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13课于海侠
课程标准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以下基本知识和概念:革命兴起的背景、中国同盟会、革命纲领、黄花岗等武装起义、武昌首义、中华民国成立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王朝的覆灭、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发展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学会结合史实分析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概括和阐释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史论结合的分析中,培养学生崇尚科学、探求本质的科学精神,以及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培养以史为鉴的历史意识。
2.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为理想而奋斗的顽强毅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过程、中华民国成立及辛亥革命的意义。
革命者经过长期的革命实践,最终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并成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的君主专制制度,推动了近代中国的进步。
教学难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孙中山辞职、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的原因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体现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否定,体现了资本主义民主宪法的特点。
对内容的理解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另外对孙中山为什么辞去临时大总统,及当时复杂的形式学生分析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情境体验分析法、多媒体教学等
[教学过程设计]
学活动流程内容教学策略
及手段
详细设计
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中山路思考孙中山先生重大的贡献,
以引入本课《辛亥革命》。
武昌首义录相
教师:播放录相,并要求学生搜集录相中的重要信息。
学生:观看录相,并在录相中搜集重要的历史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用课件呈现:
1.武昌首义1911.10.10
2.湖北军政府成立
3.十几省宣布独立
教师概括,这正是辛亥革命的高潮时期的重大事件。
以“你认为武昌首义的成功以及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清王朝的土崩瓦解是历史的偶然吗?”这一问题转
入到关于清末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及酝酿发展情况的学
习内容。
可以根据情况,引导学生从清政府的统治、革
清末资产
阶级革命的背景及革命的酝酿发展教师语言
表达;
学生讨论,
发表看法。
命党人力量发展、保路运动所起的作用等方面进行思考
和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概括。
用“清政府越来越孤立”来概括背景所呈现的内容,即:
1.民族危机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3.清末新政、预备立宪
用“革命党人不断斗争”来概括革命酝酿发展的三个
方面的内容,即:
1.组织:
1)兴中会等建立——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
2)中国同盟会成立——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2.思想:1)宗旨:十六字
2)论战,促进宣传
3.实践:各地武装起义
用“导火线”来概括保路运动在这次革命中的作用。
以上分析可以使学生学习了这些基础知识,并学会运
用这些知识来分析这一事件发生的偶然和必然性所在。
同上文字和图
片资料;
学生阅读
体验教师:呈现秋瑾的头像及其爱国诗歌,渲染秋瑾就义场景;呈现林觉民头像以及其《与妻书》节选的一段文字。
学生:阅读《与妻书》选文,感受革命党人舍小家顾大家,敢为天下先,救国救民的英雄气概、勇于牺牲生命追求革命理想的精神。
辛亥革命
的成果1.中华民国成立1912.1.1 3.帝制结束1912.2.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图片:孙中
山头像、五
色旗,各地
庆祝中华
民国成立
的场景;
课本材料;
小组讨论
交流
1.以图片简要讲述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概况。
2.从革命者的理想入手,思考新的政权的性质,以此引
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的有关内容。
指导学生并简要分析课本正文以及小字文中所反映的
《临时约法》体现的基本原则,以认识其性质和意义。
3.简要回顾清帝退位,清王朝灭亡,帝制终结。
接着以“在1912,处在孙中山的位置,如果是你,你会把革命党人苦心斗争得来的政权给袁世凯吗?为什
么?”引入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袁世凯夺取权力的原因。
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应注意①在讨论中,引导学生从
客观形势、袁世凯、革命党人以及孙中山自己等方面进
行思考。
②引导中注意拓展思路,发现学生创新观点,
合理的予以充分肯定,不合理的给予引导。
③教学生要
史论结合。
这样处理的意图,通过这个转变合理性的分析,让学
生了解当时的复杂的形势,另一方面也了解孙中山先生
的维护共和,不居功自敖,一切以革命需要出发的伟大
精神以及丰富的个性。
(不简单地用“资产阶级的软弱
性”教条来束缚学生的思维。
)
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学生思考
评价
以“你认为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啦?”这个问题进行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探究。
落脚点之一,是认识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之二是认识评价资产阶级结果的几个标准,并形成评价历史
事件一般的方法的认识,注意史论结合。
小结本课
布置作业教师总结
升华;
投影地图;1.小结:归纳知识结构。
可联系前面义和团运动,看到中国各个阶层都在为解救中国的危机进行着革命,与义和团等以前的斗争相比,辛亥革命更能反映时代的潮流,并突破了忠君就是爱国的藩篱,在中国政治民主化建设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引导学生认识中国革命任务非一次革命可以解决,要经过几代人不懈的斗争,最终取得成功的。
2.作业:寻找汕头市还有哪些地方的名称与辛亥革命或孙中山有关。
你认为为什么会这样命名?
[附:教学要点及板书要点]
革命背景
1.民族危机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清末新政、预备立宪
酝酿发展
1.组织:1)兴中会等建立——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2)中国同盟会成立——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2.思想:1)宗旨:十六字
2)论战,促进宣传
3.实践:各地武装起义
高潮
1.武昌首义1911.10.10
2.湖北军政府成立
3.十几省宣布独立
成果意义
1.中华民国成立1912.1.1
2.清王朝灭亡,帝制结束1912.2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1912.3——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4.意义:推翻建立观念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