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空间结构及讲解
• 珠三角:行政板块 • 长三角:经济板块 • 成渝: 行政板块
4.4 经济性质比较
• 珠三角: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经 济共存
• 长三角: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成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5 政府推动力比较
• 珠三角:政府推动力很强
• 长三角:政府推动力较弱,大多是经济内 在发展的结果
• 成渝: 政府推动力很强
2.4、珠三角城市群空间形态形成机制
珠三角城市群多中心模式形成机制
水域分布决定了多个中心的发展模式。珠三角地区由东江、西江、北江汇流而成, 水网密布,河道宽阔,限制了城市“摊大饼”式扩张,有利于多个中心城市依托 河流共同发展。
国家的优惠政策刺激了制造业的发展,使产业园区建设成为城市群发展扩张的 主要形式。而制造业对经济区位的要求不如服务业的严格,这就为次中心城市、 组团城市、中小城镇的快速扩张提供了条件。
第一等级包括深圳、广州两个城市。此等级的城市规模大,经济实力强,经济 外向型程度高,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大,是城市群重要的发展中心。第 二等级包括东莞、佛山两个城市。此等级的城市规模较大,外向型产业基础雄 厚,对周边城市在产业方面具有较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可视为城市群的次中心 。第三等级包括珠海、江门、肇庆、惠州、中山五个城市。此等级城市规模中 等,产业发展各具特色,对其周边城乡区域有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可视为城 市群的功能组团。珠三角城市群职能等级结构中,不但有带动整个城市群发展 的中心城市,亦有作为工业中心的次中心城市,主次中心城市有明确的分工。
2.6 珠三角经济区空间结构特征
• 珠三角经济区空间结构由行政区域经济板 块组成
• 珠三角经济区空间结构具有不同的经济性 质
• 珠三角经济区空间结构具有政府主导性的 特点
• 珠三角经济区资源及要素不同
3. 珠三角经济区未来展望
到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基 本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 成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 结构,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 能力,形成全体人民和谐相处的局面,形 成粤港澳三地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全球 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大都市圈之一,向城市主 导区域演化。
有利于形成强有力的核 心城市和中心城市
有利于组团城市的发展
城市扩张形式 对产业发展影响 对生态环境影响 对城市问题影响
离心式与产业园区式扩 张相结合
有利于制造业和服务业 的发展
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
有利于城市功能疏散, 缓解城市问题
多中心模式(长)
不利于形成强有力的核 心城市
十分有利于组团城市的 发展扩张
4.4 空间形态比较 • 珠三角:T字形 • 长三角:之字形 • 成渝: 椭圆形
3.2 珠三角面临的机遇
珠江三角洲地区也面临着重大机遇:国际 产业向亚太地区转移的趋势不会改变,亚洲 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方兴未艾,中国—东盟 自由贸易区进程加快;我国仍处在重要战略 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 国际化深入发展,粤港澳三地经济加快融合, 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后劲;特别是经过改革 开放30年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积累了雄厚 的物质基础,经济实力、区域竞争力显著增 强,这些都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快改革发展 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4. 珠三角与其他经济区比较
4.1、三大城市群的共同特征
明显的职能等级 结构
较大的分布范围
强有力的中心城市
建成区距离较远
区域内城乡分野 明显
三大城市群的 共同特征
较广的发展腹地
发展迅速的组团 城市
较大的生态缓冲区
4.2 三大城市群空间形态模式影响比较
对中心城市影响 对组团城市影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核多心模式(珠)
2.3 珠三角城市群职能等级结构分析
对珠三角城市 群9个城市的 20个指标进行 综合考察,并 利用SPSS软 件对指标数据 进行分析,找 出有效主成分, 并对各有效主 成分进行综合 聚类分析,从 而明确珠三角 城市群的职能 等级结构。
2.3 珠三角城市群职能等级结构分析
以SPSS软件的描述统计功能(Descriptive)对上述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使其成为变量的形式。再利用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对各变量进行分析,可以找出4个有效主成分,分别命名为P1、 P2、P3、P4、P5。各主成分的贡献率为:P1:50.67%,P2:19.94%,P3:9.35%,P4:8.70%,P5 :5.57%。将各个指标变量与其所在主成分的载荷相乘,即可得到指标变量在各主成分的得分F1、F2、 F3、F4、F5。将各主成分与其贡献率的乘积相加,即可得到各个城市的综合得分FT。
以产业园区式扩张为主
有利于制造业的发展
对土地资源消耗大,不 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有利于城市规模控制, 减少城市问题
双核模式(成渝)
有利于形成强有力的核 心城市
不利于组团城市的发展
以离心式扩张为主
有利于制造业和服务业 的发展
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大
不利于城市规模控制和功 能疏散,加重城市问题
4.3 经济板块比较
珠三角空间结构及其未来展望
组员:刘思思 彭燕玲 指导老师:胡雯
珠三角空间结构及其未来展望
珠三角经济区简介 珠三角空间结构及其特征 珠三角未来发展展望 珠三角与其他经济区比较
1.1 珠三角经济区简介
珠三角经济区位于我 国南部沿海地区,地 处珠江出海口,毗邻 港澳,历来就是我国 对外联系的门户。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 角经济区借助国家优 势政策,实现了跨越 式发展。自1980年 以来,城市建成区不 断扩张,城市规模不 断扩大,经济区实力 显著增强。
2.3、珠三角城市群职能等级结构分析
利用SPSS软件对珠三角城市群各城市的主成分综合得分情况进行系统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assify),即可得到明确的城市职能等级体系,分为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组团城市三个等 级。
城市等级 中心城市 次中心城市 组团城市
数量 2 2 10
城市名称 广州、深圳 佛山、东莞 珠海、中山、肇庆、江门、惠州
2.2 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分析
1980 、 1990 、 2000 、 2010四个时间点的城市 建成区图斑按颜色深浅 进行叠加,找出各城市 发展方向和城市群发展 的总体规律。 1980~2010 年 , 广 州 采 取较为传统的离心式扩 张模式。深圳、佛山等8 个城市则采用了飞地型 扩张模式。 总 的 来 说 , 近 30 年 来 , 珠三角城市群建成区的 扩张是在整个城市群范 围内以相对均衡的方式 进行的,中心城市、次 中心城市、组团城市、 中小城镇都以较快的速 度进行发展和扩张。
经济形势造就了新的发展中心。改革开放以后,深圳依托经济特区和毗邻香港 的优势条件,发展极其迅速,在十余年内一跃而成与广州并驾齐驱的中心城市。 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东莞、佛山等制造业中心的发展。
2.5、珠三角城市群空间形态影响分析
引导城市均衡性发展
珠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形态表现出地域发展的均衡性。均 衡性发展模式有利于中小城镇的快速发展扩张,加快城 市化的效率。同时,均衡性发展有利于将城市群的功能 分散到各个中心城市中去,有效避免单个中心城市担负 过多功能而产生的城市问题。但必须注意的是,多中心 模式不利于集中各类资源,培育强有力的发展极核。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以农副产品到以工业制品为主的贸易结构转变; 以来料加工到以进料加工为主的贸易转变; 以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向高新技术产品 转变。
珠三角经济区 空间结构 优化
产业结构逐步向以二三产业为主导的结构 演进; 产业结构逐步向重工业化演进; 产业结构趋向高度化。
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的网络式发展演进; 区域内部差距虽然有但呈现缩小趋势形
成各具特色的专业镇。
2.1 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分析
1980-2010:广州、深圳等 中心城市扩张迅速,不断 将其周边区域纳入建成区 范围。同时,东莞、佛山 等次中心扩张迅速,不断 在城市周边设置新的开发 区和产业园区。 1990~2000 年 : 东 莞 、 佛 山扩展速度高于广州和深 圳。珠海、中山、江门、 肇庆、惠州等组团城市扩 张速度稍缓于主次中心城 市,但亦保持了较高增速。 到2010年,珠三角城市群 各主要城市的建成区已较 为接近,部分城市之间的 界限已经较为模糊。
3.1 珠三角面临的挑战
产业层次总体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贸 易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不足,整体竞争 力不强;土地开发强度过高,能源资源保障 能力较弱,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资源环 境约束凸显,传统发展模式难以持续;城乡 和区域发展仍不平衡,生产力布局不尽合理, 空间利用效率不高;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和文化软 实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行政管理体制、社会 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任务仍然繁重,改革 攻坚难度越来越大。
1.2 珠三角经济区范围
珠三角经济区 包括9个城市: 广州市、深圳 市、东莞市、 佛山市,珠海 市、中山市、 江门市、肇庆 市、惠州市, 同时与香港、 澳门特别行政 区保持密切联 系。
1.3 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特征
经济快速增长,人均GDP超越中高收入国家
对外贸易飞速发展,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1979年,中央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 政策,并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 经济特区,经济飞速发展,人均GDP超过 中高收入国家。
保持城市适度规模
多中心模式有利于将城市群的人口、产业、城市功能由 单个城市扩散到多个中心城市中去,从而保持城市的合 理规模,避免建成区恶性膨胀,缓解各类城市问题。与 国内同等城市相比,珠三角城市的城市规模相对合理, 城市问题亦相对缓和。
促进制造业高速发展
多中心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将制造业功能从中心城 市中剥离出来,打造以制造业为主导功能的发展 次中心。珠三角城市群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经济 总量的快速提升,为城市群的短期发展带来了强 大的动力,同时也对城市群的长远发展带来了不 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