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结课论文学院:园林学院班级:风景园林131班小组成员:杨晶晶吴宪钱慧玲覃洪斌童贤琳指导老师:任光淳吴越人家小区公共空间使用后评价调查报告书摘要:小区中公共空间使用频率最高的就是的老年人和青少年,所以就应该多加考虑这些人的需求,老年人由于老了行走不便,容易产生孤独感,并且大多数时间都是呆在小区中,所以就应该多加提供一些老年俱乐部供这些老年人平时生活使用。
关键词:道路公共空间停车场使用率满意度儿童娱乐场地正文:总概:吴越人家位于临水路北延段东侧(原浙江省林学院新校区西侧,即现在更名后的浙江农林大学)。
东与18米市政道路相接,南临林水山居小区。
小区净用地约183亩,分南北2个相对独立的组团,总建筑面积约23万平方米。
小区住房有1214户(未含小区廉租住房、幼儿营业用房),营业用房约190间,会所、幼儿园和嬉水池各一座。
我们主要对吴越人家小区公共空间的实用性和观赏性进行了调查,分别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查。
1.调查对象。
我们所调查的人群男女比例差不多;年龄段在55岁以上的人群占45%,31岁至55岁的人群占40%,18岁至30岁的人群占5%,18岁以下的人群占10%。
而退休或无工作的人群占了60%,工作人员占30%,学生占10%。
从数据中我们可得出吴越人家小区的主体人群是老年人。
2.道路。
问卷结果显示,觉得道路方便的人群占50%,觉得道路行驶的便利性一般的人群占45%,只有5%的人觉得道路行驶不方便。
而在我们的调查中,吴越人家小区的道路多是蜿蜒曲折的,供行人散步的小路多是环绕山包,贯穿了室外的活动场所和住户单元的入口,不同级别的道路在衔接时也用了不同的铺装来给行人提醒,所以人行道还是比较便利却安全的的;而车行道则是围绕着住宅区的,道路蜿蜒,便于控制车速,有利交通安全。
所以小区的道路设计是很不错的。
在我们所学的知识中可知,小区内道路设计应强调道路的分级设置,逐级衔接。
在设计中通畅的道路是不可取的,这样容易招来外部车辆过境,不利于控制车速。
其次小区内道路与停车位处理应做到合理安排交通组织和道路布局。
车行路可采取围绕住宅区布置,以枝状末端路或环状末端路伸入各住宅单元背面入口,车行道周围或末端应设置停车位,末端道路的尽头有回车场。
而步行道在内部贯穿于住宅区,将绿地、水面、户外活动场地、会所等串联起来,并伸入各个住户单元正面入口。
3.小区环境。
在问卷调查中,百分之六十的人选择了喜欢在小区散步;百分之三十的人选择了还行,偶尔散步,仅百分之十的人选择了不喜欢在小区散步。
由此数据看来,大多数人对于小区的环境是满意的。
虽然散步是主观行为,但是环境营造的好坏同样有暗示作用。
从环境与行为关系的角度来说,环境的“提供”包括三重含义:首先,环境对象要为它的使用者群体提供便捷性,即让需要它的人能方便地到达它所在的位置;第二环境对象要有明确的意义这种意义不是脱离功能的空洞的概念,而是由环境的物质特性直接显示出来的、周围人群所需要的功能意义;第三,要让使用者的需要得到满足。
环境提供的物质特征一旦向周围需要它的人暗示了它的功能意义,人们自然就会发现和利用它。
因此,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常常是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发生什么样的行为,这种环境和行为之间潜移默化的转换关系,每时每刻都在默默地发生着。
4.停车场。
小区停车位的规划设计与小区居民的生活也是息息相关的,针对停车位的规划问题,从问卷的调查结果来看,认为规划完全不合理的只占极少部分,说明该小区的停车位设计还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尤其大多数人认为还是很方便使用的。
但认为完全合理既方便使用又美观的也不到半数,而大多数被调查者的看法是停车位的规划不够合理,虽然足够方便但对小区的美观用一定的影响。
根据我们对吴越人家的实地调查以及一些被调查者的意见,归纳出了该小区停车场的设计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小区北区正对大门处是是一个景观水池,这个景观水池应当是小区最主要的一处景观,但水池前却有一排的停车位,严重够阻挡了观景视线,对美观造成了影响。
其次,小区对车辆停放的管理也很不到位,小区有一些停车场是环形的,但车主却都是随意停放的,这就造成了车辆停放的杂乱无章,也降低了视觉效果。
还有,在道路的两旁有一些散乱的停车位,既影响了道路的使用又不整齐美观。
停车位是车行道路空间的重要节点,改善停车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在小区规划中是非常重要的。
通常采用“遮挡”使它从人们视线中不再成为“主景”,如植物加以遮挡,停车位布置于住宅山墙位置;“柔化”把道路二旁的停车位置以错落灵活的形式,代替直线排列的机械,并以绿化,小品进一步修饰,减少生硬感觉;设置地下或半地下停车库(这种方式常用),需要需注意的是停车库的出入口位置防止噪声干扰,一般设在主出入口附近。
5.休息区。
在我们的调查中,吴越人家小区里有一栋楼的一楼被空了出来,用作健身区,放置了一些健身器材和桌椅石凳。
通过对问卷的统计,我们发现大多数居民认为这块地设计的较为合理,既能健身,还可供小孩子可以玩耍,夏天能遮荫,冬天能晒太阳,平时会经常用,只是少数部分的人觉得这块区域平日里缺少打理,小孩子经常乱堆垃圾或大小便,特别脏,所以较少用。
这样的设计从出发点上来说是极为合理的,该区域与小区休闲会所在同一层楼,多余的部分设计为健身休闲区,是对空间的一种合理利用,而且会所所在地就是小区的休闲区,附近就有游泳池、草坪、亭廊这些提供娱乐散步的设备空间,在这片空间中有了健身区使空间功能更加丰富,加之,夏能庇荫,冬有阳光,是一个一举三得的好方法。
这种设计在当今的社会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空间利用方式,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设计师都会考虑将这种设计加进自己的设计中来增大空间利用率。
这种空出来的楼层不仅可以放置健身器具和桌椅;还可以成为停车场,停放自行车、电动车,我们学校的寝室楼就是这样来停放学生自行车的;小区里还可以给住户家里红白喜事时请客吃饭时、晒被子、开设幼儿园等等这些小事时提供了空间。
但是在与吴越小区居民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虽然这种设计很合理但是后期打理也是同样重要的,也会影响使用者对公共场所的使用率。
居民休息是希望在一个相对干净的空间里,所以后期的打扫和维护也需要加强,我认为这是目前中国很多小区乃至其他公共场所都需要重视的问题,当然,另一方面,使用者的爱护也是极为重要的,所以好的空间应该有合理的空间设计同时材料选择上也应是不易损坏的材质,定期的打扫和维护,才能增加一个空间的使用率和使用时间。
6.亭廊座椅。
小区公共空间主要是提供休息、散步、娱乐等方面的功能,而亭廊座椅为广大用户提供了可以休息的空间,所以我们调查了该小区亭廊座椅的基本情况。
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大约有40%的用户认为小区里的亭廊座椅在数量和功能上均能满足需求,35%的用户觉得在数量或者功能上有不足,25%的用户则认为在数量和功能上都有请欠缺。
由结果可以看出,持有三种观念的用户所占的比例相差不多,但总的来说,大多数用户认为小区的亭廊座椅在数量或功能上有所欠缺。
我们发现吴越小区的亭廊座椅主要建在三个区域,一是建有假山假水的休息区,二是有较开阔草坪的休息区,三是健身区,其他地方也建有少数的可以休息的座椅,形式也较为丰富多变,有石桌和石凳搭配式的、有亭廊式的、有半圆形的长石凳式的,有的靠背花坛,有的座椅围绕着树,有的石头也可以用作座椅,有的亭廊有地形上的变化,比如草坪上的一个亭子就建在高出的地面大约有30cm的小山坡上,使地形更加复杂丰富,站在亭里,可以将草坪一览无余,给人一种开阔明朗的视觉体验;再比如有一个建在假山假水休闲区的廊架,前面是大约30cm的小山坡,上面种满了树,廊架背面沿着廊架的种植了一排竹,这种地形上的巧妙运用和前后用树木遮挡视线的结合使空间更加私密化。
小区的亭廊座椅有的建在路边(主路和小路),有的建在有娱乐或健身设备的地方,有的建在草坪上,有的建在环境清幽的树丛间,有的建在单元楼间。
总的来说,我们认为亭廊座椅的分布较为合理,整个小区均有,并且主要集中在休息区,但在我们去调查时发现,由于用户主要都在休息区活动,人较多,使得休息区的座椅不够大家使用,有很多人都是站着的,而且该区域的座椅除了亭子里的座位是木质的,其他的都是石凳,冬天坐的时候略有点冷,所以,我们就看见亭子里坐满了人,其他的人都是站在亭外。
所以小区的座椅在数量上不足,草坪上的亭子也偏小。
最后健身区的座椅是挺多的,但就像上文所说,其使用情况主要受到了打理不周的影响,在我们去时候均没有发现有人使用。
7.关于小区各个场所用户使用率及满意度。
问卷的调查结果为:最喜欢在运动器材区域活动的人为10%;最喜欢在有独立坐凳的小空间或亭廊处活动的占55%;最喜欢在草坪活动的人占30%;选择其他的为5%。
从这一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人更愿意在有独立坐凳的小空间或亭廊处活动,首先这些亭廊处的小空间给在小区活动的人们提供一个可以进行邻里交流的地方,而且具有一定的私密性,根据人们喜欢从小空间观察大空间的特性,也可以得出这一结论。
还有一部分人在接受调查时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草坪的选项,这跟现在的季节有一定的关系,在寒冷的冬天坐在草坪上晒晒太阳是很多中老年用户的首选,而草坪的视野广阔行动自由,能更直接地亲近大自然也是草坪受到欢迎的原因之一。
但小区里健身器材的使用率和满意度却很低,原因大致有两点,一是健身器材放置在半室内的空间里而非露天,二是清洁养护工作不够到位。
这些都导致了人们不愿意去健身器材区域活动。
8.各人群对公共空间的需求。
在调查中,40%的人希望能有较大的社区场地来进行集体活动,30%的人希望有大场地和小场地,20%的人更喜欢室内活动室,只有10%的人希望公共空间里多种些花草。
而在我们的调查中,吴越人家小区的公共空间中大的社区场地几乎没有,一般都是小的场地,只适合少量人活动,而小区里大多是老年人跟儿童,老年人需要大的场地进行活动,比如跳广场舞;儿童的活动区也非常少,调查人群都反映应该多增加儿童的活动场所。
小区的住户三个层次的人群——小孩,成人,老人。
在考虑放置人们的娱乐设施时,很容易忽视了小孩这个群体。
华中指数研究院分析师李国政认为,众多爱女心切、望子成龙的(准)父母们,把能不能满足孩子教育成长需求,能不能给孩子最好的生活与教育环境,作为挑房子的第一要素。
实际上,从社会学、居住形态研究以及人居环境和谐发展的角度来看,小孩仍然是住宅与住区概念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应该类比于老年人居住问题一样加以重视。
小孩对于住宅产品的需求,除了有些跟大人一致的常规需要外,还可以进一步扩展到以下几个方面:健康安全、尺度够大的室内外游戏玩耍空间;充满童趣、富有亲和力、符合小孩审美特性的社区环境以及建筑形象;符合小孩心理和生理尺度的建筑部品和室内外设施,比如单元门的门禁卡刷卡高度要适合于低龄小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