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红妆[摘要]:“待我长发及腰,……”最近网络上这句话十分的火,网友们纷纷用这个来创作他们自己的“十里红妆”。
原作的《十里红妆》是这样的“待我长发及腰,少年娶我可好。
待你青丝绾正,铺十里红妆可愿。
却怕长发及腰,少年倾心他人。
待你青丝绾正,笑看君怀她笑颜。
”。
所谓“十里红妆”是旧时嫁女的场面。
人们常用“良田千亩,十里红妆”形容嫁妆的丰厚。
从此也能清晰地看出中国古代在嫁娶方面的重视和严格的要求。
本文以宁海的婚俗礼仪——十里红妆为例,述说以六礼为基础的传统的中国式结婚。
[关键词] 宁海十里红妆婚俗礼仪六礼从峨冠博带到长衫马褂,再到西装革履;从凤冠霞帔到束腰旗袍,再到垂地婚纱;从骑马坐轿到步行单车,再到宝马香车;从拜堂成亲到教堂行礼,再到各种稀奇古怪的个性婚礼,上下数千载,尤其近百年,中国式结婚经历了一个天翻地覆的变革轮回。
澳大利亚著名心理学家奥斯瓦尔德·施瓦茨说:“婚姻是完整人生的精髓。
”然而在远古时期,我们的先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的生活处于杂乱无章的状态,没有婚姻,没有家庭,所生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那时,“男女杂游,不媒不聘。
”直至周朝,《周礼》将婚礼列为专章。
《礼仪·士昏礼》中说婚礼有六:一纳彩,二问名,三纳吉,四纳征,五请期,六亲迎。
这六礼,实际上就是婚姻过程中的六个程序,简单地说,一是纳采:男方派人送礼品到女家,表示愿和女家结亲。
女方如不同意,便拒绝收礼。
二是问名:男方修书与女家,询问女方的生辰年月。
三是纳吉:男方将探询的结果,h问于祖先祖神。
如得凶签,便止婚。
四是纳徽:亦称纳币,如果卜筮得吉兆,男方便遣使带财币去女家订立婚约。
五是请期:男方确定婚期后,就将日期写在帖上,备上礼物通知女家。
女家若收下礼物,说明女家同意这个婚期;若不收,婚期只好另择。
六是亲迎:到了结婚的日子,男方先去女家。
女方父亲在门外迎接,带女婿去祠庙拜祭祖先。
车或花轿停在大门外。
女方来到车(轿)旁,男方长揖,请女方上车(轿)与之同归。
六礼在历代婚姻形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历代的婚约法律及“户婚律”无不以此为基本内容,以勘定婚姻条文。
这种婚姻礼仪在我国流传了两千年,成为中国古代统一的、流行于统治阶层与民间的婚姻仪式,直至清末民初,仍有不少地方的婚姻嫁娶按照这个礼仪进行。
“十里红妆”婚俗与汉民族婚俗有相同之处,譬如“六礼”中的程序,在“十里红妆”婚俗中也有体现。
可以说,这个过程大同小异,但它还具有其独特性。
这种婚嫁习俗流行于浙东地区,明清时期尤盛,起源于南宋,最耳熟能详的有关“十里红妆”的传说,就是“凤冠霞帔坐花轿”。
据说,宋建炎三年,登基不久的宋高宗听闻金兵追击,便从杭州经宁绍平原一路南逃,到了宁海地界的西乡,一个农家姑娘在晒谷场上用箩筐罩住他,救了他一命。
宋高宗被救之后,向姑娘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并承诺说:“等我坐稳了龙椅,就来接你去皇宫做正宫娘娘,以报答你的救命之恩”,并相约以青布蓝腰为凭,让她挂在门口,说到时来接你的人看到这青布蓝腰,就会接她走。
姑娘不以为意,以为皇帝是戏言,便把这个事情在村里当笑话说开了。
过了几年,宋高宗真的派人来接这位姑娘去皇宫当娘娘,谁知来人一进村,见家家户户的门口都挂起了青布蓝腰,弄得他一时难辨真假,只得回去向宋高宗禀明情况。
宋高宗无法兑现自己的承诺,寝食难安,最后只得下旨:“浙东女子尽封王”。
也就是在浙东女子在出嫁那一天,可以享受皇宫公主或娘娘出嫁时之待遇:享受半副銮驾仪式,穿凤冠霞帔,坐龙凤花轿,所有嫁妆可以雕龙刻凤。
出嫁时,嫁妆丰厚,前后相续十里之长,故有“十里红妆”之称。
至今,在宁海一带,还流行着“浙东女子尽封王”的《鱼名歌》:“……十月带鱼白如霜,金兀术追钱塘江。
一匹泥马渡康王,浙东女子尽封王。
”中国人对于婚礼是非常重视的,此乃人生大事,不可轻忽,合两家为一家,岂能随便苟合?于是,就有一系列的仪式产生。
合八字,这是第一关,就是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拿去给算命先生排一排,看看两人的命相是否相合,合者成亲,不合则作罢。
这倒也好,双方若不成功,无需尴尬,只说是“八字不合”就推托过去了。
古时候,在宁海一地流传甚广的“合八字诀”是这样念的:“白马最怕配青牛,羊鼠相交必然休。
蛇虎相配如刀剑,兔儿见龙泪交流,金鸡玉犬难相配,猪共猴儿不到头。
”男女双方若八字相合,接下来就是“递恳帖”,这个婚俗也有来历,传说很早的时候,南阳村的叶天兴员外家的小儿子与胡家村的胡峰女儿合上了八字,就由媒婆往两家跑,“递恳帖”。
先由叶员外写好庚帖,准备好钱物,叫媒婆送到女方家。
叶员外的庚帖书写的非常文雅,通文如下:姻弟叶大兴谨敬顿首再拜启上大德望胡翁胡老亲家翁老先生大人阁下伏以恭金肯诺恭呈筐篚恳赐佳音金言凤饰诺允于今某某国号某某年岁次某某四月上瀚吉旦再顿首光前同时附上一首帖诗,更加文雅:恭承两姓兆泰,肯配南国佳人。
金言传布允合,诺开百世康宁。
男方庚帖送到女方后,女方家长也要回帖。
女方父亲胡峰递给媒婆一份回帖书,同样文雅之至,全文如下:姻弟胡峰谨敬顿首再拜启上大德望叶翁叶老亲家翁老先生大人阁下伏以敬玉允成敬承雅爱允缔良缘玉树欣依成聘由天某某国号某某年次某某四月上瀚吉旦再顿首裕后末后也是附上帖诗一首,继续文雅着:敬望高贤门第,允得东都才郎。
玉书六礼之好,成就五世其昌。
媒婆回复男方家时,女方家长要委托她带回男方的礼仪钱,并赠回子孙袋,肚兜,红鸡蛋和五色果子等。
叶员外就将女方家赠送的果子、红鸡蛋等分给左邻右舍和亲朋好友,宣告儿子已经递恳帖了;女方也一样,把男方赠送的麻糍、五色果子分给亲邻好舍,表示女儿已经许配了,按今天的话说,就是订婚了。
“递恳帖”是宁海婚俗中的重要环节,至今仍沿袭这个习俗。
从前,宁海一带新娘出嫁前夜必须洗身体,系红肚兜。
这是源于一则传说:唐朝时,将军罗通征北时,有个小国国王将公主许配给他,但他不愿与公主成婚,公主想不开而自杀。
国王下诏罗通今生不准娶妻。
罗通为延续香火,恳求皇帝开恩。
皇上遂允许他娶一位生过麻风病的丑姑娘为妻。
丑姑娘的父母深知自己女儿配不上罗通,但也不希望女儿被罗通太过厌恶,于是想了一个办法:在婚前一天将女儿的身体用五子汤进行清洗,再系上红肚兜,穿上贴身衣裤。
说也奇怪,女儿洗身后,麻风竟然全部脱落,系上红肚兜,穿上新衣后,活脱脱一位漂亮姑娘。
从此,宁海新娘出嫁前均用五子汤沐浴、更衣、系红肚兜,这个婚俗一直传承了下来。
自从“浙东女子尽封王”之后,女子出嫁均坐大红花轿。
在宁海,以前拜堂成亲时,男方一定要请花轿神。
传说从前有一位卖鱼姑娘,知书达理,人称“才女”,四方乡邻无不称赞,年轻男子无不相思。
有不少人前来做媒,卖鱼姑娘有条件:三天之内背出《法华经》者,我就嫁给他。
此话一放出,男青年们纷纷找来《法华经》背诵起来。
三天一到,前来姑娘面前背诵《法华经》的人很多,但只有一位叫马能的小伙子全部背诵出来了。
姑娘就答应嫁给他。
但结婚后发生了不祥的事情,喝喜酒的时候有人称“头晕、头昏”,随后新娘子也倒地而亡,三天后将新娘下葬了。
这事来得蹊跷,族长就来找马能,问他:迎娶新娘这天,有没有请过花轿神?马能说不知道有这回事啊。
族长说:以后迎娶新娘前,必须要请花轿神!新娘子是坐花轿到男方家的,不请花轿神,花轿神绝不会高兴的。
他若不高兴,哪还有新娘子的好事!请花轿神的时间是在大喜之日的早晨四五点钟。
新郎家的天井中放花轿一顶,轿前放一张八仙桌,祭盘上盛装祭品,放在八仙桌上,祭品有:鱼、肉、豆腐、干面、金针菇、木耳、豆芽等。
点好红烛与神香,并由三代俱全的老辈或族长来拜读《婚礼祀轿神文》,文曰:伏以乾坤定位,阴阳开化育之源;男女成婚,唱随咏宜家之好。
彩轿搭桥,神祗赐福;祥迎合娶,礼谨承告。
兹者某某许配某某氏,既叶吉以至上,应恭敬而上申。
室炬辉煌,光明画锦,瑞烟飘渺,香云绕宵。
既还前休,今宗后之有庆;敢邀后庭,散兰桂之舒芳。
愿吉福不尽。
念完这份祭神文后,要拜上三拜,然后鸣炮,以示礼毕。
铺床叠被这个习俗虽不是宁海所特有的,但在宁海一带非常流行。
这个习俗最早来自唐太宗嫁女传说:唐太宗有个爱女叫长乐公主,系长孙皇后所生,这位皇后是唐太宗眼中的贤皇后,故爱屋及乌,非常宝贝长乐公主。
公主出嫁时,他为她准备了丰厚的嫁妆,外加整座洛阳宫。
这事被大臣魏徵知道了,便递了一本,一一驳斥唐太宗的做法,是皇帝非常尴尬。
长孙皇后贤德,首肯了魏徴的想法,请皇帝收诏令。
但有一条规矩必须坚持,就是在宫中选一位老成练达、聪明能干的宫女作为陪姑,嫁过去好专替公主新房做个铺床叠被的人,封她“宫内伺人”之职。
后来,这种习惯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对铺床叠被者的身份也有一定的讲究,首先是要长辈,在大姆、婶婶和舅妈、姨妈中选一个,被选上者必须符合以下条件:父母双全、身体健康、容貌端正,本人作风正派,子孙兴旺福气好。
如果是这样的“全福”之人去铺床叠被,也一定会把吉祥带到新郎家的。
铺床叠被无非是对新床上的东西进行一次整理,把新被子按质量好坏、颜色深浅进行堆叠,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新床里面,看上去要整齐美观。
同时,也是新娘家嫁过来的各式各样被子的一次集中展示。
至今,铺床叠被这个习俗仍是宁海地区婚事中的“重头戏”。
量器木斗是“十里红妆”里不可缺少的嫁妆。
而且,以前姑娘出嫁时,有坐量器木斗之风俗。
传说,这个风俗与鲁班有关。
量器木斗为鲁班所创制。
鲁夫人不太开通,她要鲁班创制的用具传男不传女。
而鲁班的女儿很聪明,又喜欢木艺,但苦于母亲不肯让她跟随父亲学木匠活儿。
女儿出嫁时,鲁班专门为她做了一只量器木斗。
鲁班女儿看到后,一屁股坐在木斗上。
鲁夫人和其嫂子觉得女人坐过的东西晦气,要把木头扔掉,鲁班女儿说,既然你们要扔掉,那就给我带走了,省得你们晦气。
于是,她们答应了。
出嫁时,女儿坐上花轿,鲁班跟随着轿边问:“女儿呀,我为你准备的量器木斗可有带上?”女儿回答:“当然带上了,被我坐过的东西不带走,怕娘家晦气!”鲁班说:“女儿呀,这是为父特地为你准备的嫁妆,你以后嫁到夫家做人要像量器木斗一样,规规矩矩、一丝不苟、说一不二。
”这时,鲁夫人与女儿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鲁班给女儿最贵重的嫁妆。
鲁班女儿嫁到夫家后,有了嫁妆量器木斗,有深入进行研究鲁班平时所教的木艺。
成了一名闻名的女木匠。
此事一出,人人羡慕。
从此以后,宁海有人嫁女儿,为图聪明吉利,也兴在女儿出嫁时坐一坐量器木斗以求聪明智慧。
坐大红花轿,戴凤冠霞帔,这个习俗是宁海“十里红妆”婚俗中最隆重的一个仪式。
宁海“十里红妆”婚俗仪式是相当丰富的,且均有来历,如红板箱内放猪油、压橱、马桶小叔、嫁囡满路红、拦轿门、迎亲担上挂鸡桥、娘舅担套篮、唱开门诗、闹洞房、喝交杯酒、拉马桶尿、红喜鸡蛋、新娘穿红衣等,在这里也就不一一细述了。
参考文献:[1] 刘尚才主编《十里红妆婚嫁传说》,宁波出版社,2010,第120—123页,第1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