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办教育17
我国春秋时期私学取代官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的 一次重大变革。与官学相比,特点非常明显,在 特定历史条件下,自由办学、自由入学、自由讲 学、自由竞争,发展了当时的教育事业,儒、墨、 道、法四家私学,丰富了我国的教育思想。
到了汉朝,中央太学和地方官学的设立, 为我国封建社会的官办学校制度提供了基 本框架,私学中的书馆和经馆成为了后来 私塾、书院的历史渊源。
国外学者指出,当前教育私有化、民间化的理念和 趋势,可以看成是是对早期教育形式的一种回归。
我国私学的兴起,发端于春秋中叶。出现的重要原 因是“士”阶层受到重视,春秋时期的“士”是自能量很大。新兴地主阶级为扩大自己 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势力,纷纷养士,大批自由民也 争着从事士的职业。
中国民办教育 历史、现状与未来
贵州师大教科院 李秉中 当代教育理论前沿问题第十七讲
2012年5月13日上午
本讲从六个方面介绍
一、概述(现状与存在问题) 二、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历史
三、当前我国民办教育的优势与存在 问题
四、世界私立教育的发展(美、韩) 五、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模式 六、我国民办教育的未来思考
清代官学:中央—国子监,地方—府、州、县、 卫(军队驻地)学
清朝书院:顺治沉寂、康熙复苏、雍正勃兴。但 在雍正年间积极提倡同时,加强控制,官学化倾 向日趋严重。
两次鸦片战争,凭借不平等条约强行设立的教会 学校,数量不多程度低浅,但成为早期学校传播 西学的组织。
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时期教 会学校与洋务学堂并称为新式学堂,但教会学校 整体规模大与洋务教育规模。
要成为士,就要学习文化,必然要从师受教,就产 生了私学。
我国私学产生于春秋兴盛于战国
春秋之前的西周奴隶社会,学校是教学场所也是 社会活动场所,“政教合一”“官府办学”。随 着王权衰落,礼制破坏,国学与乡学日趋衰废。
私学取代了官学,私学的自由讲学也促进了各学 派的形成。
我国谁首创私学?很难查找,在孔子创办私学前, 私学已有了初步发展,但孔子私学弟子三千,规 模之大,内容充实,经验丰富,影响深远,做出 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制约民办发展的三个核心问题——1、民办教育的 性质和地位;2、民办教育的举办和退出;3、民 办教育的合理回报。
近五年全国民办教育所占比例
在校生 2010年 2010
数
总数
年民办
2010 年占%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民办学生 民办学生 民办学生 民办学生 所占比例 所占比例 所占比例 所占比例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教育近代化发展趋势不可 逆转。新政教育改革结束了1300年的科举,比照 西方近代三级教育模式,首次建立了规范全国的 学制系统,提出全民普及教育的设想,设置了与 近代教育相适应的教育管理机构,新式学堂数量 迅速增加。
陕甘宁边区“民办公助”政策
1944年4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出《提倡 小学民办公助的指示信》——
明代统治者发布兴学令,要求全国各地普遍设立 学校,中央最高学府设两个国子监(南京、京 师),府、州、县设地方学校。明中期前,程朱 理学占统治地位,中叶以后,王守仁“心学”风 行了百多年。
朱熹”理学”的含义就是“讲道理之学”。把 “天理”作为本体,理是气物存在的必需前提。 提出人性就是“理”,人性又分为天命之性(道 心)、气质之性(人心)。陆九渊则提出“圣人 之学,心学也”,认为“心外无物”。王阳明不 同意“心”“理”分开,认为“理”存在“心” 中,“心即理”。他的学术宗旨“四句教”:”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 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格物:与事物 直接接触而穷究其中之理)
5.41 8.38 9.48 13.71 21.36
4.99 8.17 9.45 14.49 20.80
4.65 7.68 9.7 13.98 19.86
4.25 7.19 9.75 12.97 18.55
3.85 6.61 9.85 11.20 16.1
二、民办教育发展的历史
由民间办教育不是今天才有的事,历史上几乎所有 的学校都是私有的,政府应该对公民教育负有责任 的观点,到了19世纪才在欧洲出现,20世纪早期或 中期才在世界的多数地方被广为接受。此前的学校 都是由教会和其他宗教团体,或者是有条件充裕的 家庭雇用单个家庭教师来进行的。
1、一般普通小学,如条件许可,人民如要 求改为民办,而群众确有能力接办时,应 即改为民办,逐渐达到自中心小学以下, 均归民办;
2、学制的长短、上课时间均不求一律; 3、民办不能和公助分离,不能听其自流。
20世纪80年代初期,更是大力提倡“社会 力量办学”,这个概念属于“教育投资体 系”问题,本质上是捐资助学,举办的学 校也多属于公办学校。以后允许并鼓励社 会力量投资举办民办学校,由此逐渐“社 会力量办学”成为“民办学校”的同义语。
此后的隋唐,官学与私学的并存,科举制 选士与育士制度的结合,共同构成了学校 教育体系,成为了领先世界各国的较为完 备的封建教育。
我国书院萌芽于唐末,兴盛于宋代。著名 的白鹿洞、岳麓、应天府、嵩阳、石鼓、 茅山六所均出自宋初,一种是初期私人开 办,之后为谋得官职,捐赠给官府;一种 是州郡长官直接兴建。
幼儿园 2976.67 1399.47 47.01 42.67 39.68 36.99 34.26
普通小 9940.70 学
普通初 5275.91 中
普通高 2427.34 中
中等职 2238.50 业
普通高 2231.79 校本专 科
537.63 442.11 230.07 306.99 476.68
一、概述
2010年全国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 11.9万所,比上年增加1.25万所,各类学历教育 在校生3392.96万,比上年增327.57万。
全国民办高校676所(含独立学院323所),增 18所,其他民办高等教育机构还有836所,民办 普通高中2499所(减171),初中4259所(减 72所),小学5351所(减145所),民办幼儿 园102289所(增12985所),民办中职3123所 (减75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