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束丝机、绞线的工艺要点及质量标准

束丝机、绞线的工艺要点及质量标准

束丝机、绞线的工艺要点及质量标准
一、绞合工艺的工艺要点
1、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1)在未装夹单线或股线前,应根据设备检查的要求,检查设备情况。

必要时启动设备进行试运行,检查各相关部件的运行情况,各类保护开关是否有效。

绞线机2)检查各类领用材料是否符合工艺指导卡规定和生产令的要求,如单线的规格长度、各类包带的规格等等。

3)按工艺要求将将单线或股线安置到放线架上,注意内外层绞向、排列等应与工艺要求一致。

预调好放线张力以及收线张力等。

4)根据生产指令和工艺要求选配并安装好各类摸具,如并线模、紧压模等,必要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5)收线盘的容量应与生产长度和规格相适应,装夹时应按设备的操作规程进行。

2、绞线运行阶段的质量控制
1)设定好绞合节距和绞合方向,将单线或股线逐步穿好并与导引绳连接引入到收线盘。

2)低速启动设备,运行一定长度,停车后检查节距、绞向等。

同时对设备的运行情况再作一检查,以确定完好。

3)待确认符合要求后再正常开车运行,在运行过程中,不得私自离岗,因巡回检查绞线外径、查看绞线是否有缺股、断丝、外观等并按半成品检验规范要求记录。

4)检查绕包质量情况,包括搭盖、接头、外形等。

5)0.3mm以下单线允许接头,但相邻两接头必须大于300mm,0.3mm以上单线必须焊接,接头应修平。

不得有2根以上单线一起扭接。

6)排线的节距应与绞线尺寸和收线速度相适应,严禁严重的交叉排列。

线盘不能装得过满,一般应低于盘边5~10mm为宜,卸盘时应注意防止碰伤线芯。

3、绞线完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1)对每盘下机后的线芯应认真填写流水卡及各类报表,以确保半制品流转质量。

2)对每盘线芯下车后应再次核实是否符合要求,并按指定地点堆放提交仓库称检重量。

3)工作结束后应关闭电源,以防止他人误操作引起设备故障。

二、束线、绞线的质量标准
1、束线的质量标准
l)外观
绞合后的束线,单线表面应光洁,无明显的机械损伤,不得有氧化变色现象,不得有明显的松股和背股。

对于镀锡线芯,表面要求色泽均匀、光滑,不能有黑斑,镀锡层均匀,不应有漏镀等。

2)尺寸
单线应圆整,不应有明显的拉细现象,拉细必须在标准规定的范围内,束线外径应在工艺要求以内。

3)结构与组成
束线不得有缺根、断根、松股,搭股、束线表面如有轻微擦毛,仍可作合格品。

结构与组成必须符合工艺规定。

4)束线的节距比和束制方向应符合规定。

5)焊接
一次束合导体,不允许整芯焊接,但单线允许焊接,焊头距离不小于300mm,焊头外经不超过公差绝对值的2倍,复绞线用的股线允许焊接,焊头距离不小于1m,焊头应修
光、锉圆,其焊头直径不能超过标称直径的0.2mm及以下,第6种束线的单线允许扭接,但不允许有毛头,线芯应平滑。

绞线机
6)装盘
成盘导电线芯排线整齐,平整,不得有腰鼓形和线芯互相压叠现象。

2、绞线的质量标准
l)、外观
绞线外观应光洁,不得有三角口、裂纹、斑疤及夹杂物,节距均匀整齐,不得有明显的机械损伤,对于铜绞合导体不得有氧化变色现象和黑斑。

对于镀锡线芯要求色泽均匀,光亮,不得有黑斑和漏镀。

2)、尺寸
组成绞线的单线的挣细量,必须在规定范围内,绞线外径应符合工艺规定。

3)、结构与组成
绞线的结构与组成,及成品直流电阻值应符合GB/T3956—1997电缆导体)的规定。

不能缺根,少股、断股、压叠,对扇形线芯压型的偏心度不能超过10%。

4)、节距和绞向应符合工艺要求。

5)、状态,除架空绝缘线用硬铜导体外,其余铜导体必须是退火状态。

绞线机
6)多层绞线由内至外节距比逐渐缩小,且同层节距保持一致,绞合各层应相反。

7)第2种合第5、6种导体不允许整芯焊接,单单线或股线允许焊接,焊接处的直径应不大于偏差绝对值的2倍,束线焊头外径不大于标称直径0.2mm,同层或相邻层的焊头距离不小于300mm。

束丝机、绞线机产品的质量缺陷和预防
束丝、绞线产品的质量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种:
1、绞线表面擦伤,刮伤线芯
产生原因:通常一是分线盘上的线嘴磨损,二是单线跳出滑轮,三是穿线用木管或塑料管磨通,四是牵引设备推线板上的定位销损坏,五是压模中有异物等原因。

消除的办法:更换分线盘上的穿线嘴和穿线用的木管、塑料管,检查线芯的走向是否正常,保护线芯不与设备直接磨损,并随时检查压模是否完好,并注意操作方法。

2、单线在绞合时断线,缺股单线断线产生的原因:
l)由于放线张力过大拉断线芯。

2)单线在拉制时松乱、排线不好、压线跨线,造成线芯挣断。

3)单线本身材质有裂纹,机械性能不好脆断。

4)放线盘安装位置不当,轴向晃动,造成断线。

5)单线跳出滑轮槽,机械卡断。

排除方法①调整放线张力,使之适当。

②注意选择进线,发现拉线时有松乱现象,必须经过复绕后方可上机。

③注意操作方法,仔细检查放线盘的位置,使放出的线不摆不跳,检查单线经过的地方,有没有跳出导轮槽的现象。

④要检查线芯表面质量,看是否有裂纹、夹渣、斑疤等缺陷。

如果断线发生在内层,而断头已经走得过长,就无法修理,只有剪去这段缺股线芯,如果断线发生在外层,应把线修复后再开机。

3、过扭
过扭是指绞合过程中,扭绞过度呈麻花形现象。

产生的原因:一是绞线在牵引轮上绕的圈数不够,一般少于4圈,摩擦力过小而打滑,造成扭绞过度。

二是收线张力松或收线盘不转,而转体仍在旋转,而造成扭绞过度。

排除方法:如果外层单线已经剧烈变形,损伤严重,已无修复的可能,只有剪断。

如果单线不受严重损伤,可将设备转体部分和牵引部分分开,将其朝绞合相反方向转动,使局部扭绞部分退回,再用手把线芯修好,并把多余的单线再绕到收线盘上,把设备和转体牵引合一,较松的过压线模后,用力压线,另用模具手动修复,这样就可重新开机生产。

4、束线、绞线中单线背股、松股
产生原因:一是放线张力不均匀,松松紧紧,张力松的线芯走得多、造成背股,二是压模孔型太大,起不到适当调节张力的作用,三是压模位置不当,绞合角不合理,四是节距比较大等。

束线机束制19股及以上的单线芯,由于束线没有方向的区别,只能同向束制,所以线芯结合呈不规则状态,目前生产厂家大都采用双节距束制,因此束线束制19股以上的线芯,背股,松股现象比绞线严重。

排除方法:对束线(l股以上的束制品)一是改进束线的放线装置,采用较先进的单线张力放线器,使每根单线的张力都可以调整、控制。

二是采用导向模,导向模的孔径为束线计算外径叨97%%。

这样导向模可以适当调节张力。

三是改用单节距的束线机,这种束线机的束制产品,可以达到绞线的水平。

四是对背股,松股严重的束线芯,用过模复绕修复的办法,也能达到使用的要求。

五是适当调整节距比。

对于绞线产品背股,松股的排除方法:一是调整放线张力,使之均匀。

二是改换压模,便线芯在模孔中不要松动,注意压模的喇叭口,如果喇叭口已经损坏,也不能使。

三是调整压模座的位置,使绞线的绞入角合理。

四是如果绞合节距较大,应适当减小。

5、排线混乱、压线
产生的原因:绞合产品一般都是成盘供应。

大截面,要一根根的排好,尤其是底层线要特别注意排整齐,在排线调头时,由于有一个停留,应特别注意,上下层之间不能留有太大间隙,排距要适当,过大容易造成压线。

排除的办法:首先要调整收线张力,当手动排线时,一能够排得动为宜,第二根据线芯直径大小更换排线节距,排好第一层是关键,一定要排整齐;排第二层,在调层时,要进行人工排线,确保排线质量。

三是加强操作责任心随时观察排线质量,发现问题要及时调整,注意固定好两个线头和留边距离。

6、单线线径忽大、忽小或掺错线芯
产生原因:绞合中发现单线线径超差或掺错线芯,主要原因是没有认真执行工艺规定,另一个原因是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消除方法:掺错线芯如果长度不长,可以扒下,重新换线,按编线修理法修复。

如果长度太长,就无法修理,只有下机,另行处理。

因此上机前,操作者应认真检查和测量。

当然管理者也应该提供一个保证办法,比如线规是否偏多,公差是否合理,生产调度是否安排得当,按PDCA原则认真思考管理上存在的问题,避免人为的不良品和废品的产生。

7、绞合线芯松股
产生的原因:(l)节距过大,造成绞合线芯不坚实。

(2)压模孔型过大,起不到压实和调节作用。

线模喇叭口过大或被磨损,损坏。

(3)放线张力不均匀,松松紧紧。

(4)各层节距比配合不好。

(5)线芯状态不符合工艺规定,尤其是铝线芯。

(6)分线器和压模座的位置不当等。

排除方法:首先严格工艺纪律,执行工艺操作规程,适当减少过大的节距,调节好放线张力和压模。

分线器到压模座的位置,根据不同的结构,一般调到200~250mm为宜。

对于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