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
一、孔子生平
《大同》选自《礼记》,《礼 记》是孔子后世的传人所作, 其中记载了许多孔子的思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 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 阜)人,我国春秋末期儒家学 派的创始人,著名的思想家和 教育家。从事教育数十年, “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孔 子思想学说最重要的范畴是 “仁”和“礼”。《史记·孔 子世家》有传。
四、文本解析
天下为公:为:属于。
选贤与能:与:繁体字作“與”,通“舉”。
修睦:修:修治,调整。“修睦”,指调整人与 人之间的关系,使它达到和睦。 亲其亲,子其子:其:己称代词,自己的。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
货:财货,财物。该字从“贝”,表明与钱财有关。
外户而不闭:外户:从外面把门扇合上。外:名词作状语, 从外面;户:名词用如动词,掩上门。闭:《说文》:“阖 门也。”即用门闩插门。 是谓大同:同:郑玄注:“同,犹和也,平也。”也就是 和谐,安定。 “大同”在文中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 社会的最高阶段。
。
四、文本解析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 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 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 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四、文本解析
大道之行也 大道: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行:施行 之……也:的时候
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大同”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在宥》。庄子在 这篇文章中,多次使用了这一概念。如曰:“颂论形躯, 合乎大同,大同无己。”在这里,“大同”谓与天地万 物融合为一,是指“养心”应当“忘物”而言的。而破 天荒用“大同”来状述“天下为公”这一理想社会的, 则是这篇《礼运》了。
“大同”思想虽托为孔子首创,实际上是儒、道、墨、 农各家社会学说的总结和发扬。它出现的时代很可能是 战国末期或秦汉之际。其作者,很可能是个儒士。当时, 战祸频仍,民不聊生,人们自然会向往那种没有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 能推己及人,把敬爱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 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 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六种人要实行生 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四、文本解析
大同的纲领性说明
↓
总提 → 分述
大同的基本特征
总括:什么是大同
政权(财富)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 社会的管理者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 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阴谋、盗窃、纷乱不作 信任、安定、和平大兴
高度和谐
四、文本解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 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 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其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
《大同》
在大同的世界里,创造出大不同。
——江西金圣文化传播公司广告语
大同 → 高度的和谐 同 =凡+口 →凡口一词 →相同、偕同 → 和谐 大 ≈ 高大正立的人形 → 高大 → 表程度深
内容提示
•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几段话, 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 特征。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 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 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 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 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 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从前孔子参加鲁国的岁末大祭祀,并且担任助祭。 祭祀完毕,走到宫门外两边的望楼上参观,非常 感慨地叹息起来。孔子的叹息,大概是为了鲁国 而慨叹。弟子言偃陪侍在旁,问孔子说:「先生 为什么叹气呢?」孔子说:「大道得以施行的世 代,和夏、商、周三代贤君当政的时代,我没能 赶上,可以知道大慨的情况。」
【段意】通过师生对话,引出孔子所向往的“大 同”世界的话题。
四、文本解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 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 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其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本段的总括语。 文章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就是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 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 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等,在“大同”社 会里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谐、 安定的局面。这个结论非常鼓舞人心。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 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 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
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 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 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 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
【段意】“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句是对“大同”社会 的纲领性说明。“大道”,可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这一 句是总提,以下三句是分述。①“天下为公”,这是说政权(也 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 个人。②“选贤与能”,这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 产生。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贤”指品德高尚,“能” 指才能出众──用现代话来说,叫做“德才兼备”。③“讲信修 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 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
孔府
孔林
孔庙
二、作品简介
《礼记》是一部儒家经典。
它对礼学的阐述最为精彩完备。
它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名作, 是了解儒家礼学思想的重要参 考依据。
二、《作品简介》
《礼记》是西汉武宣时代礼学家戴圣编定的四十九篇本,是先秦儒 家学术论文汇编,非一人一时所著。它包涵了从孔子直到孟、荀各家各 派的论著,其中皆为孔子七十子后学所记,内容相当庞杂。大多写就于 春秋战国时代,文中反映的基本内容多系先秦古制,其中录有一些孔子 言论或其弟子对孔子思想真谛的发挥,即使有个别篇章是秦汉儒生所撰, 但其基本内容也都是对先秦古制的追记,书中包涵古代礼制和当时社会 生活情景的内容;另外从治国方略,至家庭准则,在《礼记》中都有专 门篇章论述。这些篇章处处体现出宗法制的原则和精神。《礼记》在儒 家学术史上占有相当突出的位置。把《礼记》中有关篇章联系起来考察, 大致可勾勒出孔孟荀之间乃至秦汉之际儒家各派思想体系传承关系的轮 廓。《礼记》为研究先秦儒学史提供了充分的资料,尤其是蕴含的礼学 思想最为丰富。
四、文本解析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身 体,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 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 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 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共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 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四、文本解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 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 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其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 归纳为三个方面:
丘未之逮也 之:代词,指“大道之行与三代之英”的时代,“逮” 的宾语。 有志焉
焉:兼词,于此(指“大道之行与三代之英”的时 代第)一。段:通过师生对话,引出孔子所向往的“大 同”世界的话题。
四、文本解析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 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 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 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儒家的礼学思想博大精深,从孔子首创礼学思想,经孟荀的发展达 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体系大备。其间《礼记》对礼学的阐述最为精彩 完备。
《礼记》还结集了如《中庸》、《大学》、《礼运》等蕴含深邃的 思想内容的学术论文,它们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名作,影响极其深远, 是了解儒家的礼学思想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创作背景
四、文本解析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 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 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 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 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 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 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 也。以著其义,以考共信,着有过,刑仁, 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 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四、文本解析
大人世及以为礼:大人:天子诸侯。“以”的宾语 “大人世及”提前。 以贤勇知:知:后写作“智”。
著有过:“以著其有过”之省,用礼来揭露他们有过 错的事。
是谓小康:小:与“大”相对,指少,稍。康,郑 玄注:“康,安也。”小康就是稍安。
“小康”指儒家理想中的所谓政教清明、人民富裕 安乐的社会局面,亦即禹、汤、文、武、成王、周 公之治。低于“大同”理想。 ——第三段:对小康社会的具体描述。
四、文本解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 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 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 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 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 其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谓『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