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20 年高三地理复习微专题 龙卷风
2020 年高三地理复习微专题 龙卷风
【解析】
(1)尘卷风空间尺度小,发生突然,持续时间很短,行踪诡秘,路径不定,所以难以提前被气象雷达和自动观测站检测到,难以防范。
(2)本题考查图文信息的获取和调用知识的能力。据材料可知尘卷风和龙卷风都是强烈的空气对流活动,均为气象灾害,破坏性大。但尘卷风和龙卷风的发生条件和危害程度都不同。不同:龙卷风雨天来,尘卷风晴天来。龙卷风是强烈雷雨云中发展出的猛烈旋风,常发生在夏季龙卷风发生时一般都是雷雨天、强对流、降水等天气现象。龙卷风一般有几米到千米宽,上连天,下接地,高大威猛,气势很足,破坏力惊人,持续时间一般是几分钟到一小时。
7.对我国整体而言太阳辐射强是6月,A错;大气温度高是7月,B错;空气湿度大是7~8月,D错。4月春季地面温度上升快,垂直空间上温差大,空气对流旺盛,且南北温差大使大气不稳定,导致龙卷风多发。故选C。
8.龙卷风内的空气大量逸散,使龙卷风中心的空气十分稀薄,气压很低,与外围空气的气压差特别大。龙卷风中心气压极低,经过建筑物或车辆时,其室内气压高,巨大的气压差形成的气压梯度力导致“爆炸”,A对。龙卷风内部气温不高,B错;内部没有雷电,C错;没有伴有暴风雨,D错。
14.江苏省主要位于温带地区,冷暖气流常在此交汇,雷雨天气多,大气变化大,所以常出现龙卷风,B对;龙卷风与台风没有关系,A错;与地势、江河湖泊没有关系,CD错。
15.每年的4-6月,与美国的海陆位置、中部平原地形广阔、大陆性气候区(春季气温回升快)、大气环流系统有关。
【解析】
【分析】
本题以龙卷风为材料背景,考查龙卷风的成因、地形对龙卷风的影响以及龙卷风高发的时间,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而尘卷风的出现与空气湿度小、太阳辐射地面受热不均等因素有关,持续时间一般在一分钟到几分钟,最多在十几分钟,强度相对龙卷风较小,影响的范围相对较小。
(3)尘卷风晴天来。尘卷风是在暖季的午后晴天少云、高温、低湿、风速小的条件下形成的。这是由于此时太阳光照射强烈,地面增温快且受热不均匀,近地层大气很不稳定,极易产生猛烈的上升运动,形成一定厚度的热空气柱。它所在的空间就成了低气压 区。此时周围气压较高的空气迅速涌来填补,但在地球自转的作用下,北半球流向低压区的气流总是向右偏转,这样,涌向低压中心的气流就会沿逆时针方向快速转动起来,形成空气旋涡。而我国南方地区湿度大,不易形成尘卷风;西北地区虽然晴天多。但风力较大,青藏地区海拔高,气温低,不易形成尘卷风。
13.当强龙卷风发生时,阜宁
A.受地面气旋和北方冷空气共同影响B.受东北冷锋影响
C.受西南低压中心控制D.受西北冷高压的控制
14.我省强龙卷天气发生频率较高,最主要的原因是
A.夏秋季节受台风影响大B.位置特殊,冷暖气流常在此交汇
C.地势比较平坦,风速大D.江河湖泊众多,地面潜能输送多
二、综合题
15.(自然灾害与防治)
【考点定位】区域地理环境特征,龙卷风灾害难预报的原因。
【名师点睛】利用图示信息,根据材料中龙卷风多发省区的分布位置,分析地理等自然地理特征。龙卷风是强烈发展气旋,发生的时间尺度短,突发性强,难以预报。与技术、破坏力、发生地点不是难预报的主要原因。
11.A
12.C
【解析】
11.根据材料,龙卷风是空气强烈对流运动产生的灾害性天气,其成因可能为处于副高西北边缘,温度高,湿度大,对流强,①对;苏北部大气层处于稳定状态,不是对流强的原因,②错;受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气流强烈上升形成,③对;龙卷风中心气压很低,气流强烈上升,④错;A对,B、C、D错。
【点睛】
龙卷风多发生在高温高湿的不稳定气团中。那里空气扰动得非常厉害,上下温度差相当悬殊。当地面上的温度约为30℃时,到8000米的高空时温度已降至-30℃。这种温度差使冷空气急剧下降,热空气迅速上升,上下层空气对流速度过快,从而形成许多小旋涡。当这些小旋涡逐渐扩大,再加上激烈的震荡,就容易形成大旋涡,成为袭击地面或海洋的风害。
11.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射阳等地发生的龙卷风灾害天气,其成因可能为
①处于副高西北边缘,温度高,湿度大,对流强
②苏北部大气层处于稳定状态
③受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
④龙卷风中心气压很高,气流强烈上升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12.人遇到龙卷风,正确的逃生方式是
①如在汽车中,应及时离开,到达低洼地躲避
16.(1)发生突然,难以预测;发生剧烈,局地破坏性强;路径不定,难以防范。
(2)相同点:都是强烈的空气对流活动,均为气象灾害,破坏性大。
不同点:尘卷风发生范围小,时间较短,常发生于干燥的环境;龙卷风发生范围大,时间相对较长,常发生于湿润的环境。
(3)北方地区 提高防范意识,及时作出逃灾避灾反应;室外设施、设备要加固,以防卷起;发生尘卷风时尽快向反方向逃跑。
4.C
5.D
【解析】
4.①在美国西海岸,临近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因海底地震易形成海啸;②在美国东部和南部沿海,易受来自大西洋的飓风影响;③在中央大平原,夏季气温较高时,近地面空气强烈上升,常形成龙卷风;④在五大湖的东南部,冬季北部强冷空气南下时,多暴风雪天气。选项C正确。
5.飓风多发生在夏秋季节;龙卷风多是在白天气温最高的时候形成;海啸跟地震有关,没有时间限制;暴风雪多发生在冬季。选项D正确。
(1)说明尘卷风影响不容小觑的原因。
(2)比较尘卷风和龙卷风的异同。
(3)推测我国尘卷风高发区,并就做好防范提出建议。
参考答案
1.B
2.A
3.B
【解析】
本题组考查的是龙卷风的成因、特点及应对措施,与生活息息相关,试题难度一般。
1.广东省纬度位置低,背山面海,暖湿气流多,冷暖气流交替频繁,广东珠江三角洲和南部沿海地势相对平坦,利于其形成,故选B。
4.图中灾害类型与序号对应正确的是( )
A.①龙卷风②海啸③飓风④暴风雪
B.①海啸②暴风雪③龙卷风④飓风
C.①海啸②飓风③龙卷风④暴风雪
D.①飓风②龙卷风③暴风雪④海啸
5.下列关于美国本土自然灾害发生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飓风一般发生在春季B.龙卷风主要发生在夜晚
C.海啸一般发生在白天D.暴风雪主要发生在冬季
12.人遇到龙卷风,正确的逃生方式是如在汽车中,应及时离开,到达低洼地躲避,①对。迅速朝龙卷风移动方向的方向跑动,不易躲开,人跑的慢,②错。躲入地下的空间或场所(如地铁或地下室),③对。生活活动场所或其他简易临时住处不结实,不安全,④错。C对。
【考点定位】区域灾害天气的成因,应对措施。
【名师点睛】利用材料中信息分析,龙卷风是在空气不稳定的条件下,强烈上升运动形成的。所以可以用排除的方法。高压控制区是下沉气流,少雨。要知道人是跑不过风的,不能顺风跑。简易房等都是临时性的,不结实。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影响美国本土主要自然灾害。
【名师点睛】该题以美国为背景考查不同类型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分布的规律。该题要从不同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出发,结合美国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成灾条件进行分析即可。
6.B
7.C
8.A
【解析】
6.龙卷风俗称“龙吸水”,这也许是它漏斗状云柱的外形很像神话中的“龙”从天而降,把水吸到空中而得名的吧。实际上,它是从雷雨底伸向地面或水面的一种范围很小而风力极大的强风旋涡。龙卷风的风力极大。在龙卷风中心附近,水平风速每秒可达100米以上,极端情况下可达300米。十二级台风的风速相当于每秒30米,要和龙卷风相比,自然就大为逊色了。结合材料,10多分钟的灾害说明龙卷风比台风活动空间小、出现时间短、产生降水少,但其破坏作用的风力并不小。故选B。
【详解】
多发时期:美国中部平原龙卷风春季高发,北美大陆春季中低纬升温快,南北温差加大,气压梯度大,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强烈。
产生的相关自然条件:美国中部平原在龙卷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主要分析其南北纵列分布的平坦地形对气流汇聚和气流旋转速度的影响。地势平坦,对气流旋转阻挡作用弱(摩擦力小);平原南北延伸,面积广大,利于(南北向)冷暖气团交汇。
龙卷风
龙卷风的形成既需要有暖湿空气交汇提供对流条件,又要求高空和低空都有强风,还需要有较平坦的地形。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我国四省区发生龙卷风机率最高的是
A.云南B.广东
C.山西D.青海
2.龙卷风灾害的主要特点是
A.风力大,破坏力强B.消退缓慢,持续时间长
C.尺度大,影响区域广D.伴有暴雨,易发洪涝
2.龙卷风是一种很少见的局地性、小尺度、突发性的强对流天气,是在强烈的不稳定的天气状况下由空气对流运动造成的、强烈的、小范围的空气涡旋,从发生到消失只有几分种,最多几个小时,因此B、C错误。龙卷风能否伴随降雨,要取决于是否有大块自由态水汽,因此D项错误。故选A。
3.野外遭遇龙卷风时,记住要快跑,但不要乱跑,应以最快的速度朝与龙卷风前进路线垂直的方向逃离,来不及逃离的,住头部,故选B。
9.D
10.A
【解析】
9.据图分析,我国龙卷风多性地区有江苏、湖北、湖南、上海、安徽等,可推测我国龙卷风多发区的共同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是地势平缓,江湖密布,D对。A、B、C错。
10.相对台风来说,龙卷风难以精确预报的主要原因是发生的时间尺度很短,A对。 预报技术、发生地区不是主要影响因素,B、D错。破坏能力比台风小, C错。
2019年7月3日下午,辽宁开原市强对流天气产生的龙卷风击了小半个城市,10多分钟的灾害造成6人死亡,受灾房3591户,受灾人数达90余人。当龙卷风扫过建筑物顶部或车輛时,会使建筑物或交通车辆发生“爆炸”导致玻璃满夭飞。
读我国多年强龙卷风統计图,結合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6.与台风相比,龙卷风
A.活动空间大B.出现时间短C.破坏风力小D.产生降水多
9.据图可推测我国龙卷风多发区的共同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是
A.地形崎岖,植被茂盛
B.地势低平,岩土裸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