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课程》论文
试论建筑环境对人的心理的影响
院系:工学院建筑系
专业:城市规划
年级:07级
学号:
姓名:
2011 年5月
摘要:本文通过对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认识,结合环境心理学在建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阐述了环境心理学在建筑学领域中的研究及应
用。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建筑学人的感受
正文: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即怎样的环境是最符合人们心愿的。
它是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领域,涉及心理学、社会学、地理学、文化人类学、城市规划、建筑学和环境保护等多门学科。
它主要研究物质环境,包括城市、建筑和自然与人的行为关系。
而我们探索的则是人与周围建筑及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探讨和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和问题。
所以说,它是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与心理学的交集。
建筑——不仅是用来为人的需要服务的专门组织起来的空间,不仅是结构、材料和技术,也是符号系统。
因此假如承认建筑学是一种语言现象,那么我们就应该懂得如何去理解每一幢建筑,建筑作为一种空间实体与整个环境构成综合的环境景观 ,研究其单体或组合形态的含义与环境间的关系,对我国现代环境景观的构筑 ,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其研究的程序应首先建立在它与感觉它的人之间存在着认知关系上 ,进而再研究它与周边环境间的配置关系. 因此 ,鉴于人-建筑-环境间的这种渗透性与认同感 ,有必要肯定建筑形态发展在环境中的心理属性与环境语义 ,并包括它们之间由此产生的非因果关系.
建筑环境心理学,即人与建筑,环境所发生的某种复杂关系。
引用一位日本专家的专业阐释是“研究环境和人的心理相互作用的边
缘性学科,研究人与周围社会、物理环境的关系,研究环境感知、评价、刺激和行为以及个人和社会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利用科学手段,系统说明人与环境关系的领域,探讨解决其中的问题,使人类能适应和改造环境”。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环境即为“周围的境况”,相对于人而言,环境可以说是围绕着人们,并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的外界事物。
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秩序、模式和结构,可以认为环境是一系列有关的多种元素和人的关系的综合。
人们既可以使外界事物产生变化,而这些变化了的事物,又会反过来对行为主体的人产生影响。
心理学则是“研究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的学科。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际建筑师协会就曾强调指出:“建筑师的责任是要把原先存在的和新的环境结合在一起,负责为城市提供美观的外貌和能设计出能为人们接受的空间。
”我们要注意人们的活动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因为创造环境的意义是通过人们的活动显示出来的。
建筑创造了新环境,它不但是人在生理物质上,而且更应是人在心理上、感情上的体现,建筑师所创造的环境已包含了尽可能广泛的心理学的范畴。
我们所做的一切建筑,抛却它本身的价值功能,无不成了环境的一部分,也许我们自己并没有感觉到,但它的的确确影响着周围的很多人,这就是环境心理学在建筑中最简单的体现。
接下里,我们从建筑心理、人居心理两个方面来解析。
【一】建筑心理——色彩与情感
白色:纯洁,凉爽,冷酷
黑色:悲伤,庄严,阴森
褐色:平稳略带压抑
灰色:忧郁,沉闷,绝望
金色:装饰,贵重,辉煌
银色:宁静,和平,清白
红色:激情,热烈,振奋
橙色:活泼,浪漫,欢快
黄色:轻快,明朗,亮丽
绿色:自然,新鲜,安静
蓝色:明亮,沉静,静态
紫色:华丽,高贵,幽雅
建筑色彩的运用——(1)医院空间
手术需求:减少反光,安静【青、蓝色调】
病房需求:清凉,镇定【橙、黄、白色调】
产房需求:恬静,温馨放松【绿、中性色调】
建筑色彩的运用——(2)商业空间
商业需求:装饰性,趣味性宣传性,戏剧性.明度大,光亮,色彩艳丽夺目.善用灰色底色,红色,橙色跳色,生动活泼,具有舞台效果。
建筑色彩的运用——(3)餐饮空间
餐饮需求:和谐,幽雅,情趣刺激食欲,但不益久留.暖色调运用.【橙、绿、中性、自然色调】
建筑色彩的运用——(4)展示空间
展示需求:使大脑和眼睛处于平衡状态.用中性色调,不具视觉残象作用,又能够突出主题展品。
建筑色彩的运用——(5)教学空间
教学需求:调和作用,不能反差太大,降低视疲劳程度.标准搭配:米黄色背景+墨绿色黑板;反面例证:白色墙壁+漆黑黑板.
【二】人居心理——
归属感:是佛洛姆( E .F r o m m) 氏理论中的术语,意指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落实感,不同环境中的心理学原理和各种环境状况中人的心理现象以及对环境的知觉都不行同;环境物理量和环境心理量之间的关系(环境与人的思维、情感、意志、个性等的相互关系)是相互影响的,而归属感的造成是环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反馈规律。
建筑就是给人家的感觉,这是一种人对居住环境舒适,安全,喜爱,满
足的体现。
自然亲近: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包括自然环境(如噪声、温度、风向、气候、空气的污染)和社会环境(如个人空间、地域观念、社会风气、社会文化、人际关系等)的影响。
人们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可以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以适应和创造一种有利与个人发展的环境。
但是,良好的自然是营造好的环境心理的基础。
我们说以人为本,但同时要以自然为依托,每个人,都向往与自然的交流,冰冷的建筑环境,空洞的室内空间,会让人无趣而远之。
(关键词:精神调剂,健康视觉,空气清晰)
邻里效应:传统的邻里关系是居民聚居一处面对面形成的亲近的人
际关系,具有感情的规范.邻里在相互接触的具体社会条件下产生道德意义感,相互理解,帮助.交流,文娱。
这是社会环境中人际关系、文化等对生活环境的影响。
情绪的感染和行为的感染,这两点都是人与人的邻里效应,好的效应会营造好的生活环境,可以提升人们的心理享受。
接近与疏远:人与环境情感交流的反应.有的地方人们愿意停留休憩;有的地方,人们却感到枯燥,引不起兴趣.对建筑环境的好恶倾向表现于行为就是是对环境的接近或疏远这是一种心理上的倾向性和回避性.这就是环境心里学里社会环境的地域观念。
私密性与领域感:人的领域性要求,即要求占有一定的空间范围,不受干扰,不妨碍自己的独处和私密性。
这是社会心理学中人的一种自我的心理。
环境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作为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我们应该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周围环境对人的影响,不仅仅考虑人的感受,而要在人体尺度色彩空间环境,建筑形式、室内装饰等各个方面综合考虑,建筑心理学就是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发挥作用和影响所产生的一门新的科学研究方向。
它是研究建筑形态,建筑思维与人类心理意识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它既要求对人类意识形态可以渗入建筑形成的各个环节的认识及内容,同时也探求建筑形式、空间、色彩等量化因素对人的心理变化可产生影响力的分析。
我们要做到两点:1)、首先要了解影响环境认知的因素有哪些。
(主要包括年龄和性别、经验和文化、环境特征)2)、潜在环境(是指包括气候、高度、温度、声音、气味和照明等非视觉部分所组成的环境)会对人的情绪有一定的影响。
在我们的设计中让建筑处于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之中,充分利用心理学知识,才能让建筑更好的与周围环境融合在一起,要充分考虑到树木、坡地、水体等自然环境在设计中对建筑的影响。
是否注意了反映,以及怎样反映我们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以及本民族不同层次的文化,是否注意了反映以及如何适应我们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以及本民族内不同层次的用户所特有的生活方式,对于不同用户群的不同行为,不同心理要求给予了多少考虑,三四十年后,我们今天新设计的建筑是否仍可延续......
结语:人的心理现象是物质世界长期进化所衍生出来的现象,是物质
对外界刺激反映的高级形式,是物质高度组织化后的表现。
心理的产生根源于物质反映特性的高度发展。
反映特性只有在受到刺激才显现其存在,没有了刺激,反映特性就会潜伏起来,不会表现出来。
而建筑心理学讲述的更多的是关于建筑给人的刺激性及人类吸收后又反馈到建筑的科学实践。
建筑心理学在当代的设计中越来越为建筑师所关注。
这是建筑设计的一大进步。
从原始的巢居,到纪念性庙宇的出现,建筑一直都孤独的享受着人们的仰视,人体尺度的提出时建筑设计的一次里程碑式的飞跃,他第一次提醒人们,建筑不是孤单的主体,他只是工人们使用的客体。
到了现代,建筑师越来越看到,人在建筑设计中的核心作用。
从尺度,色彩到环境空间,所有的一切设计都是为人服务的。
一个不懂得研究心理的建筑师,注定会蜕变为孤独的艺术家。
通过本期建筑心理的学习和探讨,我受益匪浅,并希冀通过个人对心理学的兴趣与热衷,对建筑心理学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和认识,从而在以后的设计中做出更为人性,更为合理的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