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11、第七章 新时期的小说创作 第一节
11、第七章 新时期的小说创作 第一节
1)批判意识强烈、悲剧风格浓重。
2)重感情宣泄、轻理性认识。
3)多现象描述、少本质揭示。
4)由于是情绪化的产物,艺术上,尚未完全摆脱“文革”遗风,展示 生活比较肤浅,艺术表现方法比较单一(全知全能),存在着人为雕琢 的戏剧化痕迹。
4、文学史意义
“伤痕小说”在新时期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或缺的开拓性意义。它冲 破了“文革”极“左”文艺政策的种种清规戒律,突破了题材禁区, 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社会问题和文艺问题,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 上第一批真正意义的社会主义悲剧;第一次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 “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开启了198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 深化的道路;第一次真正地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人物, 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文学 思潮的兴起发挥了光荣的先导作用。总之,它的出现,不仅标志着 现实主义文学的全面回归,而且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繁荣时代的全面 到来。
第七章 新时期的小说创作
第一节 伤痕小说、反思小说、知青小说 及其作家作品
一、伤痕小说(伤痕文学)
1、指“文革”结束后几年时间里出现的一批描写“文革”十年动乱给党 、国家、社会、人民造成巨大损失、带来深重灾难的小说。发端于刘心 武的《班主任》 (1977年11月《人民文学》),得名于卢新华的《伤痕 》 ( 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是新时期最早引起轰动效应的一个 小说潮流。
“亲爱的妈妈,女儿永远不会忘记您和我心上的伤痕是谁戳下的。”
《爬满青藤的木屋》(古华):写了一个单纯而善良的女 青年因为追求文明而惨遭虐待的故事,控诉了野蛮对文明 的戕害。(王木通、盘青青、李幸福)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弦):写了一个女青年面对爱 情而却又不敢接受的残酷事实,控诉了“文革”时代的荒 谬,反映了因为文化生活单调而造成的爱情悲剧在一代青 年人心上烙印下的沉重阴影。(沈荒妹、许荣树、沈存妮 、小豹子)
“伤痕小说”的出现在政治上也很有意义。它对于人们深刻认识 “文革”,继而彻底否定“文革”,奠定了坚实的舆论基础。
5、刘心武与1980年代的文学
刘心武(1942——),四川成都人。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专科学校 ,曾执教北京第十三中学。1958年开始业余文学创作,1977年发表《 班主任》,1980年调中国作协北京分会工作。他是1980年代具有贯穿 性和代表性的作家。主要文学成就体现在题材不断开拓、主题逐渐深
《小镇上的将军》(陈世旭):写了“四人帮”迫害老干 部的故事。
《枫》(郑义)写了“武斗”给青年人造成的爱情悲剧 (卢丹枫、李红钢)。
《啊!》(冯骥才)写了左倾政治运动给小人物造成的命 运悲剧。 (吴仲义)
《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张洁):写了音乐教师梁启明辛 苦培养伐木工人孩子孙常宁的故事。通过对梁启明的无私 美德的歌颂,控诉了十年动乱干扰人们对追求美好生活权 利的罪恶。
“伤痕文学”之父
2)“写人生”阶段(1979至1981年)——《我爱每一片 绿叶》、《如意》、《这里有黄金》等。受新时期关于 人性、人情、人道主义大讨论的影响,刘心武转移创作 重心,开始描写人物命运和人物遭遇,刻画了一些极富 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情味的人物形象。
谢慧敏——一个“更令人焦虑的畸形儿”形象,更有认识价值。表面 上看,她品行端庄,无比正确,作为班上的团支书,一直向往“成为 一个好的革命者”,并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但实际上,在“四人 帮”文化专制主义和愚民政策的统治教育下,她成了思想教条、行为 僵化的“左”倾观念的忠实代表。正如作者所说,“谢惠敏从某种意 义上来说,是更令藤的木屋》 、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莫应风的《将军吟》、从维熙的《第 十个弹孔》和《大墙下的红玉兰》、王蒙的《最宝贵的》、叶辛的《蹉 跎岁月》、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等。
2、主要作品介绍
《班主任》(刘心武):主要揭露了十年动乱对青少年一代 所造成的心灵创伤。被誉为是新时期文学的第一声“春雷” (张俊石、宋宝琦、谢慧敏)
《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写了一个省劳改局劳改 处处长葛翎的悲惨遭遇,通过描写十年动乱对公检法、正 义与良心的破坏,反映了荒谬年代的人心向背。(葛翎、 马玉麟、章龙喜、秦副局长) “不要把毛泽东看成神秘的 ,或者是无法学习的领袖……”
丛维熙:《第十个弹孔》、《远去的白帆》 “大墙文学”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写了“左”倾路线对 农民的巨大伤害。
化、艺术风格不断花样翻新等方面。经历了五个阶段:
1)问题小说阶段(1977至1979年)——《班主任》、《爱情的位置 》、《醒来吧,弟弟》等。从一个教师出身的作家独有的视角出发, 揭示了青少年身上存在的种种不健康现象,提出了很多令人深思、令 人警醒的严峻的社会问题。突出特点是社会性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 任感和使命感。
缺点是议论过多、说教色彩过重、有思想大于形象的现象。刘心武: “我强迫自己在每一篇作品中都提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最后我就 遭到了文学本身的沉重反击。”
宋宝琦、谢慧敏的认识价值及典型意义
宋宝琦——一个深受“左”倾教育路线毒害的青少年形象,从中寄寓 着许多令人感慨的社会内容。宋宝琦之所以堕落为小流氓,走上犯罪 道路,绝不象当时有些人认为得那样,是“十七年的修正主义教育路 线”毒害的,是“智育第一”、“白专道路”、“成名成家”思想毒 害的,恰恰是“什么书也不读”造成的必然结果。不是什么“知识越 多越反动”,而是因为没有知识、不辩是非而堕落。
《伤痕》(卢新华):从母女感情亦即中国人最为传统的伦 理情感角度入手,揭露了“文革”给无数普通中国人的生活 和心灵带来的无法弥合的创伤。主要控诉了封建“血统论” 对一代青年人造成的巨大伤害。 (王晓华、苏小林)
“虽然孩子身上没有像我挨过那么多‘四人帮’的皮鞭,但我知道,孩 子心上的伤痕也许比我还深得多。”
3、产生背景及主要特征
“伤痕小说”的出现具有深刻的社会政治背景,它集中出现 在“文革”结束后头两年的时间里面,是当时人民群众无情 揭露“文革”荒谬、直接宣泄愤慨情绪的一种表达形式,是 揭批“文革”及其“四人帮”的政治斗争在文学创作中的必 然反映。
由于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有着特定的内涵,所以具有鲜明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