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磨损原理

磨损原理


许用载荷:尽量使单位面积上的载荷不超过许用值,防止由于
载荷过大而导致磨料磨损的迅速发展; 表面粗糙度:控制在 尽可能最佳状态 。
通过表面处理进行磨料磨损的控制 表面机械加工:表面机械加工的方法可以改变金属表面的组 织和结构,致使表面硬度提高,并且通常使表面层产生相当 大的残余压应力,因而使摩擦表面的耐磨料磨损性能提高。
微观疲劳磨损----发生于滑动接触的微观表面上 磨屑形状:点蚀—扇形(退火钢、调质钢);剥落—片状(渗碳钢)
磨损过程:裂纹萌生、裂纹扩展
1)、润滑良好的滚动,2)、滚滑组合接触,3)、润滑不良有表面损 伤,4)、表面强化的表面

疲劳磨损定律:
m σ rn N =常数
宏观疲劳磨损:
微观疲劳磨损:

》 》 》



磨损现象十分复杂:至今仍不够理解其真正的 机理

》 我国上世纪 80 年代不完全统计,在冶金矿山、农业机
械、煤炭、电力和建筑材料五个工业部门,每年仅用于磨 料磨损而需要补充的备件达 100 万吨钢材。约 40% 的农业 机具备件是由于磨料磨损造成的,约30%的锅炉钢管因腐 蚀磨损而失效。在摩擦学研究领域,
V W h P h P ⎛H ⎞1 =K ⇒ =K ⇒ = K ⇒ t =h⎜ ⎟ LAa HAa L H vt H pv ⎝K ⎠

可以看出,摩擦副的寿命与pv成反比
影响粘着磨损的因素



摩擦副材料的性质 粘着倾向越高,粘着磨损越大;相同金属—粘着 倾向大---粘着磨损 大;异性金属的粘着磨损小;脆性材料比塑性材 料要不容易发生黏着 磨损;多相金属也不容易发生黏着磨损;表面 处理可以减小黏着磨 损。 载荷 载荷增加—粘着磨损加剧,但有一临界载荷. 温度 表面温度升高—硬度下降---粘着上升 温度升高---润滑剂变质以至失效 压力、速度影响温度
6.冲蚀磨损

定义:流体或固体颗粒以一定的速度和角度对材料表面进行冲击所造 成的磨损 类型:固体颗粒冲蚀磨损,液滴冲蚀磨损,气蚀磨损。 形成机理: 固体颗粒:切削(冲击角度小,塑性材料;冲击角度大,变形机 理));疲劳(冲击角度大);断裂(脆性材料); 液体颗粒:疲劳机理为主; 气蚀:疲劳机理为主
靶材特性:韧性、弹性模量 液体特性:腐蚀性、密度、粘度

气蚀磨损:固体表面与液体接触并有相对运动时造成的表面损伤,常 发生于流体机械中 气蚀机理:当液体与固体表面接触处的局部压力低于蒸汽压力时,会 形成气泡,到达高压区气泡炸裂,瞬间形成对表面的冲击和高温,反 复作用形成疲劳,形成麻点,继续形成海绵状表面。 影响因素: 零件的外形:流线型可以避免局部出现涡流。减少气蚀; 液体中的气体含量:含量越少,气蚀越小,反之越小; 液体运动速度和压力:速度和压力越大,气蚀越大。反之越小; 液体温度:液体温度越高,气蚀磨损越大; 材料性质:强度和韧性高的材料耐气蚀磨损能力强,不锈钢>一般碳钢
• •
粘着磨损定律

Archard J F推导了粘着磨损的公式
δ A =π a 2 =δW σ s

δV = 2 π a 3
3
3
假设 δ L = 2a ⇒ δV = 2 π a = 1 π a 2 = 1 δ A = 1 δW δ L 3 2a 3 3 3 σS 设全部接触的微凸体有K1的比率成为磨屑,则单位滑动距离的总的 磨损体积为 Q = V = δV = 1K δ A = 1K A = 1 K W ∑ 1∑ 1 1 L δL 3 3 3 σS 代换后得到:
磨粒磨损 微动磨损定律: V =( K W 1/ 2 −K W ) N /( fH ) + K LWN / H
0 2 2


影响微动磨损的因素: 载荷、循环次数、滑动振幅、频率、材料
特性、环境因素、润滑等。
控制微动磨损的措施:消除震动,增加接合 面上的正压力,增大接合面间的摩擦力,采 用良好的润滑,采用润滑脂,采用固体润滑 剂。
m与材料及应力状态有关
W (KF为发生疲劳破坏的循环次数的倒数) Q = =K F H L 疲劳磨损的三个规律依然存在
磨损的体积与滑动距离成正比; 磨损的体积与载荷成正比(当大到一定程度后不成立); 磨损的体积与较软的材料的屈服极限(硬度)成反比。
V
• 口
影响疲劳磨损的因素 载荷的影响:载荷越大—接触应力越大—寿命下降;载荷越大—摩擦力 越大—寿命下降; 材料性质:硬度越高—寿命越长(但有临界值);内部缺陷—寿命下 降;粗糙度升高—寿命下降;硬化层升高—寿命升高; 润滑剂及添加剂:极压添加剂降低疲劳寿命(一般来说) 水份:水分升高—寿命下降
• • 》
》 》 •
固体颗粒冲蚀的影响因素:颗粒硬度、颗粒密度、颗粒尺寸、颗粒形 状、冲击角度、靶材特性等。

固体颗粒硬度:颗粒硬度越高—冲蚀磨损越高;冲蚀磨损量正比于流 体束中的颗粒数量; 颗粒尺寸:颗粒尺寸增加—冲蚀磨损增加,但有转折点 固体颗粒的尖角:有尖角的颗粒冲蚀磨损大 冲击角的影响与靶材性质有关 冲蚀磨损量与冲击颗粒的动能有关(n=2~2.5)


润滑剂 存在边界膜—粘着磨损下降; 边界膜:纯矿物油—吸附膜强度低—在 一定温度下解吸;含油性添加 剂及极压添加剂的膜—强度高---可以在 很高的温度下工作—对表面有 一定的腐蚀作用 提高抗粘着能力:提高硬度,采用互溶性小的金属,耐磨镀层,加油 性和极压添加剂,等。
2. 磨粒磨损

定义:摩擦过程中,由于硬的颗粒或表面硬的凸起引起材料从其表面 分离出来的现象。 分类: 按磨粒和表面的相互位置分:二体磨损
M B)
粘着和转移,腐蚀,切削,塑性变形,表面断裂,表面反应,撕裂,疲 劳,溶化,电解化
•苏(Suh
NP) 滑动磨损,微动磨损,磨粒磨损,侵蚀磨损,表面断
裂,溶解磨损,扩 散磨损,氧化磨损,腐蚀磨损,化学或热磨损

巴威尔(Burwell J T)
粘着磨损,磨粒磨损,表面疲劳磨损,化学磨损,微动磨损,冲蚀磨损
W H
4-4 耐磨损设计

定义:根据现有摩擦学知识,分析影响磨损的多种因 素
,并在设计时采用相应对策,减轻或消除不利因素,发
挥有利因素,从而达到设计要求的目标;

方法:合理选材,表面强化,选择加工方法,控制表面
几何形状,合理润滑,过滤及密封技术应用,合理冷却,
装配与对中,控制相对运动等。
磨料磨损的控制


Q=
δV V W =∑ =K L H δL

K为磨损系数,大约为K=10-2~10-7,空气中的金属: K=10-3~10-4,略 有润滑: K=10-4~10-5,润滑良好: K=10-6~10-7,
• 》 》 》 •
三条基本定律:
磨损的体积与滑动距离成正比; 磨损的体积与载荷成正比(当大到一定程度后不成立); 磨损的体积与较软的材料的屈服极限(硬度)成反比。 将上式继续化简,引入h=V/Aa,平均压强P=W/Aa
类型: 氧化磨损—表面氧化膜不断的出现,又不
断的被磨掉 腐蚀磨损—表面与周围的介质发生化学反应或电化学反应形成反应 膜,又不断的被磨掉; W V Q = = K F 化学磨损定律 H L

影响化学磨损 的因素 氧化磨损:氧化膜与基体的连接强度、氧化速度、氧化膜的硬度与基体




的硬度比、表面润滑状态、滑动速度、载荷和周围介质的含氧量等; 脆性氧化膜—磨损率大;韧性氧化膜—磨损率小; 氧化膜的生成速度>磨损速度—磨损量小;氧化膜的生成速度<磨损 率—磨损量大;氧化膜的生成速度=磨损速度—磨损量最大; 氧化膜的硬度>>基体硬度—磨损率大;氧化膜的硬度与基体硬度接 近—磨损率小;当氧化膜与基体的硬度都很高时—磨损量小; 良好的润滑:不仅可以减少摩擦,还可以隔绝与空气的接触,降低腐 蚀磨损; 滑动速度:当速度较低时,随速度增加,磨损量加大;在速度较高 时 ,随速度的增加,磨损量下降;速度很高时,转化成粘着磨损,磨 损 量急剧增大; 载荷:载荷越大—磨损量越大; 周围介质含氧量:

• 》 》 》 》 》
lCt‘f


.1
昏 欲
jiW
如睛 也 lf
f
磨损形式的综合作用
实际应用中:各种磨损形式很少单独出现,相反,它们可能同时 起作用或交替发生作用
4-3 磨损的计算方法

磨损计算方法十分重要,但至今尚无有效的方法

• •
阿查德磨损计算方法Q =V = K A
L
适用于粘着磨损、磨粒磨损、疲劳磨损,关键是如何确定K 一般要通过实验测定

、三体磨损
按磨损表面所受的应力和冲击力大小:凿削式、碾碎式、擦伤式

形成磨屑的机理有三种:微观切削,疲劳破坏,脆性剥落
磨粒磨损的定律
• •
1 2 1 2 2 W = π r σ = π h tg θσ S 按照微观切削机理 i S 2 2 通过距离δ L后,切削的材料为
δV δ Lh 2tgθ 2Wi ctgθ = = δL δL πσ S
• • • •
Q = Kv n

液 滴 冲 蚀 磨 损 :液滴以高速冲击固体表面,使表面材料损
影响液滴冲蚀磨损的因素 冲击速度:冲击速度越小,冲蚀磨损越小,反之会越大; 冲击角度:冲击角度越小,冲蚀磨损越小,反之会越大;
失的现 象;
》 》 》

》 》
液滴尺寸:液滴尺寸越大,冲蚀磨损越大,但有转折点;
提高耐磨粒磨损的能力:提高摩擦副的表面硬度,降低 硬表面的粗糙度,使用前进行磨合,采用有效地密封和
过滤措施,防止外界磨粒浸入,定期更换润滑油
3.疲劳磨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