积累这些名言警句,并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用自己的行动实践这些名言警句。
真正落实积累与运用的目的,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学习中得以传承。
四、教学过程回顾复习,直插行文思路1.同学们,你能依据课件中的提示向大家介绍介绍这位人物吗?出示课件:画上人物是,名叫,字。
他是时代的家。
他的代表著作是。
我明白他的一句名言是。
2.这节课,我们一齐来学习有关于这个伟大人物的故事孔子拜师。
注意把“拜”字写准。
3.在这个故事里,“拜”字的意思是就是很有礼貌地请对方做老师。
4.还记得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吗?总结:为何拜师、怎样拜师、怎样学习、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回顾整体,并引导学生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运用已知,透过提示,整合对孔子的认知。
借助课题中的关键字──“拜”字理清行文思路,既对主要人物有了初步感知,又理清了学习文章的思路。
品析文本,感悟人物言行1.学习第一部分:决意拜师。
请同学们出声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孔子的行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哪些资料感受到的?小结:同学们能够联系上下文进行学习。
正因为孔子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才使他走上了拜师之路。
你明白孔子名言中的哪句话能体现他的这种行为吗?总结:学无止境。
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决意拜师这段资料。
【设计意图】强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这一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人物形象。
把孔子的语言和孔子的行为这两者进行了紧密的联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名言解读人物言行”的教学策略。
2.学习第二部分:洛阳拜师。
请同学们默读这部分,边读边思考:“孔子是怎样拜师的?与老子见面时又是怎样的情景?”【设计意图】借助默读思考资料,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读书,既理清叙述层次又帮忙学生明确了本段的重点资料。
孔子的拜师路有着怎样的艰辛?在文中标画出相关词句。
这些又让你有怎样的感触呢?出示课件: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最后走到了洛阳。
小结:同学们抓住了“上千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最后”这些词语体会到孔子拜师的艰辛。
抓住文中重点词语学习,能够帮忙我们更好地感悟人物的品行。
功夫不负有心人,历尽艰辛之后,孔子最后见到了自己的老师。
这就是孔子和老子见面时的情景。
同学们,请你们仔细观察人物的神态、动作。
看看,哪位是孔子?哪位是老子?他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啊?【设计意图】插图是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观察,学生会先对两位人物有一个初步的感性了解,再引导他们回归到文本,研读对话资料,使学生逐渐明白,只有透过品读作者生动的文字,才能在我们的头脑中构成鲜活的画面。
这样图文结合,旨在提升学生对两个人物品行的认识和理解。
课文中写到了孔子在见到老子时他们之间的两组对话。
圈一圈孔子的表现,想一想孔子在拜师时的态度是怎样的?在孔子的治学名言中,哪些名言体现出了他这样的言行呢?老子迎接孔子言行时,又是怎样的?分主角朗读这两组对话,再现孔子和老子在相见时的情景。
【设计意图】联系前期了解到的孔子的治学名言,来解读人物的品行。
再次运用“名言解读人物言行”的策略,帮忙学生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再次感受到孔子确实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3.学习第三部分:认真求学。
快速阅读第三自然段,圈画词语并交流在孔子向老子求学的过程中,他们各自有怎样的表现?请同学们两人一组配合朗读,读出对他们的敬佩。
【设计意图】透过圈画词语,使学生感悟到求学者的刻苦,传授者的无私,在孔子与老子身上都有着令人欣赏与敬佩的地方。
在交流之后的朗读能够将理解与情感融入其中。
引领孩子们读文入境,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悟。
回归整体,评价人物品行1.请同学们朗读最后一段,思考:透过学习孔子拜师的故事,你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2.全班齐读孔子名言。
出示课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小结:先人们的品行见证了他们的语言和思想,他们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后人,使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代代传承。
【设计意图】借助积累的孔子名言对人物进行评价,从而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悟。
让孔子的人物形象走进孩子的心里。
拓展延伸,引入综合性学习1.小结:这篇课文透过一个小故事,让我们认识了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方面。
2.拓展延伸: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们会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去感受其他方面的传统文化。
如,精美的民间工艺,古老的民族艺术,独特的风俗习惯……让我们在本单元的课内课外学习中,继续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感受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
【设计意图】小结语既让学生认识了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又明确了古代名人的故事属于我们宝贵的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拓展延伸的资料则是引导孩子认识到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多姿多彩,激发孩子们对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进行了解的兴趣,实现课内外迁移,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迁移延伸,再去了解有关传统文化的名人与知识。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一、教材简说: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课文在叙述孔子拜师这件事时,线索十分清楚。
第一部分,孔子决意拜师。
用简练的语言交待了孔子当时的身份,以及他拜师求学的愿望及原因。
虽然当时他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却还要拜师求学,更可见他对知识的渴望。
第二部分,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
先讲孔子的旅途之苦。
作者使用了几个词语:“相距上千里”,证明路途之遥远;“风餐露宿”,证明途中生活艰苦;“日夜兼程”,证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最后”,说明孔子虽然在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但凭着毅力和信心,最终还是来到了洛阳。
课文之后详细描述了孔子与老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透过人物间的对话,表现出孔子和老子的谦逊有礼。
第三部分,写孔子认真求学。
他虚心向老子请教,老子则毫无保留地把学问传授给他。
第四部分,写人们既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又敬重他们的人品。
编选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从孔子拜师这个故事中,对我国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了解,激发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二、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1.推荐学生查阅资料或请教长辈,了解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他对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有什么贡献。
教师能够搜集关于山东曲阜孔府、孔庙、孔林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或音像资料,以便为学生补充关于孔子的背景知识。
2.本课要求认识的7个字的指导,能够有机地穿插在课文学习当中,和词语、句子的学习结合起来。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交流读音是否准确,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认记字形。
能够透过扩词的方法增加生字的复现,体会生字的用法,如:纳:纳凉,纳税,出纳,吸纳;兼:兼职,兼并,品学兼优;佩:佩带,敬佩,王佩。
另外,“仆”易被误读为三声,在教学时要加以注意。
要求写的12个字,要重点指导学生写好几个容易写错的字。
如,“尘”字,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迎”字的里面是,不是“卯”或“印”;“境”字的右半边是“竟”,不是“竞”。
能够引导学生观察,并交流观察所得,互相提醒容易写错的笔画。
有的字不容易写好,如,“等”字容易写得过长,中间的几横长短也不一样,学生不易把握,教师能够透过板书示范,引导学生仔细体会汉字的结构和笔画及部件的占位。
3.整体感悟,理清顺序。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把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作为重点思考题目,让学生思考、交流:“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从课文的哪些地方能够看出来?”提醒学生仔细品读课文,细致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以及课文中重点描述的孔子和老子对话的部分,从课文中找出有哪些具体的语句或事件反映了孔子和老子的崇高品行。
如果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有必须困难,也能够启发学生用总结归纳的方法,理出课文的叙述顺序:孔子决意拜师--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认真求学--受到人们的敬重,并在了解课文思路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资料。
课文后面的资料袋简要介绍了孔子的生平、贡献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既能帮忙学生理解课文资料,又有助于学生扩展知识面,激发进一步了解孔子的兴趣。
能够在布置预习时推荐学生阅读,也能够在课文学习之前阅读这段文字。
阅读后,能够请学生谈谈自己从中明白了什么,也能够交流一下各自明白的关于孔子的其他资料。
4.理解重点词句。
课文中有一些词语不太好理解,能够引导学生透过、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的方法体会词语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