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美国迪士尼动画与宫崎骏动画的区别

浅谈美国迪士尼动画与宫崎骏动画的区别

浅谈美国迪士尼动画与宫崎骏动画的区别
对于我来说,接触西方动画应该是更早一些的,小时候看的《狮子王》、《米老鼠与唐老鸭》这些家喻户晓的动画片,都是出自美国动画迪士尼的作品。

而宫崎骏的动画则是在步入中学以后才开始看的,《千与千寻》是我第一部看的吉卜力动画工作室的作品,也被里面奇妙的想象力,细腻的动画制作风格所吸引。

可以说两种动画风格截然不同,但都为世界观众所接受喜爱,具有极高的票房收入及大批忠实粉丝。

下面就从这些年看过的动画来浅谈一下迪士尼动画与宫崎骏动画的区别。

1、就风格上来看
迪士尼的动画电影划分为迪士尼手绘经典动画(CLASSICS)、迪士尼真人动画(Live Action with Animation)、迪士尼计算机动画(3D Computer Animation)、迪士尼模型动画(Claymation Animation)、迪士尼电影版卡通(Movietoons Animation)和迪士尼录像带首映(Video Premiere)等类型。

同宫崎骏的动画相比,迪士尼动画跨度很大,有以传统动画的表现形式,有用模型动画来制作,也有以全新三维动画来表现。

比如历史第一部全长度由电脑技术制作的3D 动画长片《玩具总动员》抛开让人们目瞪口呆的动画效果,整个故事诙谐幽默,温馨而带有对生活的启迪,赢得了每一名观众的心灵和感知,《玩具总动员》也因此成为影史经典。

在技术的运用上,迪士尼动画更加趋于成熟,随着3D技术被更加熟练的应用和开发,高科技带领小朋友们走进一个更加神奇的世界。

卡通人物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更加生动活泼贴近生活,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对于这个童真的世界有了更多的认识和留恋。

宫崎骏创作的影片背景的画风始终是清新浪漫的,总有一种能让人想要回归自然的感觉。

尤其是影片中出现的天空背景,给人以广阔无垠的感觉,使人不禁生出一种遐想,似乎想要到那背景中去寻找远离城市污浊空气的清新中,去感受自然之美。

大片大片的洁白云朵如棉花糖般,柔软而又充满着幸福和甜蜜的回忆,衬托出片中主人公结局的美好。

宫崎骏动画带有浓厚的宫崎骏风格,熟悉宫崎骏动画的观众往往一看到人物造型就能辨认出宫崎骏动画。

总是带着一丝丝细腻的情感,将东方人的含蓄融入作品中。

你总是不会知道在他的作品中世界万物将以怎样的形态展现出来。

《千与千寻》中的无面男,安静的时候总给人一丝孤独的感觉,但在汤池里暴饮暴食后,又呈现出让人难以接受的丑陋和肮脏。

《哈尔的移动城堡》里,英俊帅气的哈尔在变成大鸟后,满脸的羽毛也会显示出与他性格格格不入的狰狞。

但是我们还是更容易被那些美好的画面所吸引,《天空之城》中一望无际的绵延天空,以及《千与千寻》里那深蓝色的海水,浅浅的轨道铺出通往未知地方的通道,列车开过划开的白色痕迹,以及千寻叼着包子凝望远方的镜头,这张图我打印下来贴在墙上,每每看到,都会觉得再纷扰再烦躁的心情,也能随之沉静下来。

2、两者对民族元素的应用
迪士尼似乎更喜欢把外国的民族文化融合进影片中,《狮子王》就以广阔的非洲大草原为场景,非洲土著的音乐造就了影片一种气势恢宏的张力。

《阿拉丁》用伊斯兰风情的画面重新演绎了一段《一千零一夜》。

童话故事也常常是迪士尼影片的题材,“安徒生童话”的《小美人鱼》“格林童话”的《美女与野兽》主
创人员都在童话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改动,将浪漫、音乐、创新和动画技术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是迪士尼动画电影成功的源泉。

但是不难看出,虽然迪士尼乐于吸取各国文化的精髓,但是在元素的应用上似乎不像对技术画面那样得心应手。

以《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为例,故事的背景与中国历史偏差颇大。

人物性格也与传统的中国人儒家思想有所出入。

《花木兰》中,除了对故事叙述与民间流传的版本差别较大外,动画最后花木兰因为感谢皇帝谅解而飞扑上去拥抱皇帝,也是中国人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所不能理解的。

不知这种对文化理解的偏差,在国外小朋友眼中,是对中国文化有了初步了解和兴趣,还是最终导致对华夏文化理解的偏差和误解呢?
宫崎骏动画片中总以环保、人性为主题,融合神秘的东方风情。

日本神话中的妖怪,狸猫等生物都成为他影片中的素材。

宫崎峻画了很多的怪物,有人造的机器人,也有丛林里的麒麟神兽,还有愤怒时候眼睛会变成红色、密密在大地上前进、所到之处摧枯拉朽的巨虫荷母。

要列出详细的怪物图谱,颇为艰难,单一部《千与千寻》,就几乎是日本民俗神话大展示:其中出现了萝卜神――在电梯里掩护千寻的白胖子,日本关东、东北、中部民间信奉的农神;鸡仔神――泡在池子里的可爱小鸡,日本传说里被吃掉的鸡仔化成的鸡仔神;春日神――走在千寻前面戴了有翅子官帽的面具神仙,在日本春日大社祭经常出现……对于那些对日本文化颇有兴趣,却不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在典籍史册上浪费功夫的人来说,宫崎骏的动画不失为一个不错的平台。

3、在人物形象的诠释上
迪士尼中人物,总是带着自己浓厚的“个性”,他们在善良中带着奔放、热情,迪士尼动画带有很强的张力,体现着西方人的奔放,崇尚着自由。

迪士尼动画中的主角可以是人物、动物甚至是植物,他们大多线条简单,性格鲜明活泼,传达着对世界真善美的认识,虽然性格相对较为简单单纯,但是却传达着积极向上的信息。

不难看出,每个迪士尼动画的主人公,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公主还是贫民,小猪还是小花,都有着积极向上的心态,他们不会轻易为困难所击败,而是对生活充满着乐观的态度,他们不乏朋友,热爱世界,永远有一颗感恩的心。

这对于乐于看动画的小朋友来说,无疑是一种正面的传达。

如《狮子王》中的狮子辛巴,虽然身负杀父之仇,是翻版的哈姆雷特,但是却凭借自己的勇敢坚毅,在朋友的帮助下,最终从叔父手中夺回了属于自己的一切。

宫崎骏笔下的人物是全部采用手绘的方式创造出来的。

人物(也包括动物)线条简洁明快,并不复杂,令人看后更觉简约朴实,贴近生活。

动画往往以女性为主题进行的,女主人公总是善良、勇敢的女孩,女性总能创造出不可思议的结果。

有人把宫崎峻称为女性主义者,他喜欢把主角画成坚强执著的女孩子,且时常背负沉重的命运。

其实不仅是那些少女,连同他的作品里其他的女性形象也都大大有别于传统上人们对于日本女人的认知。

《风之谷》里野心勃勃的夏可娜,就与《幽灵公主》里的幻姬有异曲同工之处。

她们比男性更现实,更有计谋和决断力,更执拗,甚至更冷血。

宫崎峻从来不象迪斯尼动画那样设定永恒的善恶对立,所以面对那些冷血的女人,你不能说她们就是错的,因为她们也在为更好的未来努力,只是她们不似娜乌西卡们充满了悲天悯人之心。

宫崎骏对人物的刻画更为细致,看完之后,并不只是看了个热闹那样简单,而是会引起观众对人性的深刻反思。

加之制作人对于人和自然关系的引导,从另一个方面也显示了对世界和谐这个思想的诠释。

迪尼斯不会枯竭的灵感源泉,实质上是让创新形成一种用知识固化下来的业务模式,别人看来天才造化般的神奇作品,在迪士尼却成为例行性生产作业流程的结果。

在迪士尼动画梦工厂,几乎每天都有新的创意产生,每年都有新的动画大片推出—这些新作品是如此全面地汲取原有作品的优势与为人称道之处,同时融入了创作者多少天才的创作灵感与智慧。

迪士尼作品,始终能给人们以耳目一新、赏心悦目的感觉。

4、其他方面
迪士尼的动画同宫崎骏动画相比,还有许多微小的差别。

迪士尼动画音乐明快,且故事内容多为快乐的化身,是小孩的梦,又是成年人的孩提回忆,内容诙谐幽默,能洗去身上的负担。

宫崎骏动画音乐多变有幽灵公主的伤感,也有天空之城的传神,故事也常存在片与片之间有联系的现象,如侧耳倾听,描绘的内容也各有特色有的反思战争,有的赞美友谊,也有像百变狸猫这样为动物申诉的题材,且大多都有他制作的缘由。

迪尼斯不会枯竭的灵感源泉,实质上是让创新形成一种用知识固化下来的业务模式,别人看来天才造化般的神奇作品,在迪斯尼却成为例行性生产作业流程的结果。

在迪斯尼动画梦工厂,几乎每天都有新的创意产生,每年都有新的动画大片推出—这些新作品是如此全面地汲取原有作品的优势与为人称道之处,同时融入了创作者多少天才的创作灵感与智慧。

迪斯尼作品,始终能给人们以耳目一新、赏心悦目的感觉。

宫崎峻常被誉为“动画诗人”,他营造性灵的影像世界,让我们看见被凡俗生活遮蔽的诗意。

他的世界里物种纷繁,既有邻家女孩,又有神话传说中的远古神兽,还有隐藏在人们身边的奇妙生灵。

老席勒说我们身处的是一个散文化的世界,只有诗人才可以拯救我们深陷物质泥淖的灵魂。

宫崎峻自己也说:“我希望能够再次藉着更具深度的作品,拯救人类坠落的灵魂。

”于是宫崎峻的电影就好似一条道路,引领我们了无着落的乡愁,返向如今已经陌生的故乡。

我们在路上看风景,看那些碧蓝天空下时而安静、时而疯狂的精灵,看宫崎峻创造出的奇妙物种给我们展示大自然的呼吸、欢笑和愤怒,看宇宙中生的不可思议与死的不可思议。

在我看来,迪士尼动画更像做给小孩子的动画,对早期教育和人生观世界观的树立都有指导意义。

而宫崎骏以及以宫崎骏为代表的日本动画,则更偏向于像成年观众用动画的手法来反思这个世界。

有一些社会中的现象和现实,在日本动画手法的表现下,或许还不应该过早的让儿童接触。

但是相信不管是西方动画还是东方动漫,都是在用梦一样的方式传达着对这个世界的热爱,相信这也是为何我们从小到大却依然喜爱动画的原因吧。

相关主题