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摘要】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探讨心理健康的含义,确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本文在探讨心理健康的含义与中小学生心理发育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以及在应用这一标准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标准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结合中小学生心理发育特点与中小学教育现状,探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价值。

1什么是心理健康
关于什么是心理健康,学界并无统一的定义,目前,比较公认的定义是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提出的,心理健康被指的是“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

对中小学生而言,心理健康也应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没有心理疾病,另一方面是具备心理保健的基本能力,积极向上的心态。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相应地也就有两个基本的目标,一是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与个别教育,使其能够适应社会生活,顺利完成学业;二是针对全体学生的心理发展教育,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升其心理保健能力,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为成人、成才、成功服务。

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就必须确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而要确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则首先要弄清楚中小学生心理发育的基本特征。

2中小学生心理发育特征
2.1随年龄增长,独立感日益增强,叛逆心理出现。

理论与实践表明,从小学到中学,随着年龄的发展,学生的独立感日益增强,依存感与独立感的矛盾成为注意时期学生的基本心理特征之一。

一方面,中小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需要成人的特别是家长的支持与辅导;另一方面,随着年龄增长,又渴望独立。

在发展心理学中,把进入初中阶段看作是心理上的“叛逆期”,这一时期也成为心理问题的多发期。

2.2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

人们常说的上学前的儿童什么事情,都是“爸妈说……”,小学生则是“老师说……”,中学生经常是“我说……”,这种变化实质指的就是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

随着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学生开始关注自我存在的问题,“我从那里来,要到那里去”,“我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别人如何看待我”,“人活着的意义与价值”等问题成为他们思考的对象。

伴随自我意识的发展,
中学生出现自我同一性危机,即现实我与理想我之间出现距离,由此引起诸多心理问题。

2.3情绪丰富但波动性大。

中小学生另一大心理特点便是情绪情感的发展。

主要体现为情绪丰富但波动性大。

一方面,情绪情感内容越来越丰富,进入学校学习以后,学校成为他们的主要活动场所,生活接触面的扩大,环境的变化,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使中小学生的情感内容丰富起来,学习已经成为儿童生活的基本内容。

此时,学习的成败、在集体中的地位、与同伴的关系等,都使小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体验,充实着小学生的情感世界。

而诸如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情感也初步形成。

另一方面,中小学生的情绪情感又表现出波动性大的特点,即喜怒哀乐交替出现,具有短暂性和爆发性。

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中小学生心理发育的特点,决定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制订,必须要做到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个别辅导服务的同时,也要兼顾多数学生的成人成才与成功。

综合各方面的研究,我们认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
3.1智力正常。

智力又称为一般能力,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能力,是学生进行学习,也是学生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必需的基本条件。

心理学用智力商数来表示智力的高低,智商在130分以上为超常,智商在70分以下为智力发展迟滞或者智障,70~130分之间为正常,多数人集中在90~110分之间。

3.2有较好的情绪自控能力。

情绪是人的心理需求的集中反映,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根本表现之一,以情绪自控能力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是指中小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愉快情绪多于不愉快情绪,总体上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遇到挫折或者困难时,能够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情绪能够自控,符合特定的情境要求等。

3.3人格健全。

人格指的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健全就是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即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

要求中小学生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同一性,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充满自信,有良好的性格特征等。

3.4人际关系和谐。

良好而深厚的人际关系,是中小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保障。

中小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与父母、老师和同学的关系。

心理健康者乐于与人交往,能够和不同的人建立人际关系,又有知心朋友,能够正确处理与父母的关系,及时将内心所思所想与他人交流,不卑不亢并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宽以待人,乐于助人。

3.5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中小学生是处于特定年龄阶段的特殊群体,应具有与年龄与角色相应的行为特征。

行为特征与年龄不符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心理与行为特征比实际年龄小,即晚熟,另一种是心理与行为特征比实际年龄大,即早熟。

晚数学生要注意与同龄儿童相比,是否有较大差异,若有较大差异,即需要到医
院就诊。

早熟儿童要注意孤独倾向。

3.6社会适应正常。

即个体与客观现实环境保持良好关系,能够顺应社会发展。

以有效的办法对应环境中的各种困难,不退缩,还要根据环境的特点和自我意识的情况努力进行协调,或改变环境适应个体需要。

4中小学心理健康标准在应用中要注意的问题
4.1心理健康标准具有相对性。

事实证明,心理健康与否并无明显界限,而是一个连续化的过程,这就如同海面的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和水面下的部分,并无明显的分界线,因为随着潮起潮落,水面下的部分也会露出水面。

由此可见,完全符合上述标准的学生,也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而部分符合心理健康标准的学生,也可能是由于成长过程中的正常表现,因为在人生的发展过程中面临心理问题是正常的。

4.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重点关注三类学生。

研究表面,中小学生中,三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予以重点关注。

一是留守儿童。

据统计,全国有留守儿童三千八百万,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也已经由研究层面转化到了政府决策方面。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般来说,因为缺乏亲情,缺乏父母的监护,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人格缺陷,应对能力差等心理问题。

二是“三困难学生”。

即学习困难、生活困难、人际关系困难学生,这类学生面临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等多重压力,是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应予以高度关注。

三是青春期学生。

这一阶段的学生性生理发展,但性心理滞后,并且处于心理的“叛逆期”,应是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另一重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对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也必将深入,此后的研究应重点探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心理健康标准的制定,以及心理健康标准如何更好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石国兴等.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探讨.心理学探新,1992(5)
2张其志.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评价论纲.韶关学院学报,2004(3)
3周青云.留守儿童心理现状及对策干预.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8 (2)
4章竞思.心理健康标准与学校心理辅导.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