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1.9 钢的热处理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 A 晶核的形成;A 晶核的长大;剩余Fe3C的溶解;A 成分的均匀化;2.都是由F 和Fe3C组成的机械混合物;T的片层间距比P的片层间距小、强度硬度比P高;3.羽毛;针;4.亚共析钢多一条铁素体析出线,过共析钢多一条渗碳体析出线;5.板条状;针状;板条状;6.靠右;小;7.加热;保温;冷却;形状,组织与性能;8. A c3以上20~30℃;亚共析;9.使P 中的Fe3C球化,降低硬度,便于加工;高碳钢;10. Ac3 以上30~50℃;Acl 以上30~50℃;11. 低;多;12.小;13. Fe 一Fe3C 相图,C 曲线;14. 获得所要求的力学性能、消除内应力、稳定组织和尺寸;低;15. 碳的偏聚、马氏体的分解、残余奥氏体的转变、渗碳体的聚集长大和铁素体再结晶;16. 分解、吸收、扩散;17. S 中的Fe3C 呈片状,而回火S 中的Fe3C 呈粒状;在强度、硬度相同时,回火S 韧性比正火S 的好;二、选择题1.b ,d ;2.a ,d ;3.c ;4.b ;5.b,d ;6.c ;7.b ;8.c ;9.b,d ; 10.a ;11.c ; 12.a ; 13.b ; 14.d ; 15.a ; 16.a ; 17.c ; 18.c ; 19.a,b,c ; 20.d 。
三、判断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四、综合分析题1.答:不一定。
本质晶粒度表示在特定的加热条件下A 晶粒有长大的倾向。
本质细晶粒钢是指钢特定的加热条件下,A晶粒不容易长大。
而本质粗晶粒钢是指钢特定的加热条件下,A晶粒迅速长大。
超过规定的温度,阻止A晶粒长大的碳化物也溶解后,本质细晶粒钢的A 晶粒并不一定比本质粗晶粒钢的细。
2.答:低碳钢不宜用淬火方法提高硬度,因为含碳量太低,淬火后的低碳马氏体的硬度不是很高。
可以通过塑性变形产生加工硬化效应来提高硬度或采用渗碳+淬火+低温同火的方法,提高表面硬度。
3.答:20号钢采用表面淬火不合适,因为表面淬火是改善材料表面性能的一种热处理工艺,20 号钢的含碳量太低,所以采用淬火方法不合适;对45 号钢进行渗碳处理不合适,因为45 号钢的含碳量为中碳,而渗碳处理适用于低碳钢,因此不合适。
4.答:再结晶——是指冷变形金属加热到较高温度(再结晶温度),通过重新形核和核长大,形成新的细小等轴晶粒的过程,晶格类型不发生变化。
重结晶——即金属的同素异构转变,指金属在固态下由于温度的改变由一种晶格向另一种晶格的转变,也遵循晶体结晶的一般规律,晶格类型发生了变化。
5.答:影响A形成速度的因素有:温度、含碳量、原始组织、合金元素和加热速度等。
影响A实际晶粒度的因素有: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钢的原始组织、合金元素等。
6.答:两条C字形曲线,左边一条是组织转变开始线,右边一条是组织转变终了线。
Ms——M 转变开始温度线,Mf——M 转变终了温度线。
影响C 曲线形状和位置的主要因素是钢的成分,包括含C 量及合金元素含量。
7.答:与等温转变曲线相比:(1)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向右下方向移动,说明转变开始和转变终了温度低一些,时间更长一些;(2)连续冷却获得的珠光体组织是在一个温度范围内形成的,所以粗细不均,较高温度下形成的粗些;(3)没有贝氏体转变,珠光体转变在kk’中止。
8.答:钢在淬火时获得全部M 组织的最小冷却速度叫临界冷却速度,以Vk表示,它的大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1)C的影响;( 2 ) Me的影响;(3)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影响等。
Vk越小,淬透性越大。
9.答:加热时获得了细小均匀的A晶粒,冷却转变后组织也均匀细小,产生细晶强化,所以屈服强度和冲击韧性提高。
10.答:原始组织为细片状珠光体好,因为A晶核的形成是在F 和Fe3C的相界面处形成,原始组织越细小,相界面积就越多,Fe3C的片间距越小,C的扩散距离缩短,既提高了A化形成速度,同时又有利于获得细小均匀的A晶粒。
11.答:热轧空冷,相当于经过一次正火处理,发生了重新形核和晶核长大过程,获得了S ,组织得到细化。
12.答:(1)普通淬火(单液淬火):将加热保温后的工件放人一种淬火剂中冷却。
碳钢的淬火剂一般用水,合金钢的淬火剂一般用油。
适用于形状较简单的零件。
( 2 )双液淬火:钢件A化后,先放入一种冷却能力较强的介质中,当钢件冷却到300℃左右时,再放人另一种冷却能力较弱的介质中冷却。
例如,先在水中淬火后油冷。
广泛用于高碳工具钢。
( 3 )分级淬火:将钢件加热后迅速投人温度稍高于M 、点的冷却介质中嗽口盐浴或碱浴槽内),停留2~5min ,然后取出空冷,称为分级淬火。
由于盐浴或碱浴冷却能力不大,一般只适用于尺寸较小的工件,如刀具等。
( 4 )等温淬火:将钢件A化后淬人高于Ms 点温度的熔盐中,等温保持,获得下贝氏体组织的工艺。
可用于尺寸不大、形状复杂而要求较高的工件如弹簧、小齿轮及丝锥等。
13.答:M 转变的基本特点:( 1 ) M 在Ms~Mf/温度范围内形成;(2)M 转变不彻底;( 3 ) M 转变是非扩散型转变;( 4 ) M 晶体成长速度极快,致使M 形成过程中产生相互撞击.而形成内应力和微裂纹。
14.答:S 、T 是通过正火或退火直接由A 转变获得的组织,而回火S 、回火T 是由淬火钢经过高温、中温回火后获得的组织。
尽管它们都是由F 和Fe3C 组成的混合物,但S 、T 中的Fe3C呈片状,而回火S 、回火T 中的Fe3C呈粒状;在强度、硬度相同时,回火S、回火T的塑性、韧性比S 、T的要好。
15.答:M 是C 在a 一Fe 中形成的过饱和间隙固溶体。
低碳M虽然溶碳量较低,但M内因存在大量位错,位错强化明显,故低碳M具有较高的硬度;高碳M,除固溶强化外,还由于M针状晶体中形成了孪晶亚结构,使高碳M具有很高的硬度。
此外,由于形成过程中M针相互撞击产生裂纹,导致高的脆性。
16.答:淬透性——指钢接受淬火获得马氏体的能力。
淬透性大小是用一定条件下淬透层(或称淬硬层)深度来表示。
淬透层深度是指工件表面至中心马氏体占50%的部位(称半马氏体区,其余50%为珠光体类组织)的尺寸。
钢在一定条件下淬火时,淬透层深度愈深,说明钢的淬透性愈大,反之,淬透层深度小,说明淬透性小。
影响淬透层深度的主要因素:钢件的成分包括碳含量及合金元素含量、淬火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冷却速度等。
17.答:曲线1 :亚共析钢加热到A C3以上,属正常的淬火加热温度范围,所以淬火后获得的M组织硬度随含C%增加而提高,但过共析钢加热到Accm以上温度,已完全A化,淬火后将获得较粗的M和较多的残余A ,使钢的硬度降低。
曲线2 :过共析钢加热到Acl 以上温度,属正常的淬火加热温度范围,淬火后的组织为细M 、Fe3CⅡ和少量残余A 。
少量未溶的Fe3CⅡ可阻止A晶粒长大,有利于提高钢的硬度。
曲线3 : M 是C在a-Fe中形成的过饱和间隙固溶体。
M的溶碳量越高,过饱和度越大,固溶强化效果越明显,其硬度值越大。
18.答:a -M 十A ' ,单液淬火;b -M 十A ' ,分级淬火;C -T + M + A ' ,油中淬火;d –B下,等温淬火;e-S ,正火;f-P ,退火;g-P ,等温退火。
19.答:( a )- M 十粒状Fe3C十A ' ; ( b ) B下十M 十粒状Fe3C十A '; ( C ) B下十粒状Fe3C。
20.答:( a )- M + A ' ;( b )-B + M + A ' ;( c )-F + B + M + A '; ( d )-F + P 。
21.答:正火与退火的主要区别:( l )加热温度不同,正火的加热温度范围为:亚共析钢加热到Ac3 以上30~50℃,共析钢和过共析钢加热到Accm以上30~50℃。
而退火根据目的不同,加热温度范围也不同;( 2 )冷却方式不同,正火是在空气中冷却,而退火一般是缓慢冷却(随炉冷却),时间长;( 3 )获得组织不同,正火得到S 组织,而退火获得P 类型组织。
生产中一般根据要达到的目的来进行选择,同时考虑尽量降低成本。
一般低碳选正火,高碳选退火。
22.答:( l )再结晶退火.消除加工硬化效应,降低硬度,恢复塑性,组织:F + P ; ( 2 )去应力退火,消除铸造应力;组织:F + P ;( 3 )完全退火,均匀细化组织,改善力学性能;组织:F + P ;( 4 )球化退火,使钢中渗碳体球化,获得粒状P 组织,降低硬度。
组织:粒状P ;23.答:700℃:加热温度太低,未A 化,处理后组织未发生变化;760℃:加热温度不够,未完全A 化,只有部分A 化,组织:F 十M + A ';840℃:正常加热温度,完全A 化,组织:M 十A ';1100℃:加热温度太高,过热,A 晶粒粗大,组织:粗人M 十A ’。
24.答:( 1 )加热到900℃的淬火后M 晶粒粗大,因为加热温度高;( 2 )加热到900℃的淬火后M 含碳量较多,因为C在A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3 )加热到900℃的淬火后残余A 较多,因为加热温度高,A中溶解了大量的C,使得残余A增多;( 4 )加热到900℃的淬火后未溶碳化物较少,因为加热温度越高,有利于原子的扩散,碳化物发生溶解;( 5 )含碳量为1.2%的钢为过共析钢,780℃加热淬火较合适,属正常的淬火加热温度范围(Ac1以上30~50℃),淬火后的组织为细M 、粒状Fe3C和少量残余A 。
少量未溶的Fe3CⅡ。
可阻止A 晶粒长大,有利于提高钢的硬度。
25.答:(1)淬火(830~860℃)+高温回火(500~650℃),回火S;( 2 )淬火(800~830℃)+中温回火(480~550℃),回火T ;( 3 )淬火(770~810℃)+低温回火(180~200℃),回火M 。
26.答:(1)前一热处理工序为:球化退火,均匀细化组织,降低硬度,便于机加工;后一热处理工序为:淬火+低温回火,淬火是为了获得M组织,提高硬度和耐磨性,低温回火是为了获得回火M组织,稳定组织和尺寸,消除内应力。
(2)最终热处理:淬火(760~780℃)十低温回火(180~200℃)钻头在使用状态下的组织为:回火M+碳化物+A ' ,硬度大约为62HRC 。
27.答:45 号钢:通过正火处理得到正火S组织,通过调质处理获得回火S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