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地理复习 微专题六 水循环课件

高考地理复习 微专题六 水循环课件


2.(2017·全国卷Ⅰ)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 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 210 mm。但湖面年蒸发量可 达 2 000 mm。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 据此完成(1)~(3)题。
(1)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A.远大于 2 000 mm
() B.约为 2 000 mm
图,回答(1)~(3)题。
(1)甲代表的水体是
()
A.雨水
B.冰川融水
C.地下水
D.生物水
(2)箭头 a 代表的现象一般发生在
()
A.1~2 月
B.3~4 月
C.6~7 月
D.10~11 月
(3)鄱阳湖区进行大规模围湖造田,由此导致箭头 a、b 流量的
变化趋势是
()
A.a 在丰水期变小
B.b 变稳定
C.a 变大
D.b 在枯水期变大
解析:第(1)题,能与长江水形成互补的,除了湖泊水,只有地 下水。第(2)题,a 表示长江水补给鄱阳湖水,反映长江水位高 于鄱阳湖水位,为洪水期,即 6~7 月。第(3)题,由于围湖造 田,使湖泊面积减少,故对河流径流量的调节能力下降,a、b 都变小。 答案:(1)C (2)C (3)A
植被恢复后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②说法 错误,④说法正确。故选 C 项。第(3)题,森林植被恢复后,下 渗增加,透水岩层中含水量增加,则甲、乙两河径流总量会减 少,A、B 项错误;从图中岩层倾斜状况可知,同一岩层的海 拔在甲河流一侧高于乙河流一侧,因此降水时甲河流一侧山体 的降水转化形成的地下水就会成为乙河流的补给水源,导致甲 河流径流量减少,乙河流径流量增加,C 项错误,D 项正确。 答案:(1)B (2)C (3)D
[微点拨] 地理实践力在试题中往往是借助问题研究,运用地理学原 理来解决地理问题。例如本题运用“海绵城市”原理,将城市 公园的渗、滞、蓄、净、用、排等功能进行合理布局进而影响 水循环环节,通过调节地表径流、影响下渗等来改变城市水循 环过程,实现趋利避害。
集训过关(三) 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
4.读三种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关系示意
3.(2016·全国卷Ⅲ)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 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 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 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1)~(3)题。
(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
A.当日,最容易获取淡水的时段是 6 点后
B.当日,最容易获取淡水的时段是 15 点后
C.膜下气温比膜上气温高,是因为塑料薄膜增强装置内部的
太阳辐射
D.膜下气温比膜上气温高,是因为塑料薄膜增强装置内部的
大气逆辐射
解析:第(1)题,图示取水管作用是把集水器收集的淡水取出, 类似于水循环的径流环节。第(2)题,图示膜下气温高于膜上气 温,主要是因为塑料薄膜增强了装置内部的大气逆辐射,故 D 正确。该装置主要是利用膜内热量来蒸发水汽,再利用膜外温 度低于膜内温度的温差,使蒸发的水汽遇冷凝结,故最容易获 取淡水的时段为膜内高温且膜内外温差最大的时段,即当日 10~18 时。 答案:(1)D (2)D
A.调节 a
B.调节 e
C.增加 f
D.增加 d
(3)下列城市中,最适宜建设“海绵公园”的是
A.兰州
B.乌鲁木齐
C.拉萨
D.杭州
()
解析:第(1)题,由题干可知,雨水花园的作用是集水(或汇水), 增加下渗,①对于雨水花园作用的表述错误。渗、滞、蓄、净、 用、排等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的,③错误。第(2)题,读 图可知,图中 a 为地表径流环节,d 为降水环节,e 为蒸发环节, f 为水汽输送环节。通过题干材料对“海绵公园”建设原理的描 述,可以确定其主要影响地表径流。第(3)题,杭州降水丰富, 可利用“海绵公园”减轻城市内涝问题。A、B、C 选项中的城 市气候均较干旱,不易发生内涝现象。 答案:(1)D (2)A (3)D
2.下图为伏尔加河主要流经地区示意图。从水循环的过程和地
理意义看,伏尔加河
()
①流域内总体上蒸发旺盛
②流域的部分降水源自西风带
③河水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
④使东欧平原总体趋于高低不
平 ⑤促进里海的水分和热量
平衡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
解析:伏尔加河流域的纬度较高,总体上蒸发较弱,排除①; 伏尔加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地处西风带,虽然距离大西洋较远, 但西部并无特别高大的山地阻挡,西风仍然能给该流域带来降 水;伏尔加河注入里海,里海为内陆咸水湖,因此伏尔加河主 要参与的是陆地内循环;伏尔加河中上游地区以侵蚀作用为主, 下游地区以沉积作用为主,故伏尔加河使流经地区总体趋于平 坦,排除④;注入里海的河水来自较高纬度地区,水温较低, 有利于促进里海的水分和热量平衡;综上可知,选项 C 正确。 答案:C
此植被截流差异不明显,④错。第(3)题,第 5 次和第 6 次降水 过程,都为同一流域的河床和沟谷,因此水土流失变化不可能 相差太大,A、B 错。第 5 次降水的强度更大,对裸露坡面泥 沙的冲刷作用更明显,但河流泥沙含量较低,说明裸露坡面不 是主要的泥沙来源,C 错。由于多次降水,坡面径流冲刷,将 植被覆盖坡面植株之间的枯枝落叶冲走,部分土壤裸露,第 6 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冲刷这些土壤,导致水土流失,增加河 流的含沙量,D 对。 答案:(1)B (2)B (3)D
C.约为 210 mm
D.远小于 210 mm
(2)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A.坡面
B.洪积扇
()
C.河谷
D.湖盆
(3)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
A.湖盆蒸发量增多
B.盐湖面积缩小
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
D.湖水盐度增大
解析:第(1)题,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说明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与年均降水量相当。该地年均降水量仅为 210 mm,因此多年 平均实际蒸发量约为 210 mm。第(2)题,由图可知,坡面坡度 大,岩性硬,地表水与地下水储存条件差,由于水分储存量小, 实际蒸发量最小。第(3)题,虽然是耐旱植物,但注意是“大量 种植”,依然会消耗大量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导致入湖水量减 少,盐湖面积缩小。 答案:(1)C (2)A (3)B
[微点拨] 陆地水体相互补给是高考常考点,也是考生失分的重灾区。 因此,在备考复习时要准确理解陆地水体间的相互补给规律。 (1)高纬、高山地区的冰川,融化后补给河流、湖泊和地下水。 (2)河流源头地区的湖泊始终补给河流。 (3)河流中下游的湖泊与河流之间相互补给,洪水期河流补给 湖泊,枯水期湖泊补给河流。 (4)河流与地下水之间是相互补给的,洪水期河流补给地下水; 枯水期地下水补给河流;但在河流的“地上河”河段,始终是河 流补给地下水。
降水序号 1 2 3 4 5 6
降水历时/天 降水量/mm
2
53.0
4
80.3
5
100.1
2
73.2
2
90.7
254Leabharlann 4汾川河洪峰情况 无明显洪峰 无明显洪峰 无明显洪峰 无明显洪峰
洪峰流量346 m3/s 洪峰流量1 750 m3/s
(1)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
A.减小降水变率
B.减少河水含沙量
(1)下列关于“海绵公园”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雨水花园可减缓地表径流的速度,缩短汇流时间 ②生态植
草沟可利用沟内的植物和土壤截流、净化雨水,具有一定的污
染控制功能 ③渗、滞、蓄、净、用、排等系统单独运行,与
其他系统没有衔接 ④可以缓解城市供水压力和城市内涝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海绵公园”建设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正确的是 ( )
集训过关(一) 水循环的过程及影响 1.某野外求生训练营进行荒岛求生训练时,在沙滩上利用水循
环原理获取淡水,如图 1 所示。图 2 为当日塑料薄膜上下气 温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 1 获取淡水过程中,取水管模仿的水循环的环节是( )
A.蒸发
B.降水
C.水汽输送
D.径流
(2)读图 1 和图 2,关于该取水装置说法正确的是
[“四翼”齐展析考情]
水循环的环节及影响因素是高考常考点,高考一般通 基础性 过区域图、统计表格或相关图文材料为载体来进行考
查,考查考生原理知识的调用能力
高考对陆地水体相互关系的考查,往往涉及两到三个
综合性
知识点间的综合考查,这就要求考生既要从图文材料 中提取相关信息,又要调动区域地理环境的相关知识,
C.增加降水量
D.加大河流径流量
(2)第 5 次降水产生洪峰的原因是此次降水
()
①历时长 ②强度大 ③下渗少 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第 6 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
A.河床
B.沟谷
C.裸露坡面
D.植被覆盖坡面
解析:第(1)题,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因此汾 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会减小河流径流量和河水含 沙量,B 对、D 错。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对减 小降水变率和增加降水量影响不大,A、C 错。第(2)题,由于 该月降水异常增多,因此到第 5 次降水时,土壤含水量达到饱 和,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大,从而产生洪峰;由表可知,第 5 次降水时间短,降水量多,即降水强度大,②③对。由表可 知,第 5 次降水历时只有 2 天,相对于第 2 次和第 3 次降水来 说,历时较短,①错。由于该地植被覆盖率没有发生变化,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