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轮虫的培养
• 萼花臂尾轮虫在20、25和30 ℃ 下培养时,其
寿命为分别为168、118和60小时。
• 壶状臂尾轮虫在15、20、25和30 ℃下,其平
均寿命分别为305、262、173和120天。
.
七、轮虫的生态条件
• 1、温度:5-40 ℃褶皱臂尾轮虫能生长繁殖,
较适宜的繁殖温度为25-40 ℃,30-35 ℃繁 殖最快。
影响
• 3、休眠卵形成时的环境状况及其对萌发
率的影响
• 4、品系或克隆间的差异
.
2、萌发时的环境状况对休眠卵萌发率的影响
• 温度:在5-35℃的范围内,褶皱臂尾轮虫休眠卵都
能萌发,最适萌发温度是20-25 ℃
• 光照:光照对轮虫休眠卵萌发率的影响常因种而异。
光对于红臂尾轮虫休眠卵的快速、批量萌发是绝对 必要的,但对角突臂尾轮虫和蒲达臂尾轮虫却无影 响。
• 6、搅拌或充气 小型培养,在每次投饵后需轻轻搅拌。生
产性培养,水容量较大,必须充气。用油脂酵母为饵料,轮 虫密度近乎1000个/ml时,必须提供60-100L/(min.m3)的充 气量。
• 7、生长情况的观察和检查 每天上午,用一个烧杯取池水
对光观察。如果轮虫游泳活泼,分布均匀,密度加大,则为 情况良好。如果活动力弱,多沉于论底层,或集成团块浮于 水面上,密度不增加甚至减少,则表明情况异常。
.
四、生殖习性
• (二)、轮虫的繁殖方式 • 1、单性生殖:又称孤雌生殖、非混交生殖。休眠卵
发育成双倍体的雌性轮虫,称非混交雌体。非混交 雌体经有丝分裂产生双倍体的非需精卵。非需精卵 又称夏卵或非混交卵。褶皱臂尾轮虫初孵化的非混 交雌体最适条件下,大体间隔4小时可以产卵1次, 每尾雌体平均产21个卵,最高产24个卵。
母、活性干酵母。
• 3、微生物团絮:团絮中主要的生物种为酵母
和细菌。
.
第二节轮虫的分离和培养
一、轮虫种的分离 二、休眠卵的孵化 三、轮虫培养方式 四、一次性培养 五、半连续培养 六、大面积土池培养 七、池塘轮虫的增殖
.
一、轮虫种的分离
• 1、采样:用网目为120 μm浮游生物网采样。 • 2、去除较大个体浮游生物:用300 μm筛网
.
(三)生活史 单巢类轮虫的生活史,分单性生殖世代和两性生殖 世代,两世代交替循环。
.
(四)休眠卵的生产及意义
• 1、诱发两性生殖因子 • 2、混交雌体的受精率 • 3、受精的混交雌体的产卵量 • 4、影响休眠卵形成率的因素
.
(四)休眠卵的生产及意义
• 1、诱发两性生殖因子 • (1)外源因素 • 生育酚:α-生育酚可能直接作用于轮虫胚胎发育
典型的浅水池塘的浮游动物。被甲长(不包括前后 突起)175-210µm,宽90-170µm;前端侧突起长3560,后端右突起长55-80。一般在长江中下游冲积 平原的中小型浅水湖泊内。
.
二、轮虫的形态特征
• (一)外部形态 • 1、头部 • 2、躯干部 • 3、足 • (二)内部构造 • 1、体壁 • 2、假体腔 • 3、消化系统 • 4、排泄系统 • 5、神经系统与感觉系统 • 6、生殖系统
• (2)雄轮虫的受精力。 • (3)雌体是否易于受精。 • 3、受精的混交雌体的产卵量 • 4、影响休眠卵形成效率的因素
.
五、轮虫的发育
• 轮虫的个体发育划分为4个阶段:即胚胎发育
期、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
• 1、胚胎发育期:指卵的产出到幼体的孵出所
经历的时间。
• 2、生殖前期:指幼体孵出到其产出第一个卵
• 4、排泄系统:位于身体两侧的具有焰茎球的原肾管和一个膀胱
组成。
• 5、神经系统与感觉系统:脑位于咀嚼器的背面,由一背神经团
节组成。轮虫具有相当发达的感觉器官和感觉细胞,主要集中在 前端的头寇部分。如触手、眼点等。
• 6、生殖系统:除双巢纲的种类外,雌性轮虫的生殖系统由单一
的卵巢、卵黄腺和输卵管构成。雄性生殖系统,单巢纲雄体的生 殖系统包括一个单独的精巢、输精管及可能与输精管相连接的交 配器。
• 受精的混交雌体的摄食也影响其所产休眠卵
的萌发率。
• 通过改变休眠卵形成时的环境状况,可改变
休眠卵萌发的最适温度以及在该温度下的最 大萌发率。休眠卵形成时培养水体盐度影响 萌发时所需的最适盐度。
.
三、轮虫培养方式
(一)依培养条件的人为控制程度分: 1、粗养 2、精养
(二)依培养和收获的特点分: 1、一次性培养 2、半连续培养 3、连续培养。
被甲长117-162µm,宽100-121µm。称为S型轮虫。类
• 5、角突臂尾轮虫( Brachionus angularis):
被甲长110-205µm,宽85-165µm。体形小,是鱼类 良好的开口饵料,是淡水池塘培养的主要种类之一。
• 6、裂足轮虫(Schizocerca diversicornis):经
• 3、培养单胞藻饵料 : 室内小型培养,多用单胞藻为
饵料,可先使用专门培养单胞藻的设备培养好单胞藻 备用。生产性培养,一般先在轮虫培养池培养单胞藻, 待其生长繁殖达到一定的浓度(小球藻或微绿球藻为 1000-3000万个细胞/ml),即可接种。
• 4、接种:如单纯以藻类为饵料培养,接种轮虫密度为
0.1-0.5个/ml时,经7-10天培养,可达到收获的密度. 用面包酵母为饵料培养轮虫,接种量必须大。在25℃ 的条件下,轮虫的接种量以14-70个/ml适宜。
全300-350µm,宽180-195µm,是淡水池塘培养的主要 种类之一。
• 3、褶皱臂尾轮虫( Brachionus plicatilis ):被甲长
238µm,宽171µm。通常称为L型轮虫。是海水培养的主 要种类,在鱼虾蟹育苗中应用最广泛。
• 4、圆型臂尾轮虫( Brachionus rotundi formis):
第三章 轮虫的培养
• 第一节轮虫的生物学 • 第二节轮虫的分离和培养 • 第三节轮虫保种和休眠卵的保存
.
第一节 轮虫的生物学
• 一、作为生物饵料培养的主要轮虫种类 • 二、轮虫的形态特征 • 三、轮虫的变异 • 四、轮虫生殖习性 • 五、轮虫的发育 • 六、轮虫的寿命 • 七、轮虫的生态条件 • 八、轮虫培养饵料
• 2、盐度:褶皱臂尾轮虫在2-50范围生长繁殖,
适宜繁殖盐度10-30,尤以15-20最适宜。
• 3、光照:褶皱臂尾轮虫从全暗到200
μmol(m2·s)范围内,轮虫都能正常繁殖,适 宜光照范围88-200 μmol(m2·s)。
.
七、轮虫的生态条件(续)
• 4、pH:褶皱臂尾轮虫在pH5-10的范围内,
所经历的时间。
• 3、生殖期:指第一个卵产出到最后一个卵产
出所经历的时间。
• 4、生殖后期:又称衰老期,指从轮虫最后一
个卵产出到其死亡所经历的时间。
.
六、轮虫的寿命
• 褶皱臂尾轮虫的寿命,大约为7-10天。在20-
22℃,雌虫平均寿命10.5天;繁殖持续时间为 6.7天;每个雌体平均产生后代21个。
• 2、两性生殖:当外界环境恶劣不适宜轮虫生存时,
种群开始出现混交雌体,混交雌体经减数分裂产生 单倍体需精卵。如果混交雌体在年轻不与雄体交配, 不论以后有无交配混交卵均不受精,发育为单倍体 的雄体。如果混交雌虫在年轻时交配,混交卵受精, 精子和卵子结合为双倍体的受精卵,受精卵再形成 厚壳的休眠卵。休眠卵又称冬卵。
.
(一)外部形态
• 1、头部 • 头部具有头冠,头冠的形状变化很大,常分为两叶或
数叶。头冠基本构造可比拟为“漏斗”,漏斗底部为 口中,其边缘上生有两圈纤毛。
• 2、躯干部 • 头冠的下方即为躯干部,是身体最长最大的部分,一
般腹耐扁平或稍许凹入,背面隆起凸出的居多。
• 3、足 • 足位于身体的后端,大多成柄状,有时有假节,能自
的后期而诱导混交雌体的形成。
• 食物:轮虫适口饵料会被其他种类代替,由此导致
轮虫种群中雄体和混交雌体的产生。
• 光照:长光照有诱导产生混交雌体作用;混交雌体
产生百分率最大的波长425-475纳米。
• 盐度:褶皱臂尾轮虫,在盐度38无混交雌体,在
盐度50的20的海水中,有90-100%个体产生混交 雌体。
.
一、作为生物饵料培养的主要轮虫种类
• 1、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us):被甲长196-
240µm,宽152-202µm。适应有机质多的水体,常在池 塘等环境大量繁殖形成优势种群,是淡水池塘培养的主 要种类之一。
• 2、萼花臂尾轮虫( Brachionus calyciflorus):被甲长
.
四、一次性培养(续)
• 5、投饵 一般每天投饵两次主要靠观察水色调整,投饵后
水应呈现出淡的藻色。饵料被吃光时,水变清,呈淡褐色 (轮虫的本色),应及时补投饵料。
• 生产性培养轮虫,多以单胞藻和面包酵母混合投喂,池中轮
虫除消耗池中藻类饵料外,每天投喂面包酵母两次,日投饵 量为每一百万个轮虫投1-1.2克。
• 母体的年龄:母体的年龄与轮虫混交雌体的形成有
密切的关系。
• 轮虫孤雌生殖的累积世代数:轮虫孤雌生殖世代的
积累对轮虫混交雌体的形成具有诱导作用。
.
(四)休眠卵的生产及意义
• 2、混交雌体的受精率 • (1)雌雄相遇及交配的可能性。同一品系
雌雄交配的可能约占相遇概率的71%,而不 同品系之间交配可能性仅占20%。
均能正常生长繁殖。
• 5、溶解氧:投喂饵料种类不同,要求溶解
氧量也不同。一般要求保持1.5ml/L以上。
• 6、非离子氨:非离子氨水平是影响褶皱臂
尾轮虫增长的限制因素。可容忍范围内610m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