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二神权下的自我
名师说课
本课课标
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它打击了宗教神学,促进了人的解放,复兴了人文主义精神。
宗教改革是一场广泛、深远的社会改革,是文艺复兴在教会内部的发展,是人文主义的延续。
其弘扬的人文精神至今仍放射着不朽的光辉!
文艺复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
正如恩格斯所说:“在人文主义的伟大思想光辉和永恒艺术魅力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失了。
”因为文艺复兴期间人文主义者的启发,欧洲随之而来的是宗教改革、商业革命、政治革命,并且开创了一个理性的时代,世界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课课标要求是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要知道薄伽丘与《十日谈》、但丁与《神曲》,彼特拉克,达•芬奇与《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与《大卫》,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
知道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与《九十五条论纲》。
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阅读法、对比法等方法进行大胆的推理和论证,以理解文艺复兴产生的历史原因和性质、思想理论主张,从而为本课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对于文艺复兴不同时期的代表及其主张,学生可以运用图表法进行概括和总结,以利于了解和掌握。
另外,要重视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作品的欣赏和阅读,必要的时候进行分析,从而更有利于理解本课内容。
对于欧洲宗教改革的学习,必须运用历史联想法,把其和文艺复兴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不仅要理解宗教改革的背景,更要理解其性质和作用。
教学建议
(1)通过多媒体打出《雅典学院》图片。
在此基础上,提出几个问题:①古希腊人文精神的代表人物及主张有哪些?②时人和先贤们共论一堂的情况说
明了什么?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④当时人物为此开展了什么运动?由此导入新课。
(2)“古典文化的‘再生”’一目,主要讲述了文艺复兴的背景和实质。
教师可以先补充一些资料使学生认识到中世纪的黑暗。
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必修二中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这部分内容,也可补充一些文字和图片资料,使学生理解,随着资产阶级经济实力的壮大,必然要求提高自身的政治力量,于是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
这样学生会很容易了解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
(3)“人性的启蒙”一目,主要讲述了文艺复兴的发展经过及其代表人物。
可以补充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加深学生对这些代表人物的了解。
引导学生认识到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并理解人文主义的含义。
(4)“与上帝直接对话”一目,主要指出了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兴起及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中的突出表现。
由文艺复兴的影响导人,引导学生从思想、政治、经济三个方面了解宗教改革的大背景,进一步分析这场运动的性质:是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关于其过程,可以采取“撰写马丁•路德小传”或者分组扮演路德派和教皇派展开大讨论的课堂活动方式,以人物的生活经历、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带动对宗教改革过程的讲述。
关于宗教改革的扩展和影响,可以让学生结合当今西方的宗教信仰状况加强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薄伽丘与《十日谈》,但丁与<神曲》,彼特拉克;知道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与《九十五条论纲》。
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情境再现、分析材料、比较归纳,建构知识框架;体会现实,反思历史,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人文主义价值观的精华,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重点与难点
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