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酶学组合检查的临床意义
心肌损害时,L1>L2 ;严重心衰时,可伴L5↑ 多数恶性肿瘤时, L5 、L4、 L3均升高
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
由肝细胞线粒体合成,在体内分布较广
含量依次为: 心>肾>胰>肝>脾 主要在心肌,可代表L1、L2活力,比LDH更特异 升高后在血清中持续时间较长(14 d) 急性心肌损伤,活力升高,且αHBDH/LDH≥0.8 肝脏疾病时活力亦升高,但αHBDH/LDH≯0.6
218(83.5%) 91(34.8%) 127(48.6%)
cTnI
102(39.1%) 54(20.7%) 48(18.4%)
CK-MB/cTnI
59(22.6%) 33(12.6%) 26 (9.9%)
CK-MB敏感性高,cTnI特异性高, 二者协同,可能减少漏诊或误诊
CTn与 CK-MB比较
肝脏损害时,ALT>AST
乳酸脱氢酶(LDH)
分布广泛,主要在肾,其次心肌、骨骼肌,再次肝、 脾、胰、肺等脏器
骨骼肌损伤、白血病、肝炎、肝硬化、阻塞性黄疸及
恶性肿瘤,血清LDH均升高
急性心梗,12~24h升高,48~72h 高峰,1~2w 恢复 心肌炎时,7~10d升高,2~3w 高峰,1~2m 恢复 LDH同工酶更有诊断意义
CK-MB升高是心肌炎诊断的重要条件, 但并非必要条件 !
山东省立医院,25例暴发型心肌炎
近10年收治,男18例、女7例,发病年龄3月~12岁 其中半数在院外或门诊误诊 初诊24h内突变:25例呈急性心衰,其中13例心源性休克, 9例阿斯综合征 心电图:急性心梗样改变10例、Ⅲ度AVB 8例、室速和 室颤各2例、心房静止1例 心肌酶: CK-MB↑ 20例(87%),正常3例(13%),未来 得及检验而死亡2例。有1例不仅CK-MB高达正常3倍, 且 CK、LDH、αHBDH也显著增高(>1000U/L)
肌毒性药物致CK升高
常用肌毒性药物:
他汀类-降脂药 核苷(酸)类-抗乙肝病毒新药
6. 何谓特发性高CK血症 ?
1980年,Rowland首次将 无神经肌肉病临床和组织学证据 的高CK血症称为特发性高CK血症 (idiopathic hyperCKemias)
CTn为心肌所特有,正常血清检测几乎是零(假阳性少) 心肌中CTn远多于CK-MB,心肌损伤释放量大(特异性高) 以cTn氨基酸序列作为抗原簇,筛选相应抗体(检测特异) 有较长的窗口期(不易漏诊) 浓度和心肌损伤范围有较好相关性(利于判断病情和预后)
临床分析,血清cTnI在诊断VMC时灵敏度不高 尤其是损伤发生6h内,敏感度较低
CK-MB 30.7±10.7 21.6±6.0 10.1±5.6 ( 87.9%的儿童CK-MB高于成人) 年龄越小,心肌酶正常值越高
5.血清CK极其升高 ,见于哪些情况?
正常情况下,CK存在于胞质和线粒体中 胞内浓度>胞外浓度(比例为1/10000 ~1/1000)
血清CK水平低且相对稳定
肌酸激酶(CK)
CK-MB/CK < 10% 长期随访,有助诊断
横纹肌溶解症
最常见主诉:肌肉疼痛(多为良性、一过性) 儿童常见病因:病毒性肌炎、肌肉外伤、 结缔组织病、肌毒性药物过量 幼儿首位病因:病毒感染(几乎占40%) ≥9岁首位病因:肌肉受压或外伤(约26%) 其他原因:代谢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醛缩酶A缺乏症) 过分剧烈运动(儿科约占4%)
1.CK-MB 对诊断心肌炎,究竟有多大价值?
概念
CK-MB是肌酸激酶(CK)同工酶之一 主要来源于心肌,其次骨骼肌、小肠、膈肌 通常所测CK-MB是血清活力单位,正常<CK的6% 急性心肌受损3~6h升高,高峰出现早,消失快
CK-MB Mass(CK-MB质量) >4.0ng/ml为阳性;
是心肌收缩和舒张过程中的一种调节蛋白 cTn有3种亚单位(cTnT、cTnI、cTnC)组成 cTnT 是与原肌球蛋白结合亚单位 cTnI 是肌原纤维ATP酶的抑制性亚单位 cTnC 是钙离子结合亚单位 心肌受损时,cTnT和cTnI易透过细胞膜释放入血, 其升高倍数可达30~40倍 起病2~4h开始升高,持续时间长(2~3w)
急性心肌炎
急性心肌炎,发病后1~2 天即可开始出现CK与CK发病 1~2d 开始升高 MB的升高,3~10天达高 3~10d 达高峰 峰, CK-MB / CK比值增 大,往往大于10%,多数 2~3w 恢复正常 病例在2~3周恢复正常。
CK-MB/CK ≥ 10%,有诊断价值 监测 CK-MB 更有临床意义! CK-MB/CK
假阳性率 94.8% (55/58) CK-MB敏感性高、特异性差
临床统计:
CK-MB ↑
多种肌病 各类心肌病 肺炎 新生儿窒息 重症上感 50% 30% 10%~25% 10%~20% 5%~10%
CK-MB升高 并非心肌炎所独有!
2.诊断心肌炎,CK-MB不如 CTn ?
心肌肌钙蛋白(Cardiac Tropnin, cTn)
Example-1
1994年, Niemine报告
68例经心肌活检(EMB)证实的心肌炎患儿
CK-MB 升高 „„„„ 48 例(70%) 正常 „„„„ 20 (30%)
假阴性 最常见原因:采血不在“窗口期”
Example-2
山东省立医院, 112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 CK ↑ 治疗前: 治疗后: 50例(44.6%) 9 (8.0%) CK-MB ↑ 67例(67.0%) 15 (13.4%)
αHBDH …….. 246±114
结论:1~6岁小儿心肌酶正常值较成人高
心肌酶正常值的年龄差异 (2)
2005,解放军总医院 检测 760名 2~15岁儿童 2~3y 7~9y 13~15y
AST CK 31.0±2.7 112.0±51.1 27.7±6.9 103.7±35.5 23.7±7.2 63.8±4.8
CK-MB
CK
AST
心肌酶
α-HBDH
LDH
谷草转氨酶(AST)
分布广泛,心>肝>肾、胰、脾、肺、红细胞 主要在线粒体中(M-AST),胞浆中(C-AST)仅12%; 正常血清中能测到的可溶性AST 很少 急性心梗,6~12h升高, 48h达高峰,3~5d恢复正常 心肌炎时,可持续升高2~4周
因缺乏组织特异性,故单项升高对心肌炎诊断意义不大
LDH1和αHBDH的诊断价值
LDH1和α HBDH均有很高的心肌特异性
内科心肌疾病中,均把该二项指标升高作为 心肌病变判定标准之一 99年小儿心肌炎诊断标准将这些指标完全排除 是否会导致漏诊?
研究证实,心肌炎患儿多数CK-MB/CK >10%、 αHBDH/LDH>0.8,并与cTnI阳性关联
4.年龄因素 对心肌酶检查有无影响?
横纹肌溶解症
病理特点:横纹肌断裂,肌细胞溶解、凋亡, 胞内肌酸激酶、肌红蛋白等外漏入血; 典型症状:肌痛、无力和深色尿三联症, 约5%因肌红蛋白尿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A B
小鼠横纹肌组织.
A-正常:细胞排列整齐、轮廓清晰、胞质均匀
B- 横纹肌溶解、透明及空泡样变性
横纹肌溶解症
儿童常因缺乏典型表现而被误诊或漏诊 一项大样本(191例)调查研究显示:
Example-2
Smith 检测215例
慢性肾衰 急性骨骼肌损伤 马拉松赛后
cTn均不高 → 无假阳性者
cTn评价心肌损伤具有高特异性 是检测心肌损伤的首选血清标志物!
2006,夏蕾(潍坊妇幼保健院)
小急性感染性疾病 261例
阳性
总样本 呼吸道 消化道
呼吸道 151
消化道 110
CK-MB
存在部位
骨骼肌 和心肌
脑组织
平滑 肌
红细胞
肝脏
CK的三种同工酶
CK-MM:骨骼肌型
CK-MB:心肌型 CK-BB: 脑型
(主要在脑中,也可存在于 肺、肠、前列腺等组织 )
CK-MB 5% CK-BB≈0
CK-MM 95%
CK极其异常升高(>1000U/L)主要见于肌病
各种肌病或肌肉损伤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重症肌无力 多发性肌炎
比活力单位稳定,特异性高、敏感性低
血清CK-MB升高
常见疾病
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炎 心肌缺血、 缺氧 心包炎 心脏介入、电除颤、安装起搏器 心脏外科手术
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血清CK与CK-MB为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 检测时间窗 发病 3~8h 即升高 10~36h 达峰值 3~4d 恢复正常 峰值时间与预后相关(高峰越晚、预后越差) 儿科AMI见于暴发性心肌炎、川崎病冠脉梗塞
心肌酶学组合检查的 临床意义
有关心肌酶,
很多 ?
CK-MB 对诊断心肌炎,究竟有多大价值? 诊断心肌炎,是否CK-MB不如 CTn ? 如何看待除CK-MB外,其他各项 心肌酶升高的意义? 年龄因素 对心肌酶检查结果有何影响? 血清CK极其升高 ,见于哪些情况? 何谓特发性高CK血症 ? 心肌损害标志物研究有哪些新进展 ?
LDH同功酶
LDH是由两个亚单体(H、M)组成的四聚体
同功酶有五种形式,其分布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 LDH1(H4) ———— 心肌 LDH2(H3M)———— 红细胞 LDH3(H2M2) ———— 肺、脾 LDH4(HM3) ———— 胆、肝 LDH5(M4) ———— 肝、胆、骨骼肌 正常情况,L2>L1>L3>L4>L5
血清CK↑, CK-MM↑(CK-MB无明显↑) 尿液分析(尿中Hb↑, 肌红蛋白↑)
若血清CK≥正常值5倍,且CK-MM明显↑; 同时伴肌红蛋白尿,而非血尿; 排除其他病因后,可考虑横纹肌溶解症的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