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探究《考试说明》中关于“探究”的要求有三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这分别是对文本自身的探究,对文本人文背景或价值、意义的探究,对文本的独特解读。
一、探究文本丰富的意蕴高考所选散文往往意蕴丰富,这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有民族心理的、人文精神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审美的意义。
其深刻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往往是命题者关注的探究点。
意蕴式探究题的出题切入角度具体如下:解答该类题目就是要求善于选择审视角度,善于进行层面切割,实现多元化鉴赏和品读文学作品的目的。
(2015 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阅读文本见考点一例2《四堡雕版》。
文中的五个问句,意蕴丰富,设置巧妙。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6 分)解题思维本题考查探究能力。
解答本题,考虑以下三个角度:(1)细审题干,明确要求。
要围绕“意蕴丰富”“ 设置巧妙”谈认识。
(2)意蕴丰富。
第一句在第③段:“它犹然散发着书香墨香文明之香吗?”提出疑问,引出下文。
第二句在第⑥段:“ 这就是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最后一个‘ 活化石 ' 必然的命运么?”这句话饱含对其命运不公的感叹。
第三句在第⑦段:“难道这块生育出千千万万图书的沃土已然资源耗尽,贫瘠得连几套书版也找不出来?”语气强烈,饱含斥责。
第四句在第? 段:“照此说来,最终的结果是,我们这个曾经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就不再有‘活态的见证'可言了?”这是感叹,也是担忧。
第五句即第? 段:“那么,谁救四堡呢?”饱含希望,发出召唤,希望大家都能行动起来,保护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
(3)设置巧妙。
五个问句,紧密相承,层层递进,起到串连全文的作用。
答案:①第一个问句,表明作者对四堡雕版儒雅景象的期待和进行实地考察的愿望;中间三个问句,表现作者在面对四堡雕版现实窘境时的痛心、无奈与不甘;最后一个问句,表现作者对四堡雕版前途的担忧,强烈呼吁对这种文化遗产进行拯救。
(3 分) ②五个问句,相互关联,层层递进,表现了作者对四堡雕版文化历史兴衰和未来命运的反复思考与追问,形成文章内在有机的文脉,串起全文。
(3 分)“ 不同角度、不同层面” 探究作品的丰富意蕴“探究作品的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是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探究,因此要做到如下几点:1.掌握“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内涵。
不同角度指从不同的视角对文本作多侧面的考查。
不同层面→就是要求对文本作出深浅度不同的认知解读,一般可从情感、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分析发掘。
2.善于选择审视角度和进行层面切割。
(1)善于选择审视角度对一篇散文,我们可以从社会、政治、教育、个体人格成长与形成等角度,来发掘其深层的意蕴。
这要求我们应该选择那些与文本关联较紧密的角度,作为考察视点。
确定审视角度较好的办法是假设自己具有多重身份,分别以各种不同的身份对文本进行审视。
(2)善于进行层面切割①浅层解读:对一个文本我们可以对它作字面上的解读,这是浅层面的。
② 较深层解读: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进行解读。
③深层解读:联系文本产生的时代解读其历史意义,联系现实生活解读其现实意义。
二、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与创作意图“创作背景”指作者创作作品时所处的时代环境, 作者自身的生活经历、 思想性格和心 境等因素。
由于受学生知识面窄的限制, “创作背景”不好设置题型, 近几年高考题中也没 有出现对此项的考查, 所以只探究“创作意图”。
创作意图指作者创作作品时的动机、 态度 和风格等因素。
“探讨创作意图”探究题的出题切入角度有:1. 文章写作的设计意图: 布局谋篇方面,重在对文章的线索、结构、艺术手法及创作 效果等方面进行探究。
2. 文章写作的社会意图: 弘扬某种精神,针砭某种时弊等,重在对作品的影响加以探 究。
这要求考生对作者及其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在字里行间及注释中了解 )。
(2013 北·京卷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浙江的感兴我很想追怀自己在浙江的童年, 却只记起了一些片断: 随着母亲去一个庙里看初期的电 影,去曹娥江头看潮水, 随着小舅舅到河埠头石桥边的馆子里吃馄饨, 那样好吃的馄饨,后 来似乎再也没有吃到过。
如此等等,连不起来,而且越来越模糊了。
于是我怀疑自己是否配称浙江人。
这一次到杭州, 住在西湖旁边, 又有幸去了绍兴, 看到鲁迅故居, 加饭酒,并且站在店门外吃了一串油豆腐,上面涂了厚厚的一层辣酱, 不管配不配,我是喜欢这乡土的。
这里主要的色泽是黑和白。
黑的瓦顶,白的粉墙,冲洗得发白的石板路, 连木柱子也是 黑的,谨严、素净,然而空间是庞大的,人有足够的地方可以移动,物件也是厚实可靠的,像那间大大的厨房里的那口大大的腌菜缸, 在朴质的生活里有温厚的人情, 正如那三味书屋 里,既有严厉老师的戒方, 又有那顽皮学童的小小乐园, 而门前的石板路下则是潺潺的流水。
水是浙江的灵秀所在,是音乐,是想象力。
在鲁迅的艺术素描里不是也有这样的黑泥、 白石和绿水的配合么?多么朴质, 又弥漫着 多大的温情! 你看他用笔何等经济, 总是短短几句话就勾画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生处境, 而 最平常的叙述也带有余音, 富于感染力 —— 他的闰土成为我们一切人记忆中的童年好友, 的乌篷船成为我们每个人梦里的航船, 他的忧郁、 愤怒和向往也成为几代读者难以排遣的感 情。
看着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家多一点了解了。
回到杭州,又还在咸亨酒店里喝了 吃着吃着, 心里感到同时他又总把这处境放在一片抒情的气氛之内。
他是最严格的, 又是最温情的, 这就使得他是另一番景色,1981 年我第一次来,忙于游览名胜,但也抽时间陪一位老友去追寻他少年时代的踪迹,走了一个旧的市区。
像是有一家过去很有名的布鞋店,那里依然卖着素净而又雅致的黑面白底的舒服鞋。
接着进入一家咸肉店。
面前是一条长长的洗得白白的木柜台,上面摆着十几块干干净净的咸肉,随你挑选。
这铺子的旧式建筑有高高的屋顶,店堂里空空荡荡的,没有现代肉店那种血淋淋的屠场味道,人们从容选肉,大刀切下去,一股醇厚的咸肉香随之而起。
这次重来,我很想再出去看看那些犹有南宋遗风的街道和店铺,却始终不得空儿,只在汽车里匆匆看了一下中心区的主要街道,在我游历过的城市里,我总觉得杭州是最富于中国人情味的,即使车站旁边的闹市也闹而不乱,人行道上人来人往却不拥挤,同时有一些老铺子老字号还以传统的礼貌待客。
杭州难分市区与郊外,环湖的大道既是闹市,又因西湖在旁而似乎把红尘洗涤了。
任何风尘仆仆的远来人也是一见湖光山色而顿时感到清爽。
在阳光下,西湖是明媚的,但更多的时候显得清幽。
这次因为就住在湖岸上,朝朝夕夕散步湖畔,总算把湖的各种面容看了一个真切,清晨薄雾下,黄昏夕照里,湖的表情是不同的,沉沉夜色下则只见远岸的灯火荡漾在黑黑的湖水里。
千变万化,没有太浓太艳的时候,而是素抹淡妆,以天然而不是人工胜。
在湖岸散步的时候,抬起头来,看到了环湖的群山在天边耸起,也是淡淡的几抹青色。
然而它们都引人遐想,给了西湖以厚度和重量。
没有人能把西湖看得轻飘飘的。
它是有性格的。
从而我也看到了浙江的另一面:水固然使它灵秀,山却给予它骨气。
(取材于王佐良的同名散文)有评论者曾用“一切景语皆情语”来概括本文带给读者的艺术感受。
请谈谈你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解,并结合本文进行具体阐述。
(不少于200字)(12 分)解题思维本题考查探究能力。
需审清题干解答本题。
(1)审清题干要求。
题干已经明确了探讨的方向“对‘ 一切景语皆情语 '的理解” ,也就是探讨作者写景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怎样的情感,属于“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之“文章写作的设计意图” 。
(2)作答本题时,需要对情景关系进行简单的分析,然后在文中找出写景的相关内容,根据文章主旨及作者情感,具体分析其是怎样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的。
如通过分析浙江的性格与作者的情感的关系体会情与景的关系。
答案:(示例)情与景是中国传统诗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而“一切景语皆情语”是艺术手法中“情景关系”中常常提到的术语,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一切写景状物的文字都是作者表情寄意的载体,二是一切景物又必然引起作者情感的波动,进而付诸文字。
因此情因景生,景中显情,景与情相因相成,不可分离。
(4 分)如在本文的第八段,作者对杭州旧的市区中的一家咸肉店进行了描写,“洗得白白的木柜台”“摆着几十块干干净净的咸肉”“大刀切下去,一股醇厚的咸肉香随之而起”等描写明显表现了作者对杭州的喜爱之情。
(8 分)“ 两步走”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第一步,依本探源。
通读全文,依据文本中或显或隐的有效信息,如主旨句、过渡句、含有作者情感倾向的语句、暗示社会环境的词句等,来解读作品的主题,从而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如例2 就需要抓住作者写景的关键句“清晨薄雾下,黄昏夕照里,湖的表情是不同的,沉沉夜色下则只见远岸的灯火荡漾在黑黑的湖水里”与含有评论的语句“千变万化,没有太浓太艳的时候,而是素抹淡妆,以天然而不是人工胜”来把握西湖清幽淡雅的特点,进而探讨作者写这些的意图。
第二步,内引外联。
利用题干中提供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等信息,筛选辨析,联系旧知,调动知识储备,解读创作意图。
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命题人肯定不会让考生漫无边际地瞎猜,对考生不熟悉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一般会在题干中或通过注释等形式予以交代,如例2 题干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提示,这就需要考生对“一切景语皆情语”有必要的知识储备,答题时就需要“内引”文本内容,“外联”相关情景关系的内容。
三、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个性化解读,要求考生立足自我,充分调动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感悟、体验文本,独立思考,获得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2015 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太湖碎锦范烟桥①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
民间则说“八百里太湖跨三州” 。
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
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
② 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
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
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
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
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
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
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