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百位名家谈读书

百位名家谈读书

百位名家谈读书——《新民晚报读书乐》1000期精选本曹正文主编1、我说读书书的抒情—柯灵说到书,我很动感情。

因为它给我带来温暖,我对它满怀感激。

书是我的恩师。

贫穷剥夺了我童年的幸福,把我关在学校大门的外面,是书本敞开它宽厚的胸脯,接纳了我。

给我以慷慨的哺育。

没有书,就没有我的今天。

——也许我早就委弃于沟壑。

书是我的良友。

它给我一把金钥匙,诱导我打开浅短的视界,愚昧的头脑,鄙塞的心灵。

从不吝惜对我的帮助。

书是我青春期的恋人,中年的知己,暮年的伴侣。

有了它,我就不再忧愁寂寞,不再怕热情冷暖,世态炎凉。

它使我成为精神视界的富翁。

我真的是“不可一日无此君”。

当我忙完了,累极了;当我愤怒时,苦恼时;我就想亲近它,因为这是一种绝妙的安抚。

我真愿意成为十足的“书迷”和“书痴”,可惜自己还有点不够条件。

不知道谁是监狱的始作俑者。

剥夺自由,诚然是人世间的刑法,但如果允许囚人有读书的权利,那还不算是自由的彻底丧失。

我对此有惨痛的经验。

对书的焚毁和禁锢,是最大的愚蠢十足的野蛮,可怕的历史倒退。

当然书本里也有败类,那是瘟疫之神,死亡天使,当与世人共弃之。

作家把自己写的书,送给亲友,献与读者,是最大的愉快。

如果他的书引起共鸣、得到赞美,那就是对他最好的酬谢。

在宁静的环境、悠闲的心情中静静地读书,是人生中最有味的享受。

在“四人帮”覆亡的前夜,我曾经避开海洋般的冷漠与白眼,每天到龙华公园读书,拥有自己独立苍茫的世界。

这是我一个终生难忘的经历。

书本是太阳、空气、雨露。

我不能设想,没有书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世界。

柯灵(1909-2000)原名高季琳,浙江绍兴人。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主编《万象》杂志。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文汇报》主笔兼副刊主任。

1948年去香港,参与《文汇报》在想干复刊的筹备工作,并担任副总编辑兼副刊主任。

1949年后,在上海《文汇报》社副社长,曾任总编辑。

1957年后,转向电影和文学创作,著有《不夜城》、《煮字生涯》等。

摘录于2008年5月5日星期一忠实的伴侣—周而复“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这是意大利伟大诗人但丁在《神曲》里写的两行诗。

一个人从幼年起,书是终生伴侣,而且是忠实伴侣。

不论你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更不管你是“浮”是“沉”,它绝不趋炎附势。

它无私地贡献给你所要的知识,增长你的才能,帮助你观察世界,认识世界,同时还告诉你怎么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它以伟大的奉献精神陪伴你成长,从不向你要一点报酬。

它不但把前人宝贵的经验告诉你,同时,指导你开辟未来的道路,探索人生和宇宙的奥秘。

书籍是一所没有教授的庞大得无所不包的高等学府。

它的学生,仅仅在我们这个小小星球—地球上就有四十亿以上男女老少。

我们都在这个高等学府读书。

教材只有两种:用各种文字印行的书,另一种是没有文字的教科书,这就是错综复杂的光怪陆离的社会。

这两种教材,任何人一辈子不睡觉也读不完。

我们这一代人又用心血和眼泪记录了各自的经验和不断开拓新知识领域和成果。

书籍越来越多,像清朝周永年所说的:“古今载籍,浩如烟海。

”书海无边勤为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读书方法,或精读,或博览,或研究某个问题而读书,或从事某种著作而读书,或为了消遣和调剂生活而读书,或博中取精,或精而求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渐广,读书的兴趣会随之变化,心得也因之不同。

书籍不会因你兴趣转移而生气,更不会由于“束之高阁”而叹息。

一本书的命运和人一样有时红得发紫,洛阳纸贵;有时深居冷宫,无人问津;也有畅销书,像美国个别畅销书达一千万册以上,可是过眼烟云,很快被读者忘记;也有许多书当时不被重视甚至列为禁书,经过群众和时间的考验,却流传千古,如《红楼梦》便是。

书籍不仅给你知识和才能,你遭遇不幸,它给你安慰;你受到挫折,它给你勇气和毅力。

人处逆境时,读到“昔西伯拘久里,演周易;孔于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谁读到这里,不勇气百倍地坚持战斗下去呢?像《史记》这样的好书,如后山居士陈师道说的那样:“书当快意读易尽。

”我们要努力读书,还要善于读书,接受前人的经验,创造美好未来。

周而复(1914—2004)安徽德县人。

上世纪30年代初参加左翼文艺活动。

多年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友好往来工作,曾任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著有《上海的早晨》(四卷)、《南京的陷落》、《白求恩大夫》等。

读书杂谈—谭其骧许多年轻人见我年近八十,便以为我最早读的书必是《四书》、《五经》。

其实,我并没上过私塾,我读书是从商务印书馆的《共和国教科书》第一册“人、手、足、刀、尺”读起的。

我在家乡浙江嘉兴读完小学和中学,正赶上大革命浪潮。

1926年我告别家乡来到上海,进党所办的上海大学社会系,学了一点马列主义。

次年,四一二后上大被封。

暑假进入暨南大学读中文系。

那时我很想当一个作家。

一年后,发现自己并不合适做作家,好在当时转系不难,就转到外文系。

两个星期后,学校又出布告创办历史系,唤起了我中学时代就萌生的兴趣,于是又转入历史系。

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清代学术概论》,胡适的《中国哲学史》等书对我的影响都不小。

接着又对了王国维的《观堂集林》、顾颉刚的《古史辨》等,从18岁开始,我已向往成为一个历史学者了。

要做学问当然离不开书。

但我的读书习惯并不好。

一是不会背诵,二是不肯做卡片,也很少做笔记。

我的看家本事也许只是对自己专业的几部基础书翻得熟一点。

我不做笔记卡片不全是坏事,也带来一些好处,我撰写论文需要引用古籍和前人著作时必查原书,决不轻信摘录,这样可以避免由于摘录太简单,不见上下文而误解资料的原意。

我的专业是中国历史地理。

历史地理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地理,因此既需要历史知识,也需要地理知识,地理方面的书当然也是我的必读书。

我随时学历史出身,但自学了地理,也在大学里教过地理课。

现在算是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的学部委员,可见地学界承认我是一个地理专家,但我基本上是一个历史学家。

我的藏书到底有多少册不清楚,不连期刊的话可能一万不到点。

对一个研究历史的八十老人而言,这点点书当然不算多,可是由于上海知识分子的居住条件太差,就显得太多了。

三间半房子间间都要摆上几个书架,半夜常要进儿女的卧室找书,走廊上阳台上也得各摆几个。

为了节省空间,只能按本本大小尽量堆、挤,根本无法分门类上架。

所以找一本书要找上大半天、一整天;还不一定找得到,真叫急死人,但急又有什么用。

现在知识分子待遇差,所以读书无用论普遍流行,不少人不愿意认真读书,不愿意读硕士,我认为多读点书,使读书上瘾,绝不吃亏,只有占便宜,经常看到许多人一退休就无所事事,难于打发日子,怪可怜的;他们要是早年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何至于如此!谭其骧(1911-1992)字季龙,浙江嘉善人。

1950年起在复旦大学任教,历任历史系主任、历史地理研究所主任,校务委员会委员。

当选为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第八届政协委员。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地学部委员,长期从事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史研究和中国历史地图的绘编。

著有《长水集》、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等。

可靠的良伴—钱谷融我们读书,从书中所得的虽然不一定是快乐,但书籍却永远是我们可靠的良伴。

这句话忘记是谁说的,叫做“不为无益之事,怎遣有涯之生?”虽然说得未免过于消积了些,却也是颇有会心之言。

人的一生,相对来说,虽是十分短促,但古诗有云:“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谁不觉得自己总是欢愉之时少、忧患之日多呢?这就不得不常常找些排解消遣之道。

我们之所以正经工作之余,有时还要看看戏,下下棋,或是找人聊聊闲天者,就是以此。

但做这些事,都得有条件,不是单靠自己就能办到的。

下棋,聊天,需要对手,“风雨故人来”,固然十分可喜,但也常常会遇到约好了的朋友忽然久候不至的情况。

宋人赵师秀诗云:“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如果碰到这样的情况,那就于原来的寂寞之外,更加上无限的失望于懊恼,心情就反而益发难于排解了。

至于看戏,买票于乘车,都是不容易的事。

所以,这三件事,都不是自己想做就能做到的。

只有读书,只要你手头有几本心爱的书,想读就可以读的。

现在已经不记得我读过的第一本小说是什么了。

小学时代,我读书很杂很滥,几乎是不加选择,只能碰到什么就看什么,如《七侠五义》、《封神榜》、《施公案》、《彭公案》、《平妖传》、《薛仁贵征东》之类都看过,名著却似乎只看过《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二种。

《水浒》中关于武松、鲁智深等人的故事很使我入迷。

我是生长在一个小乡村的,村里的大人们空闲时经常央我把这些故事讲给他们听,我也很乐意并且总是很有兴味地给他们讲。

《三国演义》则帮助我初步读懂了最简单的文言,并且在写文章时能用“之、乎、者、也”来代替“的、了、吗、呢”。

一个人早年养成的习惯,往往会影响一辈子,这个习惯我至今改不掉。

到现在还是喜欢东翻翻、西翻翻,希望青年朋友不要学我。

不过我倒也并不后悔。

因为这个习惯毕竟帮助我较容易地度过了几十年的艰难岁月,也开阔了我的眼界。

回顾过去,我愈加坚信书籍的确是我们最可靠的良伴,它任何时候都不会抛弃、拒绝我们。

愿我们大家都以书籍为友吧!钱谷融(1919—)江苏武进人。

曾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小说学会首届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文艺理论研究》主编。

长期从事文学理论和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

1957年发表论文《论“文学是人学”》,引起文艺界广泛的讨论。

主要著作有《文学的魅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