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生活》的增加与变化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变化-----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新)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
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旧)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得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方XX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2、变化-----知识的分类(新)具体科学知识概括为三类: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思维科学知识。
(如心理学、逻辑学等)(旧)具体科学知识概括为两类: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
(如政治学、伦理学、逻辑学等)3、增加-----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具体内容4、变化-----哲学基本问题(新)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旧)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5、增加-----“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一目6、增加-----“时代精神的精华”一课(1)“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一目(2)“社会变革的先导”一目(3)“马克思哲学的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4)“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特征”: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XXX思想的活的灵魂。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增加-----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实践观(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科学地揭示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科学地揭示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我们应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
2、变化-----运动的含义(新)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旧)运动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3、变化-----静止两种情形(新)静止两种情形:一是事物在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物质相对于它的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旧)静止有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4、变化-----规律的含义(新)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6、增加-----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7、变化-----意识的四性(新)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具有主观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旧)认识具有预见性和创造性,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8、变化-----意识能动作用(新)增加第三种:一是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9、变化-----实践的含义(新)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旧)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10、增加-----“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一框(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2)真理都是由条件的,具体的(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运动上升性。
11、变化-----(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
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与时俱进,就是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因此,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的和归宿。
(旧)解放思想是指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1、增加-----科学的思想方法(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得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矛盾的观点,是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包括辩证的否定观与创新精神。
2、变化-----联系的含义(新)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旧)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3、增加-----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4、增加-----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
5、增加-----一切事物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即使人们改变条件、创造条件的活动,也是有条件的。
6、增加-----“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一目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7、变化-----(新)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8、变化-----(新)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旧)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9、明确-----发展的普遍性10、变化-----发展的实质(新)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1、变化-----(新)判定新事物与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旧)判断一个事物是新还是旧,就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又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12、变化-----矛盾的含义(新)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
删掉事物之间的矛盾。
删掉内外因。
(旧)矛盾时事物发展的动力,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根本原因。
14、变化-----矛盾的同一性(新)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旧)第二,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15、变化-----矛盾的特殊性(新)矛盾的特殊性三种情形:第二,同一事物在发展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第三,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各有特殊性。
(旧)矛盾特殊性有三个方面,其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三,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
16、变化-----(新)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旧)事物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
17、增加-----(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18、增加-----辩证的否定观(新)辩证的否定观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
19、变化-----(新)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旧)用发展观点看问题要求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20、增加-----“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一框(新)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22、变化-----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旧)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最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1、增加-----(新)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包括社会意识的不同步性和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2、增加-----(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3、增加-----社会发展的规律(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4、增加-----社会的基本矛盾(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的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但是这一矛盾是非对抗的矛盾。
5、变化-----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新)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旧)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主要应:作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6、变化-----价值、价值观的含义(新)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的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价值观。
(旧)价值是指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
判定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即价值观。
7、增加-----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新)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称为价值判断。
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
8、变化-----人生价值(新)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
(旧)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9、增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一目(新)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
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
10、增加-----“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一目(新)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